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当前位置:首页 > 闽都文化 > 鼓岭文化
鼓山史话|七里七亭几过客
2024-01-2615:10:12来源:福州晚报

  作者:林叶

  鼓山史话

  主办:福州市鼓岭旅游度假区管理委员会

  承办:福州晚报

1.jpg

清代版画“敕赐鼓山涌泉禅寺全图”(局部)标示的“七里七亭”。

2.jpg

七里七亭之闽山第一亭。陈景好摄

  福州城在山中,山也在城中。从城中的乌山、于山、屏山,到外围的北峰、鼓山、旗山、五虎山等等,可以登攀之处比比皆是。但毫无疑问,鼓山的登山线路,从古至今一直是最受欢迎的。尤其在鼓山登山古道,登山之人可以说是日夜不绝。编著了大部头图书《大鼓山·涌泉寺》的作者魏键在书中这样描写:

  “从繁星闪烁到晨光熹微,在古道的石阶上总攒动着夜登的人群,每个夏夜不下五千人。有人把夜登归纳为三个时段:晚饭后的6、7时为第一时段,其中有三分之二是成群结队的年轻人,其余是一家子晚饭后集体出游的;第二时段从9时多开始,第一时段的夜登者已陆续下山,来者基本上为情侣们,通常持续到零点左右;第三时段大约从凌晨三时开始,几乎都是有早起习惯的老年人,他们慢条斯理一级级地上,到顶上后运动一会,再慢慢地一级级地下,到达山脚时东方已出现鱼肚白。”

  一

  福州人如此宠爱这条登山之路,自然有诸多理由,人文历史的吸引,自然景致的魅力,以及一种无意识的品牌惯性的力量,都推动着一拨拨的人们前来。民国时期出版的在地旅游手册《福州旅行指南》中,作者郑拔驾先生有写到鼓山登山古道:

  “自山麓入寺石阶共三千八百级,凡七里,宽广平砌,数级一坦途,里许有短亭,作螺旋状,蜿蜒而上,长松夹道,深翠欲滴,风起涛惊,狂吼怒号,岩石题诗,山谷留名,含英咀华,比比皆是。”

  郑拔驾先生已经写得凝练生动,但古道实在是值得再多费些笔墨。

  这条登山路,从樵夫走的羊肠小道变为石板条路,传最早为闽王王审知在鼓山修建高僧神晏主持的“国师馆”(今涌泉寺)时所辟。宋代黄环的诗《江上望鼓山》中就已经写道:“万嶂云收石径回,上方楼阁郁崔嵬。”路旁至今还存着一处宋代摩崖石刻,上面写着“比丘善文绍定癸巳砌二十丈”。从宋至今,这条登山路自然经历了无数的修整改造、叠加重塑,才形成现在的样貌。

  从闽山第一亭起,古道蜿蜒至涌泉寺,绝对高程(海拔)不过四五百米,但为了坡度平缓,设计了很多弯曲迂回,因而台阶达到了2633级。数级一台,里许一亭,亭也兴废更替,不算起点的闽山第一亭,道中至今留有七座古亭,有如古道串起的一串珍珠,配以沿途不绝的摩崖石刻,仿佛一部古书分作七个章节,予人阅读。

  二

  闽山第一亭是鼓山登山古道的起点处,曾名“通霄亭”,也名“祝圣万年亭”,后面这名字来自这里原有的一块石碑,上面大书“祝圣万年山”五个字,传为宋人笔,后来遗失了。据清黄任《鼓山志》,“祝圣万年山”也是鼓山的别称。亭子最初是南宋时期建的,元代重建时候,以朱熹来鼓山时的题字“闽山第一”为额,因此改了名字。

  闽山第一亭往前不远,是东际桥,也是始建于南宋,明崇祯十一年(1638年)福州名士、晚明大臣曹学佺重修。曹学佺对鼓山感情很深,捐建不少,并留下多处题字和相关诗文。他重修东际桥后题有《东际亭》诗,诗写得清新生动又有画面感:“此际将登岭,深林待日回。却于山寺外,更有野亭开。静听泉吟石,闲随鸟步苔。半岩僧已下,闻客喜归来。”东际桥上原本有东际亭,多次圮,1998年重建后改题名为“天亭”。

  三

  之后是观瀑亭,也叫石门亭,又称头亭。据说过去在此仰首,忽见瀑布飞泻而下,虽非巨流,却也壮观,尤其是雨后飞珠溅玉,能听到不绝于耳的松涛声和水流声,所以建亭时才号“听涛观瀑亭”。如今平时滴水不见,“观瀑”已是徒有虚名,需要赋予自己的想象。

