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收听由中共福州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推出的《闽都风华——闽都人杰》。
董奉是我国东汉末年的名医,他除了有高明的医术,更有令人景仰的医德,至今被人们传为佳话,千古流传。
今天就和大家分享董奉的高尚医德故事。
董奉又名董平,东汉建安五年(公元200年)出生于今福州长乐古槐。他少年时候即努力学习医术,信奉道教。后曾任候官县小吏,不久辞官归隐,在家中村后的山中一面修道,一面行医。
董奉给人看病有个特点,他不索取钱物,只要求病人在治好后到他家后山种植杏树,症状比较轻的人种一棵,症状比较严重的人种五棵。随着时间的推移,找他看病的人越来越多,他家后山的杏子树也变得漫山遍野,形成一大片杏林。待果树成熟时,董奉便建一仓库储存杏子。周边民众需要杏子的,可用稻谷前来交换。
董奉除了将所得谷物维持生活外,还经常接济贫苦百姓和过往行人。他的善举被后世广为传颂,人们以“杏林春暖”或“杏林春满”来称颂他的医道高明、医德高尚。久而久之,“杏林”一词便成为中医界的誉称和中华传统医学的代名词。
董奉曾经云游外地行医,相传有次到交州(今广东广西一带)时,遇到交州太守病危,在床上不能动弹已经有三天了,周围人都以为太守没救了。董奉拿出三粒药丸给病人吞服,只见顷刻之间病人的手脚就动了起来,肤色逐渐好转,数日后太守痊愈,一时传为神迹。由于董奉医术高明,人们把他与当时的华佗、张仲景并称为“建安三神医”。
千百年来,人们之所以怀念、景仰董奉,在于他毕生所培植、实践的杏林文化,蕴含着“亲、善、诚、信、中、和”的从医理念,体现了古代医家的优秀品质,也彰显了中华传统美德的精神内涵。董奉的这种高尚医德、传统美德,是我们今天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丰厚的精神滋养。
本内容由中共福州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喜马拉雅福州服务中心共同推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