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当前位置:首页 > 党史纵横 > 回忆实录
福州军休干部口述历史|赵鸿恩:为了人民甘愿赴汤蹈火
2024-01-0911:14:16来源:福州日报

  福州军休干部口述历史(16) 奋战在抢救群众和堵决口第一线

  赵鸿恩:为了人民甘愿赴汤蹈火

  人物档案

  赵鸿恩,男,1935年11月出生,1953年9月入伍,1955年5月入党,曾荣立三等功3次,1991年3月退休;现为福州市洪山军休所军休干部。

20240109_008_03_92.jpg

赵鸿恩夫妻回忆当初如何获得军功。本报记者 池远摄

  从1953年入伍至1991年退休,我38年的军旅生涯中,曾先后3次荣立三等功。其中,第一次是在西北军区空军第二预科总队四大队。虽然当时我入伍只有七八个月,但因为军事训练出色、比武成绩优异而立功。后两次是在空军向塘基地场站气象台,一次是当测报组组长保障复杂气象条件下训练有力而立功,另一次是在场站政治处当干事临危受命参加抗洪抢险获得的。

  回望那次舍生忘死、向险而行的抗洪经历,我曾数次面临生死考验,毕生难忘,也自认为是3次立功中“含金量”最高的一次。

  1961年6月14日中午,场站司令部值班员突然接到江西省政府防洪抢险指挥部电话通知:赣江东岸大堤丰城县城西门的老城墙段决口,火速组织抗洪抢险队前往救灾。场站首长当即决定派出120余名官兵组成抗洪抢险队,由场站孟副站长带队前往。

  “政治处来一名干事,马上随我到丰城抗洪救灾!”正在宿舍午睡的我突然听到副站长的喊声。立即从床上爬起来,拎上床头挂着的水壶和毛巾,跳上卡车向灾区奔去。

  丰城县城距向塘机场约30公里,我们赶到赣江大堤决口处时,汹涌的江水已将赣江大堤撕开了一个约20米宽的口子。不少男女老少被洪水围困在将要被冲塌的楼内和房顶上,生命危在旦夕。

  险情就是无声的命令!我和队员们顾不得多想,立即跳进齐胸深的水中组成人墙,将距离大堤较近的群众从洪水中传送到堤上。但需要救的人太多,人墙运输的方式太慢。我急中生智,马上派队员到群众家中找来绳索,组成运送线,让群众扶着绳索从洪水中走上岸。很快,近百名群众成功转移到了堤上。对于距离大堤较远或水深地方的群众,我们就采用渔船、木排运输的方式,将他们救到岸上。经过一下午奋战,终于将大堤决口南端附近被洪水围困在房顶上的三四百名群众成功营救出来。

  15日起,我和队员们的主要任务是用石料把被洪水冲垮的170多米赣江大堤决口堵起来。这是一项既危险又艰辛的任务。当时抢险队除铁锹和镐头外,没有任何机械装备,几千立方米的石料,全靠肩挑、手搬。我们将石头装进用铁丝、竹子编成的笼子里,将其沉到决口里。为了避免堵决口处一线作业的队员被洪水卷走,队员们相互用绳子拴在一起……

  夏日的赣江大堤热得像火炉一般。我和队员们顶着40多摄氏度高温,日夜奋战在大堤上、决口边。夜里,驻扎在大堤草地上的我们在睡觉时为防蛇咬,只能把腿脚套在麻袋里,又闷又热。经过10多个日夜艰苦奋战,我们终于截断洪水,跟兄弟部队的抢险队一起把冲垮的170多米赣江大堤重新修了起来,为丰城县及下游各县人民办了一件大好事。

  这次抗洪抢险,我和队员们奋战在抢救群众和堵决口的一线,经受了和平年代一次“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军人品质的考验。作为革命军人,就是要时刻准备着,一旦祖国和人民需要,只要一声令下,甘愿赴汤蹈火、为民吃苦、为国献身。

  (赵鸿恩口述,吴云哲、郑立、记者曾建兵整理)


  • 使用帮助网站声明联系我们网站地图 | 网站纠错
  • Copyright 2019 中共福州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All Rights Reserved 
  • 主办:中共福州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邮箱:fzsdfz@126.com
  •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20005811号) 政务服务热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