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当前位置:首页 > 闽都文化 > 闽都人杰
名人与华林寺
2023-11-2916:31:07来源:福州市委党史方志室

钱俶(929—988)

原名钱弘俶,字文德,浙江钱塘临安(今杭州临安)人。吴越国末代国君,系吴越国开国国君钱镠之孙。钱俶崇信佛教,在位期间(948—978)广兴佛法。吴越国统治福州之际,也是钱俶担任国君之时。《闽都记》记载:“钱氏十八年(964),其臣鲍修让为郡守,诛秽夷巇,始创寺。”此处的“寺”指华林寺,“钱氏”便是指钱俶。

鲍修让

又名鲍修逊。宋建隆元年(960),知福州彰武军。宋乾德二年(964),吴越国福州郡守鲍修让为祈求国境安宁建越山吉祥禅院。明正统九年(1444),赐额改名华林寺,沿用至今。虽经明、清两代重修,大殿主要结构仍为初建原构。

李纲(1083—1140)

字伯纪,号梁溪,谥忠定,福建邵武人,祖籍光州固始县,世居江苏无锡。两宋之际抗金名臣,集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于一身,是南宋高宗朝第一任宰相。自宋绍兴元年(1131)至绍兴十年,李纲除两度出仕,皆在福州生活,他寄情山水,曾寓游于华林寺。

张浚(1097—1164)

字德远,世称紫岩先生,四川汉州绵竹县(今绵竹市)人。北宋至南宋初年名臣、学者。宋绍兴九年(1139)九月,张浚以资政殿大学士、左宣奉大夫知福州,曾流连于越山吉祥寺院,并将读书处命名为“绝学寮”。

赵构(1107—1187)

字德基,南宋开国皇帝。据《三山志 · 寺观》载:环峰亭,旧名四见,后更名倚云。王继先寓居是寺。乾道丁亥 (1167),太上皇帝(赵构)赐名“环峰”,仍洒宸翰以贲之,并“越山”四字刻石于寺。由于年代久远,碑石散佚。1980年,在福州闽王祠发现残碑。碑为黑色页岩质,圆首,宽1.2米,残高1.1米,碑额篆书“光尧寿圣太上皇帝御书”。周饰云雷纹,上刻火珠,两侧有飞龙、祥云,仅存部分“山”字。现残碑立于华林寺西回廊转角处。

image.png

《宋高宗赵构御书碑》,碑为黑色页岩质,圆首,宽1.2米,残高1.1米,碑额篆书“光尧寿圣太上皇帝御书”。周饰云雷对纹,上刻火珠,两侧有飞龙、祥云,仅存部分“山”字。落款小字,“德寿殿书”及一枚方印,是为御书。(林雪锋 摄)

王应山(1531—1631)

字懋宣,号静轩,福建侯官县(今福州市区)人。明万历四十年(1612),王应山以82岁高龄在《湖山纪胜》的基础上,进行实地考察,纂成富有史料价值的《闽都记》。王应山曾游览华林寺并写下《华林寺避暑》一诗:“琴尊酬夙约,选胜入旃林。兰馥通禅味,松涛接梵音。诸天同水月,一片共冰心。即此俱为乐,炎蒸迥莫侵。”

谢肇淛(1567—1624)

字在杭,号武林,晚年自号山水劳人,福建福州长乐人。明代著名藏书家、文学家、博物学家,其成就最突出的是在方志学和博物学方面。谢肇淛曾到华林寺游览,赋诗一首《集越山庵》:“严城高控万松间,草结团瓢竹掩关。一片落花林外路,数声啼鸟雨中山。僧来共证三生果,客过时偷半日闲。霸气消沉王气尽,寒云空逐夜钟还。”越山庵于明正德年间并入华林寺。

林则徐(1785—1850)

字元抚,又字少穆,晚号竢村老人、竢村退叟等,福建侯官县(今福州市区)人。清代政治家、思想家、诗人。史学界称为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林则徐曾为华林寺撰联:“似闻陶令开三径,来与弥陀共一龛”,并撰写了《重修越山华林禅寺碑记》一文,后刻于碑上。 

image.png

林则徐《重修越山华林禅寺碑记》,宽76.5厘米、高 43厘米,碑文记载了华林寺的历史演变及修缮经历,并对当时的寺院组成进行了详细描述。(林雪锋 摄)

(资料来源:华林寺)


  • 使用帮助网站声明联系我们网站地图 | 网站纠错
  • Copyright 2019 中共福州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All Rights Reserved 
  • 主办:中共福州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邮箱:fzsdfz@126.com
  •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20005811号) 政务服务热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