  乘云亭,最初名“梯云亭”,据传这里过去常有云雾弥漫,人如在云端,故名。亭前一块岩石上,有一个无名氏的楷书“灵泉”。岩下曾经有一股清泉,所以又名“灵泉亭”,俗称“水亭”。这一段山涧两侧,怪石错立,留下的摩崖石刻中,民国海军名将、曾任民国海军部常务次长、海军马尾要塞司令等职的李世甲的行书“天风吹梦”,会让人产生期待。登山到此可遇山风拂过,或可有身心一洗,如从碌碌尘梦中恍然醒来之感。

  半山亭,顾名思义,已达登山古道的半途,因这里有两块岩石,上锐下方,好像古代的玉器珪、璋相连,所以也叫“合珪亭”。半山亭上原来有一块木匾,上面除了刻有“半山”二字,还有一首浅显的诗:“好把脚跟立得稳,上方还许再攀登。”鼓励爬到此处的人,继续往前,不要半途而废。除此之外,亭外石上还有明代在福州为官的江西人江以达写的五律诗一首,下半部已经被其他题刻覆盖了,但可以从《鼓山志》中查阅到,诗是这样写的:“乾坤俯仰间,落日已千山。风急猿声发,人从鸟道还。潇潇闻木叶,寂寂闭禅关。记取烟霞趣,青春好重攀。”难以考证江以达登鼓山写下这首诗时的年龄,但推测应该还是青壮之年,诗中藏着勃勃意气。

  茶亭,因此处为山腰,不远处古有茶园,曾产出被作为贡品的鼓山半岩茶而得名。直到清代,黄任《鼓山志》还载:“王敬美督学在闽,评鼓山茶为闽第一,武夷、清源不及也。”1994年最新一次重建时改为“观音亭”。

  四

  松关亭,现为鼓山十八景服务部。再往前为更衣亭,这里已经离涌泉寺不远。清代福州人、官至山东布政使的杨庆琛为此地写过一副楹联:“开门曾仰前王节;入寺还更此地衣。”楹联中“前王”指的是闽王王审知。传王审知每次到涌泉寺敬香礼佛,都要在此更换袈裟以示尊敬。王审知所处的唐末五代十国时期,南方佛教极盛,南唐李煜、吴越国钱俶,都是喜佛不遗余力,王审知有过之而无不及。清人修的寺志里说,王审知施给涌泉寺的财物,仅僧田就多至84000亩。今天在福州的城内城外,都还有很多王审知崇佛留下的古迹,相关故事传说更多,更衣亭算是其中最朴实无华的一个。

  更衣亭过后,其实还有一个驻锡亭,但因为现在它与更衣亭之间已经被盘山公路和涌泉寺的停车场所隔,且被纳入现在涌泉寺的空间内,很多时候就不把它计在古道路亭之中了。锡是锡杖,僧人行路手持之物,驻锡的意思就是僧人驻足之处。涌泉寺已在眼前,稍作一休息就将“入佛境界”。

  五

  古道悠悠,过客匆匆,亭间稍作休息,山水不语,往事心事千言万语却涌上心头,化为诗,化为奥语,继而又化为这条路上数不尽的摩崖石刻。因而走这条古道,抽空阅读两旁石头上的那些文字,是另外一种不可错过的风景。总体来说,沿途摩崖石刻越往上走越多,这一方面可能随着入山愈深,愈入佳境,更重要的是一番体力消耗之后,精神上的抒发显然变得更为丰富和松弛。仔细琢磨每段路程之间所留词句的变化,是极有意思的。

  在后段的观音亭边,有清乾隆时期福州知府李拔留下的“欲罢不能”四个字。往前走还有不少路,回去心有不甘,想他那时站在此处气喘吁吁,进退两难的心态,有些忍俊不禁。再往后,在松关亭一段,有“道心坚固”“立念回天”“蓬莱左股”等等,因为即将抵达,总体给人感觉已经胜券在握的心情。再往后到了更衣亭,路已经在身后,寺已经在眼前,摩崖石刻上的文字变作了“忘机”“了了空空”“云眼底浮”“足以养志”“我无人相”“皆大欢喜”云云,境界已然超脱。

  为缓解这条登山古道经常人满为患的矛盾,2002年起,鼓山新开辟了两条登山道,一条是“松之恋路”西线登山道,一条是“勇敢者路”,前者较为平缓,后者沿着山涧溪流而上,比拼实力。它们增加了鼓山登山的选择,但论雅趣,自然古道还是无可替代的。

  《福州晚报》(2024年1月25日 A08版 闽海神州)


  • 使用帮助网站声明联系我们网站地图 | 网站纠错
  • Copyright 2019 中共福州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All Rights Reserved 
  • 主办:中共福州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邮箱:fzsdfz@126.com
  •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20005811号) 政务服务热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