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研究 > 地情研究
海丝福州 福州与“海上丝绸之路”
2024-02-1910:59:57来源:福州晚报

  作者:魏定榔 卢美松

  福州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历来文教发达,名人辈出,是我国产生进士、状元和两院院士最多的城市之一。

  明代以降,福州一直为“八闽首府”。鸦片战争之后,福州被辟为通商口岸,成为近代中国较早对外开放的城市之一。先后有17个国家在福州设立领事馆或办事处,外国商行、企业、银行等相继在此开办。台江沿江和上下杭一带成为进出口贸易中心,茶叶贸易一度繁荣兴盛。西方教会来到福州,建造教堂,创办学校和医院,发行报纸和期刊。近代以来的福州,地处中外文化交汇的前沿,展现出“海纳百川”的包容气度。

  民国初,废福州府,福州仍为福建省会、闽侯县治。此后因时局动荡,福州迟迟未能建市。直至1946年元旦,才正式设立福州市,辖鼓楼、大根、小桥、台江、仓山5区,面积仅18平方公里,规模较小。解放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福州这座千年古城焕发新生。如今,“闽都韵”与“国际范”在福州交相辉映。

  一

  福州地处中国东南沿海,福建省东部,闽江入海口,“环山沃野,派江吻海”,上连四郡,外通诸洋,地理环境优越,水运交通便捷,是“海上丝绸之路”上的天然良港。

  福州地区的史前文化,如壳丘头文化、昙石山文化、黄土仑文化等,均临海而生,具有浓厚的海洋文化色彩。战国、秦汉时期的闽越人,善于水上行舟、海中远航。东汉时期,福州东冶港与东洋、南洋有交通往来。三国时期,吴国在福州沿海建立造船基地,还派人由此远航夷洲(今台湾)、亶洲(今日本,或作菲律宾)。

  唐代,福州对外贸易十分繁荣,与广州、扬州并称当时三大对外贸易港。时人诗云:“云山百越路,市井十洲人。执玉来朝远,还珠入贡频。”即言外国贡使、客商和僧人频繁往来于福州的盛况。晚唐诗人周朴《福州神光寺塔》诗云:“海水旋流倭国野,天文方戴福州城。”亦高度概括了海外各国竞相趋向福州的热烈场景。

  五代时,王审知积极发展海外交通,开辟甘棠港,派人招徕海外番客,“尽去繁苛,纵其交易”。当时由甘棠港出发的海船,远达新罗、日本、琉球、占城、三佛齐、天竺、大食诸国。福州港内“帆樯云集,商旅相继”,港外“潮通番舶,地接榕都”。城内安泰河一带,出现“人烟绣错,舟楫云排,两岸酒肆歌楼,箫管从柳叶榕阴中出”的繁华景象。

  宋代,福州成为“东南一大都会”,号称“全盛之邦”。福州造船之多且精,时人誉称“海舟以福建船为上”,南宋名臣张浚曾在福州“大治海舟千艘”。海外贸易的进一步发展,让福州成为“海舶千艘浪,潮田万顷秋”的繁华港口城市。海船可直抵福州城下,水上贸易达于城内民家。

  元代,朝廷在福州设“海船万户府”,海外商舶往来频繁。时人称福州为“闽海东南大邑,凡货财、珠玑、犀象之所储积甲天下”。意大利著名旅行家马可·波罗造访福州时,盛赞“此城为工商辐辏之所”,描述这里“珍珠、宝石的商业很盛,这是因为有许多船从印度载着商人来到此地”。

  明代,福州“百货填集”,经贸活动十分活跃。明初,郑和七次率领巨大舰队出使西洋,每次都要经过福州,驻泊于长乐港,等候季风,补充给养,招募水手,然后从五虎门扬帆起航。成化十年(1474年),福建市舶司移置福州,加速了福州港的发展。福州还是中国与琉球交往的唯一口岸,朝廷在福州河口设立进贡厂、柔远驿(俗称“琉球馆”),专门接待琉球贡使、客商、留学生。明清两朝,中国册封琉球共23次,琉球派遣来华使团多达884次,每次均经福州往返。晚明时期,随着新航路的开辟,福州与葡萄牙、西班牙、荷兰、意大利等欧洲国家的接触渐趋频繁,天主教也随之传入福州。

