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当前位置:首页 > 闽都文化 > 鼓岭文化
鼓山史话|曹学佺:曾为一夜青山客
2024-02-2710:17:40来源:福州晚报

  鼓山史话

  作者:穆睦

1.jpg

曹学佺闽剧展示馆中的石雕像。石美祥/摄 

2.jpg

无尽石门。林振寿/摄

  明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六月,鼓山白云峰上,曹学佺挥动圆锹,培下第一锹土,拉开了涌泉寺重建的序幕。

  泉涌无今古

  山开有废兴

  下了几天的雨,地上还有些泥泞,曹学佺望向身边兴高采烈的徐兴公、陈一元、郑邦祥,还有远处正在举行仪式的释道东,轻轻一叹。尽管他在外人面前表现得很是慨然,也常常用无量佛理开导诸人,但近忧远患,仍让他感觉有点力不从心。

  他在洪塘的石仓园断断续续修了五六年,父亲去世时发愿重兴的法海、开元、神光诸寺“俱未讫工”,加上在四川任上得罪了蜀王,削三级放归,经济上有些捉襟见肘。为了兴复涌泉寺,前些日子他刚刚把在浔阳(今九江)的雪桂轩卖掉,那是他计划归田养老的居所。好友樊山王朱翊鉹听说后,专门托袁敬烈给他寄来一首诗:“闻君已卖九江田,并海群鸥缔旧缘。”语中透着可惜。

  近忧未止,远患又来。去岁,辽左的蛮子努尔哈赤书“七大恨”告天,发兵攻明,抚顺、清河失守,举朝震骇。今年,四路大军伐辽,又在萨尔浒吃了败战,文武将吏死亡300余人,连“第一猛将”刘铤都以身殉国。殒将覆师,国库空虚,外表光鲜的大明王朝已进入倒计时,山河破碎,风雨飘摇。

  摇摇头,抛开心中的杂念,他望向眼前的涌泉寺遗址。涌泉寺位于鼓山的山腰,其地原为龙潭,唐建中四年(783年),灵峤诵《华严经》开山,梁开平二年(908年),闽王填潭建寺,延请雪峰神晏驻锡,宋咸平二年(999年),真宗赐额“白云峰涌泉禅院”,明永乐五年(1407年),改院为寺。700多年来,这座寺院聚徒千百,称盛一时。可惜的是,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二月十三日的晚上,野火将涌泉寺烧为灰烬。那一夜,火光冲天,红障东南,目击者黄用中在诗中写道“一夜狂飚嘘烈熖,千年灵迹化飞灰”,闻者涕泪。就这样,涌泉寺荒废了70多年,中间虽有游宦、善信、比丘“欲力起其废”,却因“时之未至,虽巨力任之而弗就”。

  这几年,涌泉寺的遗址边搭起了几座茅屋,那是供游方的僧人住的。寺院的断墙下,瓦砾满庭,荒草没径,香厨没了积供,沦为狡鼠的地盘,碑倒在乱草中,石柱也裹上了青苔。曹学佺曾写过一首《涌泉废寺》的诗:“半岭犹存古寺名,空林惟有涌泉声。僧从破屋云边住,客向回廊草里行。讲席虚无山有在,斋钟寂寞海潮生。布金知是何年地,更觅残灰作化城。”那时候的他,极喜喝鼓山的新茶,常与徐兴公、谢兆申、吴兆、林古度等登山览胜,目睹了涌泉寺“寺经火后无僧住,路入云中少客来”的荒芜景象,也就在那时,他的心中兴起了重建涌泉寺的念头。

  这个念头,一直拖到万历四十七年才得以实施。当曹学佺“顺风而呼”时,还有人质疑曹学佺:城里的法海寺你都修了7年了,现在又想修涌泉寺,不但工加倍,大家也倦了,你应付得过来么?曹学佺也不恼,而是耐心解释:“予今行年四十有六,感光阴之易谢,思世法之难完。因较量数事,分别缓急。如暂当停止者而停止之,予之园林(指石仓园)是也。亟当督促者而督促之,开元及法海是也。”听了这话,大家才心服了,徐兴公夸他“支来薄俸都供客,留得余钱半施僧”,后来住持鼓山的永觉元贤禅师也写了一首诗感谢曹学佺:“曹公继起廓庙姿,归来两袖拂清风。”什么叫慈悲,志在利他,先公后私也。

  仪式结束,各工种忙碌开来。释道东是曹学佺请来临时住持涌泉寺的僧人,礼毕的他兴冲冲跑来向曹学佺邀诗。曹学佺望向周边好友们期待的眼神,即兴写下:“泉涌无今古,山开有废兴。布金如地广,杂草见台层。了此一多议,续将明灭灯。劫灰犹幻迹,何必问胡僧。”

  之后的20年,曹学佺一直以兴复涌泉寺为己任,殚尽了心力。他先后重建了大雄宝殿、无尽山门、东际亭、天王殿、藏经堂、斋厨、东际桥、白云廨院,延请了博山元来、雪关智訚、永觉元贤等高僧大德出任涌泉寺住持,宗风大振,四众龛然,致使涌泉寺“百废俱兴,其法席之盛,与兴圣(神晏)无异”。

  八闽开魏阙

  一叶出天潢

  当然,作为寒窗苦读的士大夫,曹学佺虽沉酣禅学,布金丛林,却始终在审视佛理。即使在“逃禅”之时,他的眼睛也一直在观照着他赖以实践儒家信仰的尘世。

  尘世是现实的,也是残酷的。崇祯十七年(1644年),甲申乱起。三月,“大顺王”李自成攻下北京,推翻大明统治,崇祯帝煤山自缢。四月,吴三桂引清兵入关,李自成败亡,清顺治帝迁都北京,觊觎中原。五月,福王朱由崧在南京继位,改元“弘光”,史称“南明”。

