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江师专师生在实训剧场彩排演出。
闽剧是闽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30多年来,作为我省唯一一所培养闽剧艺术人才的学校,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牢记习近平总书记“闽剧要振兴与繁荣,必须造就一种人才迭出、后继有人的局面”的嘱托,以“兴文化”为抓手,以“育新人”为目标,为打响闽都文化国际品牌、打造具有“国际范、闽都韵”的文化地标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迎来新生机
办学成果不断显现
郑雯雯表演闽剧《借年》。
近日,在第五届福建省大学生戏剧节上,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艺术学院表演艺术专业学生郑雯雯表演的闽剧《借年》,获得小型剧目专业组一等奖。这是闽江师专守正创新,推动闽剧艺术繁荣发展的一个缩影。
闽剧起源于明末,是现存唯一用福州方言演唱、念白的戏曲剧种。
20世纪80年代中期,闽剧面临缺人、缺钱、缺优秀剧本的困境,发展陷入低谷,福建省第十六届、第十七届戏剧会演上,福州竟没有一台闽剧入选。
20世纪90年代初,习近平同志在福州工作期间,曾4次到福州市艺术学校的前身福建省艺术学校闽剧班开展调研、观看演出,强调“闽剧要振兴与繁荣,必须造就一种人才迭出、后继有人的局面”。
1992年1月,习近平同志又作出批示,将闽剧班的校舍建设列为当年为民办实事项目。1993年5月,闽剧班综合大楼竣工,学校恢复中专招生,学生费用几乎全免,毕业就分配工作。
据当时的《福州晚报》报道:“大楼落成后,省市各界对市委、市政府在百业待兴、经济尚不是十分宽裕的情况下,将该大楼的建设当作1992年我市为民兴办20件实事之一来办的远见卓识极为赞赏,认为这是为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兴办了一件功德无量的大好事。”
此后,闽剧迎来新生,办学成果不断显现。2004年4月,长期挂靠在福建省艺术学校的福州闽剧班,正式改名为福州市艺术学校,增设福州曲艺表演专业。2006年5月,闽剧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6年4月,福州市艺术学校划归闽江师专管理。
多年来,闽江师专闽剧师生应邀赴新加坡、法国、巴布亚新几内亚、丹麦等国家和地区进行文化交流;承担“福州日”文化团出访任务,赴菲律宾、越南演出,并与越南下龙大学探讨闽剧等方面的合作;10次赴金门、台北、高雄等地进行文化交流;22次赴马祖演出,并与马祖共创文化交流品牌“乡剧相聚”;每年参加“两马同春闹元宵”“世界福州十邑同乡会春晚”节目录制。
2023年,学校组团赴香港参加新界西庆祝香港回归26周年活动并举办闽剧艺术学术研讨会,进一步强化榕港文化交流,助力两地同胞共同寻根筑梦。
探索新模式
上好“非遗好党课”
闽剧要振兴,人才是关键。
闽江师专现有15名闽剧专业的党员老师,其中戏剧梅花奖获得者、国家一级演员、国家二级演员和省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闽剧)传承人近10人。
“我们组织闽剧专业党员教师开展‘非遗好党课’活动,要求每位闽剧专业党员教师挖掘非遗闽剧作品中的红色资源,每学期为学生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上一堂‘非遗好党课’,以戏曲艺术的形式带领学生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重温党的光辉历程和伟大成就。”闽江师专艺术学院负责人介绍。
通过开展“非遗好党课”活动,激活了基层党组织的活力,党员教师在挖掘闽剧作品、闽剧历史红色资源的过程中,进一步接受了党性教育,提升了理论素养。学生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通过“非遗好党课”活动,提升了党性修养。
这一活动不仅探索了党性教育的新模式,也发挥了非遗文化的特色优势,展示了基层党组织的文化价值和思想引领价值。
开辟新路径
构建“舞台思政”课堂
闽剧作品的审美观点不尽相同,但都蕴藏着主流道德思想、道德文化、道德行为,在温润心灵、启迪心智、引领风尚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