  清初的海禁、迁界政策,阻碍了福州社会经济的发展。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清政府设立闽海关,正式开海贸易。雍正七年(1729年)全面开放海禁,“西南洋诸口咸来互市”,福州对外贸易重新兴盛起来,其主要贸易对象是琉球和日本,西班牙、荷兰、英国等西洋各国也纷纷前来通商贸易。

  晚清福州开埠以后,贸易量急剧增长,省内外的大宗货物从福州出口转贩外洋。特别是茶业出口巨幅增加,并迅速超过广州和上海,居全国首位。福州港也一度成为当时中国乃至世界最大的茶港。开埠带来的经济繁荣,有力推动了福州的城市化进程。至光绪中叶,福州城居民已达65万人之众。

  民国时期,福州作为全省最大的土特产集散地,与世界各地都有贸易往来。随着对外贸易的发展,福州出现了专门经营进出口贸易的商行,如纸行、油行、木材行、茶行、石油行、糖行、棉纱行等。全市各种商行最多时达200余家,主要集中在台江的上下杭一带,形成近代福建最有特色的商贸区。

  二

  “海上丝绸之路”的形成及其发展,对福州、中国乃至世界都产生重大影响。“海上丝绸之路”给中国带来巨额的财富和丰富的域外资源,为中华文明注入生机和活力,并带来变革的因素;同时,扩大了中华文化的影响,促进中外文化交流,为人类文明的进步作出巨大贡献。

  “海上丝绸之路”首先是一条商贸之路。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中外各种商品、货币、物种等资源实现了广泛交流、互通有无。中国贡献的丝绸、陶瓷、茶叶、蔗糖、纸张、书籍等产品,深受世界人民的喜爱。而海外输入的香料、药物、宝石等各种珍奇物产,极大丰富了中国人的生活。比如五代时期,象牙、犀角、香药、珍珠、玳瑁、龙脑、沉香、胡椒等异国珍品通过海外贸易进入闽国宫廷,以致“国用日以富饶”。

  域外物种的输入,对国计民生的影响更为深刻。中国现有的农作物中,至少有50余种来自国外,其中大部分是通过“海上丝绸之路”引进的。占城稻原产于越南,北宋时传至福建,得到大规模推广,俗称“黄占”。番薯是原产于美洲的高产作物,明万历年间由榕籍华侨陈振龙从西班牙殖民地菲律宾引种到福州,极大缓解了中国严峻的缺粮问题。福州市花茉莉花,原产于印度,大约于汉代辗转传入福州,后来又与本土的茶叶邂逅,催生出闻名中外的茉莉花茶。

  中国商品、物种的输出,同样影响世界。比如,宋代福州所产的荔枝,“东南舟行,新罗、日本、流求、大食之属,莫不爱好,重利以酬之”;又如福州出口大量茶叶,将中国的茶叶品种、制茶技术和茶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

  “海上丝绸之路”是一条文化之路。中外文明在“海上丝绸之路”的交流碰撞,促进了科学技术的传播和宗教思想的交流,对人类文明影响深远。福建是刻书之乡,大量文献典籍通过福州港流入东亚各国,形成一条通畅的“书籍之路”,宋人赞曰“书籍高丽日本通”。元末明初,日本五山禅院仿刻的典籍,多由侨居日本的福州雕版技工完成。如福州南台刻工陈孟千、陈伯寿等人,留居日本20余年,刻书数十部,制作精良,人称“博多版”。明代,长乐人马寿安,在日本大阪一带行医,对中医的传播贡献很大。明清两代,福州与琉球的关系最为密切。琉球不仅从福州引进粮食、蔬菜品种,先进的生产工具,制糖、酿酒、油漆等手工技艺,造船和航海技术等,还频繁派遣留学生来福州研习儒学、礼仪、诗词、音乐、书画、中医等,在琉球社会兴起崇尚中华文化、学习中华文化的风气。近代,以陈季同为代表的福州文化人,又以极大的热情,向西方世界推介中国传统文化,成为中西文化交流的使者。