  消息传到福州,曹学佺顿感天崩地裂,“恸哭不食,投入池中,家人亟救而甦,晨夕环饲”。接着,他寄希望于偏安一隅的南明,希望弘光帝能成为中兴之主,但可惜的是,国难当头,弘光帝却只顾着苟且偷安寻欢作乐。终于,仅仅一年时间,清兵攻入南京,弘光政权垮台。

  当曹学佺正彷徨无主的时候,清顺治二年(1645年)闰六月,传来了唐王朱聿健入闽的消息,古稀之年的他激动地穿上吉服,赶到古田的水口驿参拜唐王。当时有大臣提议为唐王修造宫殿,曹学佺阻止道:“仁声俭德,王政所先,睿驾甫临,而先有兹举,不肖有司因而蠹民,无乃彰王过乎?”唐王听从了曹学佺的规劝,制止了修殿的动议。他指着曹学佺对诸臣说:“此海内鸿儒也,孤在唐国时,闻名已久矣,兹幸得见,以慰数十年景仰。”

  闰六月二十七日,唐王在福州称帝,改元“隆武”。因众望所归,曹学佺被授太常寺卿,他深感隆武帝的知遇之恩,尽管已经72岁了,仍强起负任,向隆武帝分析当前形势,建议将税额“专供守战之用”,并“禁游兵行剽”。对郑鸿逵部逗留不前,他加以谴责,希望郑鸿逵“疾抵关度防守”,并将逃兵“收归营伍”。因其胆识先见,迁礼部右侍郎兼侍讲学士。不久,又以人品学问,升为礼部尚书兼摄国子监祭酒,加太子太保。此时,他的政治生涯也达到了巅峰。

  可惜的是,狂澜已倒,砥石难擎,历史前进的车轮并没有因曹学佺个人的努力而改辙。先是隆武政权的实权人物郑芝龙为保存实力拒绝发兵和供应粮饷。其次,在浙东的鲁王监国朱以海政权,又为争夺正统地位与隆武政权分庭抗礼。逼不得已,隆武帝靠着曹学佺“倾家以万金济之”,离开福州,来到延平(今南平)。

  顺治三年(1646年)七月,清兵南下,郑鸿逵弃守仙霞关,逃回浦城,郑芝龙暗中与清兵接洽投降,撤兵到安平镇。福建门户洞开,清兵长驱直入。八月二十一日,隆武帝从延平行在起程前往赣州,诏令曹学佺留守福州,署翰林院事,兼国史总裁,纂修《威宗实录》。这种近乎监国的信任令曹学佺感激涕零,他提出了四条建议献给隆武帝:“一浚延河堤防,一汰随征冗役,一通福京米船,一捐助饷银。”可惜的是,这些建议都来不及实施,清兵已兵临建州。八月二十七日,隆武帝移师汀州。八月二十八日,一心复国的隆武帝被清兵追获擒杀,南明第二个政权灭亡。

  生前一管笔

  死后一条绳

  曹学佺心如死灰,他预知到事不可为,便对人说:“战守非吾事,如天祚明,则《实录》可就,若不祚明,老臣惟有死而已。岂事二君耶?”他遁入鼓山,以出家人身份继续反清。徐兴公之子徐延寿曾作《大宗伯曹能始先生挽章一百八十韵》记叙此事:“公去披缁衲,重来试剑铓。老臣空奋激,义士益彷徨。”说的是曹学佺虽披上袈裟,但反清的义士仍奉曹学佺为主。

  九月十七日,清兵入福州,城中百姓纷纷逃窜,留下的人剃发留辫。曹学佺深感无力回天,他让家眷先出城避难。

  九月十八日,曹学佺登上鼓山,来到涌泉寺,他原想见永觉元贤禅师一面,却不料禅师并不在方丈室内,转而来到佛前,刚一下拜,还来不及问休咎,就见到案前横着一条绳,他兀然想到一年前他投池被救后跟友人说的“生前一管笔,死后一条绳”,瞬间大彻大悟,忙捡起绳子塞入袖中,急驰回到西峰里的家中。到家时,天色尚早,曹学佺将书案立起,摆成棺材模样,之后沐浴整冠,取出袖中的绳子,面向北自缢于西峰中堂,年73岁。

  “乾坤存正气,今日向谁论。冷炙邀灵爽,遗书付子孙。峰西已无宅,地下定存魂。小子空瞻礼,哀哉罔报恩。”曹学佺死后,他的尸体先是草埋于城郭丘墟,清康熙九年(1670年),才移葬于鼓山魁岐之阳。“一掬黄土埋忠骨,青山绿水慰忠魂。”虽然曹学佺的墓没有墓碑,但他早已把一块丰碑立在人们的心中。200多年后的清咸丰五年,诗人魏杰在鼓山建桃岩精舍,内祀曹学佺等五贤,引永觉元贤禅师“满朝袍笏迎新主,一领袈裟哭旧王”诗句以“表诸公之功德”。大功已立,大义已就,青山可以作证。

  《福州晚报》(2024年2月27日 A08版 闽海神州)


  • 使用帮助网站声明联系我们网站地图 | 网站纠错
  • Copyright 2019 中共福州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All Rights Reserved 
  • 主办:中共福州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邮箱:fzsdfz@126.com
  •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20005811号) 政务服务热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