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当前位置:首页 > 闽都文化 > 姓氏文化
敦和聚庆——闽清坂东凤池五姓宗祠
2023-12-1811:07:59来源:福州晚报

  作者:池宜滚 刘玲艳

1702869243138728.png

宗祠正堂。

1702869221173270.png

坂东五姓宗祠正门。

  在闽清县坂东镇塘坂村,有一座非常特殊的、由五个姓氏族人共建共祀的宗祠——凤池五姓宗祠,当地人又称其为“塘边聚庆五姓祠堂”。

  这一“集体所有”的祠堂始建于明成化二十一年(1485年),距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它坐落塘边,南朝梅水,背枕柯峰,占地面积1050平方米。建筑规模虽然并不算宏伟,却祀奉此地黄、许、陈、卢、刘五个姓氏的祖先于一堂,见证着五姓子孙几百年来的和睦团结。

1702869264381295.png

坂东五姓宗祠外景(航拍图)。

  始建于明 塘边聚庆

  “塘边聚庆五姓祠堂”是凤池五姓宗祠的古称,始建于明朝的这一祠堂原为土木结构,因年深日久,一度残破不堪。1996年,在地的黄、许、陈、卢、刘五姓子孙遂拆旧建新。新祠占地面积700平方米,砖木混凝土结构,为“一进两落一场”布局。

  建筑的上落为大厅,在巨大牌匾“福星高照”下,正中一排为黄、许、陈、卢、刘五姓凤池一世祖的牌位,左右两侧整齐排布五姓裔孙进祀的禄位和长生牌;左右两边厅分别是老寿星、福禄寿禧等传统吉祥画。下落为80平方米的天井回照和两厢的书院。书院均为两层建筑,共设有14个展厅,分给各姓氏族人摆放家族照片或供奉各族信奉的神祇。二楼砖砌栏板则镶嵌着中华传统二十四孝的瓷砖画。

  从围墙正中的虎头门出来,便是祠堂的外场地。祠堂大门两侧各有一威武石狮踞守,门前为200平方米的铺设花岗岩石板的广场。围护广场的高墙,其上绘有精美的山水画,给肃穆的祠堂平添了一抹鲜艳的色彩。

image.png

宗祠正堂香位。

  派自凤池 五福骈臻

  塘边是塘坂村的旧称,古时也称为“凤池陂”,典出《增广贤文》“十年身到凤凰池”之句。所以,在此处发祥的五个姓氏的前头都冠有“凤池”二字。据称,最初卜居于此的各姓都是文人及名宦的后裔。

  凤池的黄姓,乃虎丘三叶,宋代状元黄裳后裔;许姓,乃状元许将嫡系;陈姓,乃我国第一部“音乐大辞典”《乐书》作者,北宋进士,太常少卿礼部侍郎陈旸的裔孙;卢姓,乃明万历年间在御前讲述理学的“一承公”后人;刘姓,亦是凤岗延脉,鼎公肇迁,因族谱失传,仕宦无从考证,但从古宅居之回廊曲榭、旗杆石等遗迹推断,亦是显宦巨族。

  “凤恋朝阳树,池潜化雨龙”,这个小小的水边村庄确实是藏龙卧虎之地。在明朝,此地达官显贵频出。据陈氏宗谱记载:陈积,任浙江瑞安县令;陈懋元,奉直大夫,其弟良观、良雅、良节及良鼎之子陈存等皆有功名;陈光东曾任四川安州守等等。在清朝,有举人黄远兴、文坛奇才许位奎,有以刘孝灿为总教头的刘家“十八杖”,有陈立礼、陈立梅、陈纲铨“一门三武举”。各类功名牌匾如群星一样缀满祠堂高处,相互映衬、熠熠生辉。

  家学渊源深厚的五个姓氏同住一村,共建一祠,处处彰显着“和”的文化与“谐”的状态。祠堂门石刻楹联“五姓庆一祠;千年聚弟兄”,直白地点出了这一祠堂的文化精髓。踏进大门,门口楹联“敦行教化风俗美;黾勉图强争业兴”,传导着满是正能量的乡风与人文。全祠19副镏金楹联,字字句句歌颂团结、勉励勤奋进取。而厅堂上高悬着“五族共庆”“五姓联芳”“五福骈臻”等牌匾则展示着“美美与共”的淳朴而广阔的胸怀。

  五姓同祠 世代敦和

  几百年来,五个姓氏交错居住于塘坂的十个自然村,屋舍比邻,阡陌相接,婚娶嫁迎,亲若同宗。正如祠堂屏柱联所云:“同源因始衍蕃福地五姓千家亲兄弟,共建凤池开拓前程十村继代乐舜尧。”

  紧连着五姓聚庆祠堂的是他们共有的汉闽越王庙,也称凤池境,是五姓共同信仰的神明和民俗活动的举办地。凤池境为村民举办公共活动,集中探讨解决公务提供了共同的场所。这些在五姓族人共同拟定的宗祠公约中也有体现。该公约以“协调五姓关系,促进五姓团结,树立团结楷模”为宗旨,约定管理委员会及成员的产生与职责,重要如活动经费筹集和开支安排,具体如祭神时物品的摆放,宗祠宴席菜品顺序等,都一一列出。既有文化理念,又有工作机制,还有具体的事务安排,十分全面科学。公约条款反映出高超的智慧水平和治理能力,堪称民间基层自治的经典。

  其实,这一“共神共祠”的祠堂还密切关联着一个“第六姓”。据宗祠管理人员介绍,宗祠正门匾额上的第二字“池”,以及正堂凤池一世祖香位所列的黄、陈、刘三姓始祖名下的“妣池氏”,都透露了这一信息。

  据传,塘边最早为池家居住地,因此称为“凤池”。当时池公欢迎五姓入住,并将三个女儿分别许配给黄氏应茂公、陈氏隆兴公、刘氏鼎公。如此,五姓中便有三姓始祖与池公为翁婿关系,而他们亦互为连襟关系。加之五姓后代多有通婚联姻,如此更加亲如兄弟同宗,“敦和百年”名副其实。只是当年池公有无男丁,或是后裔外迁,没有更多可考的物证,只能从后人口述中寻见当年的一些零碎的故事。但这些也与“五姓共祠”的塘坂村多姓亲如一家的乡风相符,和当地数姓在几百年来一直团结和谐的记载互相印证。这是血缘、亲缘、地缘、家风、乡风融合在一起的和谐文化的最好体现,也是五姓宗祠承载的一种人文精髓。

  《福州晚报》(2023年12月16日 A05版 闽都宗祠寻脉)


  • 使用帮助网站声明联系我们网站地图 | 网站纠错
  • Copyright 2019 中共福州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All Rights Reserved 
  • 主办:中共福州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邮箱:fzsdfz@126.com
  •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20005811号) 政务服务热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