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刘长锋/文 林振寿/摄
闽侯南屿江口村(现属福州高新区)是清末武状元宋鸿图的故里,又是八闽著名的纺织之乡。苏岐江在这里碧波荡漾,金碧辉煌的镜江宋氏宗祠临江耸峙,引人入胜。然而,更吸引人探究的是,镜江宋氏宗祠在台湾居然还有座同名同样的“兄弟祠”,它们之间有何历史渊源?
宗祠名匾上方有传宋公明三打祝家庄的木刻画面。
宋氏宗祠坐东朝西,面阔三间。
宗祠二进大厅里,雕梁画栋,金碧辉煌。
唐朝名相宋璟后裔
江口宋氏是唐朝中兴名相宋璟后裔。后梁开平二年(908年),宋璟的裔孙宋臻为避战乱入闽。闽王慕其才,欲招其为官,宋臻不受,避居闽侯大湖后洋村。传至考成公,肇迁江口,为镜江宋氏一世祖。
江口村外的江面,水平如镜,又称“镜江境”,宋氏也就为“镜江宋”。近代,江口是著名的纺织之乡,民谚“江口仔织纃布,嘴边攀讲梭边过”反映了其时民风。当时当地人用手投梭织布,连家里来客也是边谈边织,于是便流传下来这句接地气的民谚。
江口宋氏早年与尚干林氏望族有隔代姻缘,尚干林氏十五世祖林元士娶江口宋氏女,生五子,从此开枝散叶,科甲花开。
镜江宋氏宗祠,始建年代失考。清光绪二十七年重建,20世纪60年代改为剧院,1995年由旅居印尼侨胞宋良浩独资在原址上拆旧重建。
宗祠坐东朝西,总面积1679平方米。面阔三间四柱,前后三进,祠埕前“孝子亭”,精雕“二十四孝”图案,与祠堂遥相呼应,突显孝道。整体布局严谨,用材考究,工艺精美。大门上方悬挂“镜江宋氏宗祠”横匾,廊前一对青石盘龙柱分列两边,两尊石狮雄踞大门口左右,仪门上方题刻“入孝”“出悌”。廊前柱联为“镜水澄清庭阶训鲤圣人门第无双地;江山毓秀馆阁赋梅名相世家第一祠”。气势恢宏,巍峨壮观。
第一进戏台。上有九层藻井,用于集音;戏台两侧彩绘盛唐诗豪太白醉饮、陶令归田、屈原泽旁行吟以及弥勒佛;戏台上前、后柱联均是对戏剧表演的精要概括。
第二进“赋梅堂”,这一堂号取自先祖宋璟作“梅花赋”的雅意。梅花在严寒中开放,独天下之春,作者借以抒发“不趋荣利,甘于奉献”的情怀。堂中圆柱楹联为:“宋薇子启祚自炀公派衍尼山绵祖泽;梁开平入闽从节度祥钟镜水蔚人文。”颂扬先祖德行和人文。两边柱联题:“姓字卜金瓯赋就题梅羹鼎三调丞相府;科名班玉荀词成咏杏宫花双报状元家。”颂道先祖的荣耀。堂中四角柱联:“赐金箸表直躬品重赋梅位冠鹓班称第一;活群生魁多士功昭编竹名传胪唱兆成双。”称道先祖品格似梅和所取得的科班功名。
第三进“敦本堂”,内设神主龛,是祭祀祖先的地方。堂前立一对青石盘龙石柱,后为公婆龛,供奉镜江宋氏列祖列宗牌位。龛前柱楹联:“堂敦里睦乡邻歌恺悌;兄友弟恭伯仲奏埙篪。”表达了族人“敦亲睦族,孝悌友爱”的儒学思想。
祠里大厅内的墙壁上,“信义和平,忠孝仁爱”八字族训隽永醒目。“立修齐志,读圣贤书”祖训匾高挂厅堂,激励后人发奋图强,成为报国俊彦。
一缕梅香牵两岸
江口有“镜江宋氏宗祠”,而远在台湾也有一座同名同样的宗祠,被称是“兄弟祠”,这两座祠成为闽台两地“两岸一家,血脉相连”的证据与纽带。
在20世纪40年代,随着镜江宋氏纺织业发展,“江口呢”声名远播,棉织蚊帐布、条纹被单布连同土纱布在台湾畅销。纺织巨子宋良存、宋良浩兄弟等族人带着纺织设备、技术人员漂洋过海,在台湾办起了纺织厂。这批江口人后来便在台湾发展为台湾宋氏三大支派之一的“镜江派”。
改革开放后,台湾镜江宋氏族人为追本溯源,按大陆宋氏宗祠的规模及样式建造了同名同样的祠堂,并同以先祖宋璟“梅花赋”为主基调,弘扬中华孝道,让梅花清香弥漫台湾,以留住人文根脉,记住乡愁,使祠堂成为两地宗亲景仰的精神圣殿。
武商双璧竞风流
宗祠堂中“状元”“亚元”两块横匾,皆是清代族人宋鸿图取得的科举功名。“超群武艺相传枭鸟栖窗三叫贵;盖世英才全籍魁星踢斗一声元”,这副楹联道出了这一段科举佳话。
镜江宋氏古今一武一商双璧交辉。明末清初宋氏开始纺织生产,因时常发生布匹被盗,为防盗乡人兴起学武潮。宋鸿图(1849—1878),字瑶轩,自幼勇猛威武,且怀救国拯民思想。清同治八年(1869年),宋鸿图拜永泰县名武师学艺,苦练精进,手举90公斤练武大刀,挥耍的似雪飘梨花。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乡试,录为亚元。清光绪二年(1876年),宋鸿图赴京会试。殿试时,他赢得全场喝彩,钦赐武状元,授正三品头等侍卫。
当代,江口宋氏在纺织业中飞速发展,走出了不少行业精英。华侨宋良存、宋良浩、宋忠尧、宋忠官四兄弟是行业翘楚,个个事业有成,享有很高的声誉。他们富裕不忘本,为家乡的公益事业和慈善事业作出巨大的贡献。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宋氏华侨捐建了水库、自来水设施、公路、桥梁、医院、学校、公园等。宋良存、宋良浩、宋忠官分别获得了福建省人民政府立碑表彰的荣誉。
宗祠二进也有两尊大石狮。
宗祠大门后方的戏台与一进天井。
《福州晚报》(2023年11月19日 A08版 闽都宗祠寻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