  “海上丝绸之路”促进了宗教文化的交流。历史上,来自印度的佛教就从海道传入福州,天竺高僧拘那罗陀,日本高僧空海、圆珍、庆政、重源等先后渡海来华,都曾到过福州。明末清初,福清隐元禅师东渡扶桑弘法,成为日本黄檗宗的开山祖师。他还将诗文、书法、茶艺、中医等各种中华文化技艺带到日本,统称为“黄檗文化”,对日本近代文化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新航路开辟以后,西方科学、地理等知识通过传教士传入中国,推动了“西学东渐”的进程。早在明末,意大利传教士艾儒略就在福州出版《几何要法》等著作,传播欧洲的科学知识;他还与叶向高“三山论学”,传为中西交流史上的一段佳话。福州开埠后,西方人带来各种现代科学技术,加速了福州城市发展的进程。特别是19世纪60年代福建船政创办以后,不仅在制造轮船、发展水师、培养人才等方面首开先河,还引进、吸收、消化现代科学技术,取得了近代中国学习西方的重要成就。

  三

  “海上丝绸之路”还带来人们观念上的巨大变革。从“开眼看世界”的林则徐,领导“洋务运动”的沈葆桢,到为戊戌变法献出生命的林旭,参加辛亥广州起义的“福建十杰”,再到引进西学启蒙国人的严复,倡导“中学西渐”的陈季同,译述西方小说以为“振作志气、爱国保种之一助”的林纾……这些具有远大目光和开阔胸襟的福州英杰,以“敢为天下先”的英雄气概,在中国近代史上发出莫大声光,产生巨大影响。

  在“海上丝绸之路”上,中外交流从官方到民间各层面都是和平友善的。明清朝廷的册封使,从福州出发前往琉球国,受到对方的热烈欢迎与热情款待。郑和下西洋时,东南亚和西洋各国使者回访中国也多途经福州。明永乐六年(1408年),渤泥(今文莱)国王“麻那惹加那”,率妻子、家属、陪臣来朝,泊于福州港。永乐十八年(1420年),古麻剌朗(菲律宾古国)国王“斡剌义亦敦奔”率团来朝,病卒于福州,敕葬闽县。这些中外交往的使节、高官甚至国王,经海道来到福州,成为传递中外友谊的和平使者。

  往来于“海上丝绸之路”的,更多是商人、僧侣、工匠、学徒等默默无闻的普通人,他们也是传递友谊的重要力量。唐宋以降,阿拉伯人、波斯人、印度人、高丽人、日本人、占城人、琉球人等外国人纷纷航海来到福州。他们无论什么身份、什么信仰、来自什么地方,都能在这里得到宽容与接纳。

  历史上,众多籍籍无名的福州人,凭着开拓精神与卓绝勇气,赤手空拳,乘风破浪,到海外去开辟他们的新事业。他们出洋以后,辛勤劳作,艰苦创业,为侨居地的开发建设,为中华文化的拓展与传播,作出不可磨灭的重要贡献。来自福州的临水夫人、水部尚书等民间信仰,以及方言、诗钟、闽剧、十番等传统文化,也沿着“海上丝绸之路”传播到东南亚等地,成为全世界福州乡亲共同的文化标识与乡情纽带。

  “海上丝绸之路”见证了福州两千年的辉煌历史,成就了福州“八闽首府”“东南都会”的盛名,塑造了福州“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城市精神。

  《福州晚报》(2024年2月19日 A07版 闽海神州)


  • 使用帮助网站声明联系我们网站地图 | 网站纠错
  • Copyright 2019 中共福州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All Rights Reserved 
  • 主办:中共福州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fzsdfz@126.com
  •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20005811号)
    政务服务热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