搜索
您当前位置:首页 > 魅力榕城 > 名优特产
闽侯县荆溪镇埔前村:有内涵,还时尚——“线面之村”年产值一亿元的背后
2023-11-0909:51:43来源:福州日报

1.jpg

村民制作线面。本报记者 石美祥摄

2.jpg

“大秋”在直播销售线面。本报记者 石美祥摄

  来到闽侯荆溪镇埔前村,仿佛到了一片线面的“海洋”。在阳光的照耀下,一个个乡村小院里支起一排排木架,如细丝般的线面飘荡在风中,构成独树一帜的乡村美景。

  埔前制作线面的历史悠久,全村近200户人家以制作线面为生。如今,丝丝线面已成为埔前村乡村振兴的最大法宝:2022年该村线面产量达1000多万斤,线面产业产值超1亿元,使埔前线面成为带动乡村产业振兴的有力“引擎”。小小的线面年产值1亿,这个村做对了什么?记者日前来到埔前村采访揭秘。

  文化底蕴 造就“线面IP”

  走进埔前村,就能看到位于村口的线面展示馆,门口一个戴蓝帽穿蓝衫的宋朝小面匠“阿福”正站在门口迎宾。“这是我们设计出的原创线面IP宋朝小面匠‘阿福’”,埔前村党支部书记郑成林对记者说。

  “阿福”以质朴的中国蓝(远山蓝)为主色调,以系线面的红线颜色来点睛,在设计里突出了浓厚的线面元素。“埔前线面历史悠久,线面在福州又叫索面,‘索’在福州话中与‘寿’谐音,所以也被人称为‘长寿面’,与中国传统的‘福寿文化’息息相关。”郑成林告诉记者,埔前村90岁以上老人有25位,是远近闻名的“长寿村”,所以他们围绕“福寿”文化这一主线做起了文章——设计原创线面IP宋朝小面匠“阿福”。

  埔前村所处的关源地区是福州最重要的线面生产区,产出福州市场上三分之一的线面。“我们经过充分的市场调研后,创建自有品牌‘闽食福’,积极发掘埔前线面中所蕴涵的‘福寿’文化内涵,重点以‘埔前线面,福州礼物’等伴手礼为方向,充分利用本土线面文化,将埔前线面打造成一个有文化底蕴的特色品牌。”郑成林说,有了品牌和文化IP后,埔前线面迅速打开了知名度,也找到了宣传推广的抓手,不仅增加了埔前线面的附加值,还丰富了线面的销售渠道,让每户村民每年增收约2万元。

  产业升级 建起现代工厂

  据介绍,手工线面晾晒要挑天气,十分讲究适宜的温度与湿度,可谓靠天吃饭。而且线面制作工艺复杂,从面粉变成一根根细面,需要经过和面、揉条、串面、牵面、拉面、日晒、挽面等20道环节,需要花费近10个小时。

  “天气对制作线面影响很大,下雨天做不了,天气太热面粉容易酸,太冷又不易发酵、醒面,所以算起来一年就230天左右能做线面。”从事线面制作30年的村民徐美四对记者说。

  为了让线面制作不再靠天吃饭,埔前村两委于2022年通过党组织领办合作社,成立了闽侯县闽食福农业专业合作社,构建“合作社+企业+农户”模式,引入现代化工厂进行产业升级,一千多平方米的室内线面加工标准厂房里,可以保持恒温恒湿,在保障卫生的同时,全年全天候生产加工线面。

  在生产车间里,记者还看到了融入菠菜汁、胡萝卜汁等五颜六色的儿童线面,为露营爱好者研发的“30秒快熟”的露营线面。“只有不断丰富和创新产品,在市场上才有竞争力。”郑成林说,埔前村和福建农林大学食品专业合作,依托现代化生产技术与高校资源开展产品研发,针对不同应用场景推出露营线面、方便线面、儿童线面等产品,积极探索拓宽线面应用场景之道,也推动线面产业走出产品单一、附加值低的困境。

  直播带货 丰富销售渠道

  随着埔前线面知名度的提高,还吸引了来自闽侯廷坪乡的两姐妹“大秋小秋”为埔前线面直播带货。

  在村内一处名为“大秋小秋的院子”的老宅里,“大秋”郑秋萍对记者说,3年前她和妹妹“小秋”作为抖音乡村游推广的主播,与埔前结缘后长期驻村。如今,姐妹俩的直播间里驻留网友达近千人,最多时一晚可售出近500公斤线面,回购率很高,几乎零差评。

  “埔前线面的买家,逐渐从省内扩展到上海、河北、四川、新疆等不常食线面地区。”郑成林告诉记者,市场的积极反馈给了他们更大的信心,为了拓宽销售渠道,埔前村还与英华学校电商直播专业、福州电商协会形成三方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将线面销售与学生的学习实践相结合,深入探索线面电商的新可能。

  此外,荆溪镇还在关东高速服务区打造了首个福州线面文化馆。“在线面文化馆购买的产品有自提和发货两种选择,我们希望外地游客可以把线面作为一种伴手礼带回去,现在已经有不少回头客打电话向服务区订购。”郑成林说。

  随着埔前线面的“出圈”,线面的收购价每斤提高0.3元,村民们也品尝到了品牌化发展的甜头。未来,埔前村还将做好“一碗面”的文章,通过成立闽侯线面行业协会、打造埔前线面文化馆、建设线面产业生态群、完善线面无尘标准工厂、发展线面电商直播研学基地继续打响埔前线面品牌,走好“一村一品”的产业振兴之路。

  新榕语丝

  把传统手艺和时代需求结合起来

  金昆

  线面是福州人生活中十分有“象征意义”的一种食品,它每每出现在福州人一生中的重要时刻:大年初一吃线面,祝福健康长寿;游子归家,要煮线面加两个鸭蛋,称为“太平面”;坐月子吃的“诞面”,就是线面佐以蛋酒、鸡汤而成;结婚定亲也要送线面,谓之“喜面”。

  然而,许多福州年轻人仅仅是在这样的特殊日子才会吃线面。在网络上,外地食客也只是在玩梗“越吃越多的食品”时,对线面有所耳闻。作为非遗的福州线面,难以融入日常生活。此外,线面的消费市场,长期以来主要集中在福州,难以走出本土,而本土食客消费频率不高的现状,也是制约产业规模的“痛点”之一。

  埔前村的实践,很好地瞄准了这两个“痛点”发力,它的意义不仅在于年产值一亿元,更在于为线面这个有文化内涵的传统美食找到切入现代时尚生活的“切口”:独特的“线面IP”让线面更易于为年轻消费者接受,“30秒快熟”露营线面等创新产品打开了融入日常生活的通道,直播带货等手段又让线面走出福州本土,开拓广阔的市场。

  (记者 谭湘竹 实习生 许嘉芮)


  • 使用帮助网站声明联系我们网站地图 | 网站纠错
  • Copyright 2019 中共福州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All Rights Reserved 
  • 主办:中共福州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邮箱:fzsdfz@126.com
  •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20005811号) 政务服务热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