闽江师专艺术学院负责人表示,学校通过非遗闽剧艺术作品创作,构建“舞台思政”课堂,让学生在艺术创作、艺术实践过程中潜移默化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自觉增强爱党爱国爱校情怀,让思政教育更有温度、力度、广度。
2021年,闽江师专以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为契机,编排红色闽剧现代戏《青春祭》,参加第八届福建艺术节戏剧会演,传承红色血脉。在抗击疫情的过程中,闽江师专鼓励学生发挥专业特长,以“艺”抗疫,用闽剧戏歌、闽剧小视频、闽剧小品等艺术作品宣传疫情防控知识、鼓舞抗疫士气,增强对伟大抗疫精神的认识。
原文化部副部长、中国剧协顾问董伟评价:“闽江师专进行‘以舞台为中心’的人才培养实践体系探索,创排精品剧目《红裙记》等,在全国走出一条以精品促教学保发展的人才培养之路,经过多年的实践,成果突出,值得推广。”
激发新活力
组建闽剧特色班
戏剧是美育最好的教育载体。
“学生通过‘闽剧特色班’的学习和各类非遗闽剧艺术实践,浸润于美的熔炉之中,在扮演闽剧‘生、旦、净、丑’和学习‘唱、念、做、打’中体验戏曲艺术的魅力,获得全方位美的感受,提高整体欣赏品位和审美素养,进而以文化人,感受向上向善的思想文化滋养,展现了戏剧艺术在学生美育方面的独特价值。”闽江师专艺术学院负责人指出。
除了闽剧表演专业以外,闽江师专还将闽剧作为专业选修课进入学生的第二课堂,加强学生的美育教育。
2022年10月,学校经过培训及层层筛选,共吸收了34名来自不同艺术专业的有兴趣爱好、表演特长的新生,组建闽剧特色班。
闽剧特色班以学校社团为载体,开启非遗闽剧艺术与社团多元教学协同育人的创新之路。该特色班以闽剧剧目、戏曲声韵等课程教学为重点,全面覆盖普及闽剧知识,在校园营造浓厚的戏曲学习氛围,进一步弘扬了非遗闽剧文化,营造了良好的美育育人环境。
赋予新内涵
志愿服务普及闽剧艺术
闽江师专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大力弘扬志愿服务精神,组织闽剧师生和爱好者深入社区、养老院、中小学校开展文化义演志愿服务活动,弘扬传播闽剧文化。
2020年,“非遗闽韵永传承”志愿服务项目申报福州市第二届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创新项目并获批。闽江师专以该项目为依托,开展闽剧文化志愿服务活动,宣传普及闽剧艺术。
闽江师专先后与仓山实验小学、闽侯县实验小学昙石分校等十几所小学共建,每周组织师生到共建学校开展“闽剧进校园”活动,向孩子们教授闽剧基本知识和身段、唱腔、表演,发掘、培养潜在人才,让文化遗产“活”起来,让志愿精神“动”起来。
2021年,闽江师专的林理杰老师指导麦顶小学学生排练的折子戏《林则徐充军》,获得第三届福建省中小学生(少儿)戏剧展演小学组节目一等奖和表演一等奖。
闽江师专还组织闽剧师生和爱好者,将闽剧专业的特色融入志愿服务活动,丰富志愿服务的内涵,让闽剧艺术以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形式在“进校园”“进社区”“进古厝”中得到进一步的宣传普及,有力推动了闽剧艺术的传承发展。
□相关链接
重要国家级与省级荣誉
近年来,闽江师专推动闽剧艺术繁荣发展的成果丰硕,获得了诸多国家级与省级荣誉:
戏曲表演(闽剧)专业被评为第二批全国职业院校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示范专业;
闽江文旅演艺职教集团入选教育部第二批示范性职业教育集团(联盟)培育单位;
闽剧《红裙记》荣获2019年戏曲百戏(昆山)盛典参演纪念奖;
闽剧《红裙记》荣获第十六届中国戏剧节优秀剧目奖;
《破“茧”成“蝶”——以“舞台”为中心的地方戏曲人才培养创新与实践》2022年荣获福建省职业教育教学成果奖特等奖,2023年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非遗“双创”理念在戏曲表演(闽剧)专业人才培养中的运用与实践》获得福建省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闽剧资源数据库”入选福建省文艺发展专项资金扶持项目;
学校非物质文化遗产闽剧教育基地入选第三批福建省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基地;
学校原创闽剧现代戏《青春祭》获评第八届福建艺术节优秀剧目,入选福建省文艺发展专项资金扶持项目、福建省舞台艺术精品工程重点剧目。
(江柳青 陈晓凡 李晖)
《福州晚报》(2023年11月24日 A16版 历史上的闽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