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当前位置:首页 > 闽都文化 > 孝廉文化
左海清风 孝廉故事|陈烈:理学先驱 风骨长存
2024-01-3117:13:42来源:清风福州

长乐区首占镇·陈烈

他曾于长乐翁山之巅创“江山第一楼”书院讲学,门下常有数百人之多,与陈襄、郑穆、周希孟并称“海滨四先生”,开创福建理学先河。

1706692591308543.jpg

陈烈画像

陈烈(1012—1087),字季慈,号季甫,侯官县(今闽侯县南通镇)人,世居长乐阳夏村(今首占镇上洋村),后迁居福州郎官巷。

陈烈14岁时,父母相继离世。他哀戚终日,居丧期间“水浆不入口者五日”,“自壮及老,奉事如生”,寤寐未尝终止,日夜梦寻双亲。他曾对好友陈襄言:“烈今日纵得尊荣,父母之不见,何足为乐!”

弱冠之年的陈烈,失怙失恃、饱尝人间艰辛,靠亲友邻里接济,度过了人生中最困难的时光。当时他满脑子的想法就是博取功名,出人头地,读书愈加刻苦用功。可是,巨大的压力反而使他的记性越来越差,悟性也每况愈下,令他十分痛苦。

他在读《孟子·告子》时,看到一段话,意思是说,仁是人的心,义是人的路。放弃了那条正路而不走,丧失了那颗初心而不晓得去寻找,可悲得很呀!学问之道、人生之道无他,就是把那丢失的心找回来罢了。

这些话使陈烈豁然开朗。不久,邻居们突然发现好多天没听到陈烈的朗朗书声,感到很诧异,一看却发现他独自在家闭门静坐,犹如老僧入定,持续了一百多天。此后的陈烈,可谓大彻大悟,不再醉心于追名逐利,即使27岁参加进士考试不中也泰然自若。他饱读儒家经典,甘贫乐道,静心追求仁爱之心、正义之道,通过洞明政教与孝悌关系之真义,来影响政治。

成年后的陈烈,品行端正严谨,行为遵循儒家经义,对待童仆如宾客,受到乡亲们的敬重,凡有婚丧喜庆祭典等事多来请教于他。庆历元年(1041),陈烈在福州设馆授徒,追随者常常达到数百人,很快便名闻遐迩。他用《孝报经》教育弟子们:亲亲仁也,敬长义也;子之养也,乐其心,不违其志;孝子之至也,莫大乎尊亲。

无论是个人品德、气节,还是学术造诣,陈烈都堪称人伦师表,故而朝野上下看好他的人很多。先是皇祐五年(1053)福州太守曹颖叔向朝廷推荐陈烈,诏授将仕郎、试秘书省校书郎、福州州学教授。到了仁宗嘉祐三年(1058),欧阳修又特别推荐,陈烈被授安州司户参军、国子监直讲。但他都没有去就职,后来实在难以推脱,只接受了一个太学博士的闲职。

陈烈安贫乐道,潜心向学,成为当时的大儒、闽学崛起的先行者。他始终抱有儒者情怀,针砭时弊,不避风险,为民请命,不平则鸣。几任福州太守,可皆是领教过他的脾性之“烈” 和直言之谏。

庆历四年(1044),蔡襄第一次出知福州。有同学之谊的陈烈,特地从长乐乘舟看望他。在途中闻知蔡襄“政颇严刻”,毫发不容过失,遂决定不直接面见,而在停泊北岸时,在津亭题诗云:

溪山龙虎蟠,溪水鼓角喧。

中宵乡梦破,六月夜衾寒。

风雨生残树,蛟螭喜怒澜。

殷勤祝舟子,移櫂过前滩。

意思是说,福州这地方管治太严,人们乘船经过不敢下,只好绕过前滩再停靠。

陈烈题诗后,即半道返回。府吏将诗呈送蔡襄,蔡襄阅诗后,笑着说:

“陈君教我矣。”他立即派人前去追赶陈烈,但已赶不上了。从此之后,蔡襄治理福州的政策就放宽了许多,兴利除弊,与民同乐。

宋神宗元丰三年(1080),刘瑾出任福州太守。上任伊始,刘瑾准备在元宵节大摆花灯。为此,他下令:福州城每户居民不论贫富,一律装点花灯十盏,悬挂在楼前屋檐下。

可时值闽江两岸连续三年遭水灾,十种九不收。福州十邑,几乎家家日无鸡米、夜无鼠粮。谁家能出得起这花灯钱?告示张贴出去后,引起百姓强烈不满,怨声载道。

当年,已近古稀之年的陈烈,正寓居福州城郎官巷,听说此事后,不禁拍案而起,决定为民请命。他吩咐弟子们准备一盏一丈多宽的大红灯笼,饱沾浓墨,在上面题写这样的一首诗:

富家一碗灯,太仓一粒粟;

贫家一碗灯,父子相聚哭。

风流太守知不知?

惟恨笙歌无妙曲。

除夕之夜,他登上福州鼓楼,把这盏硕大的诗灯挂了上去。

次日,刘瑾闻讯,颇有悔意,亲自到陈烈寓所登门谢过。隔一日,刘瑾又下了张告示, 停止了粉饰太平、劳民伤财的募捐花灯闹剧。

陈烈的《题灯》诗,流传久远,至今在中国文学史上仍熠熠生辉。他不畏强权,为民请命,所展示出的中国文人的精神风骨和气节,更是长存于世,历久弥新。

点评

作为闽学崛起的先行者, 陈烈无疑具有传统士人的情怀与风范。他一生力学孔孟之道,博通群经,精通古代典礼制度,善文擅诗,是当时著名的大儒。他安贫乐道,尊老敬贤,孝悌恭友,待人以诚,有着可贵的仁爱之心。他狷介耿直,敢于针砭时弊,为民请命,其事迹在坊间流传至今。他淡泊名利,不流随俗,始终追求内心的“明德”,一生保持着仁人志士的气节,在传统士人中独具特色。可以说,陈烈的一生,真诚坦荡,风骨嶙峋,无论是道德品行还是学术造诣,都堪称范于后人,是人们乐于称颂的三坊七巷先贤之一。

(来源:《左海清风:福州孝廉故事》)


  • 使用帮助网站声明联系我们网站地图 | 网站纠错
  • Copyright 2019 中共福州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All Rights Reserved 
  • 主办:中共福州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邮箱:fzsdfz@126.com
  •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20005811号) 政务服务热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