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当前位置:首页 > 闽都文化 > 鼓岭文化
鼓山史话|山高祈雨兆丰穰
2024-03-0510:24:33来源:福州晚报

  作者:十九先生

  鼓山史话

  主办:福州市鼓岭旅游度假区管理委员会

  承办:福州晚报

1709605630286388.png

鳝溪岩上宋太守刘瑾祈雨题刻。林振寿/摄

  祈雨是中国古代农业社会重要的祭祀与礼仪活动,为历代所重视。人们通过祭坛、祭品、舞乐、祈祷等一系列仪式化的符号和象征行为,祭祀天帝及相关神灵,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甲子卜,其求雨于东方。”早在商代的甲骨卜辞中就有记载殷王朝官方的祈雨活动。东汉经学大儒郑玄云:“山川百原,能兴云致雨者也。众水所出为百原,必先祭其本。”山林川泽是雨水的涵源地,先人认为可为祈雨提供“神力”,因而郡县祈雨的对象通常是属境内名山、大渎以及自然神灵等。

  鼓山位于福州市区东部的双鼓横断山脉,方圆逾40平方公里,最高的屴崱峰海拔998米,为福州主城区可见的第一高峰,故以“稳首东日,高山镇寨”被尊为有福之州的镇山,自古便是福建官员首选的祈雨胜地。

  一

  鼓山的官方祈雨活动最早起于鳝溪。宋代梁克家《三山志》载:“鼓山之北,大乘之南山峡间有二潭:下潭广六丈,深不可计。距上潭五里。昔闽粤王郢第三子有勇力,射中大鳝于此潭,其长三丈。土人因为立庙,号白马三郎。唐贞元十年,观察使王翃旱祷得雨,崇饰庙貌。自后,太守躬祷辄应。”唐大和元年(827年),福建观察使张仲方祈毕回城,才行至圣泉寺,就下起大雨,遂题诗曰:“入门池色净,登阁雨声来。”北宋庆历六年(1046年),闽垣大旱,郡守蔡襄亲自撰写祈雨文告,斋戒数日而至,祭文读毕大雨立至,“中夜水暴出,声闻数十里”。元丰元年(1078年)四、五月间,连日不雨,时任福州郡守的“唐宋八大家”之一曾巩出祷鳝溪,亲撰《福州鳝溪祷雨文》,“属吏士分祷群望”。数日后,“夜二更得雨,连三日夜,远近皆有余”,曾巩喜撰《谢雨文》。不日,又提笔写下《题祷雨文后》。

  元丰六年(1083年)春,郡守刘瑾率众亦赴鳝溪祈雨,在射鳝潭东南侧勒有摩崖石刻一段。摩崖西向,高210厘米,宽168厘米。楷书,纵5行,字高23厘米,宽21厘米。文曰:“守刘谨、倅张知古、令叶宗古、法掾雷尧,元丰六年癸亥季春十六日祈雨至此灵渊。”此为福建现存最早记载祈雨的摩崖石刻之一。南宋淳祐八年(1248年),田畴缺雨,郡守陈垲祈雨有验,改名鳝溪为善溪。

  二

  鼓山屴崱峰的祈雨活动则始于宋代。鼓山原有三面天然石鼓,一大两小。其中“大鼓”在屴崱峰,呈圆形,直径近三米,坐在石鼓架上,架旁有一石如槌,形状逼真。20世纪50年代后期开辟公路时被炸毁,今已不存。两面“小鼓”,一为浴凤池旁的“石鼓岩”,一为登山古道半山亭附近的“小鼓石”。民间传说,石鼓原是东海龙王进贡给天庭的。玉皇大帝将它与一面大旗一起陈列在南天门,作为人间干旱时指挥降雨的信号,结果在“大闹天宫”时被孙悟空打翻而落入凡间,成了福州城一东一西的鼓山和旗山。故此,福州每逢久旱不雨之时,官方便到鼓山祈雨。清代黄任《鼓山志》载:“万历初,赴者云集。居民至,开邸舍其下,久之乃息。大旱祷雨,官常请雨于此。”久之,鼓山渐成福州百姓观测气象的著名地标。闽都民谚有云:“鼓山戴帽,三日泥道。”就是讲鼓山顶若云雾密布,则日内将下雨。

  南宋绍定五年(1232年),福州夏秋连旱,群祀不效。时任福建安抚使干办的文学家徐鹿卿遂奉福建安抚使李骏之命,前往鼓山祈雨。黎明登顶,礼毕而雨至。徐鹿卿撰《鼓山请雨记》,并勒石于屴崱峰北坡积水池南沿。摩崖北向,高160厘米,宽200厘米。隶书,纵10行,字径11厘米。文曰:“绍定壬辰夏六月不雨,至于秋七月。遍走群祀,未效。大帅番阳李公以石鼓闽重镇,其下众水所汇,必出云为风雨,乃命属吏南昌徐鹿卿致祷。丙申,诣寺斋宿。丁酉黎明,登屴崱,礼毕而雨。是夕大雨。戊戌又大雨,己亥雨止。槁者获,涸者流。刻而识之,侈神之休。”两年后,福州知州兼福建路安抚使真德秀也亲撰《祷雨疏》到鼓山祈雨。

  清乾隆九年(1744年),江西新建人周学健任闽浙总督、福建巡抚。时逢福州大旱,周学健带病坚持,率领一众官员上鼓山祈雨。福建布政司参政雅尔哈善一同前往,写有《陪周中丞鼓山祈雨》诗:“双旌冉冉拂云过,晓寺疏钟散薜萝。喝水有源声淅沥,屴峰如画碧嵯峨。清癯带疟忧民切,慷慨陈词罪已多。伫看丹城来澍雨,千秋佳话在岩阿。”祈雨成功后,雅尔哈善又赋诗《喜雨》:“屴峰峰顶晓云生,暮雨滂沱遍郡城。自是天心垂悯恻,敢言人力有裁成。百千里路禾苗润,十万人家暑气清。幸值年丰词讼简,小臣何以答休明。”

  乾隆十六年(1751年)夏,闽中弥月不雨,陂堰将涸。闽浙总督喀尔吉善亲撰《遣官祷雨疏》,命福州知府徐景焘偕参将杨廷栻、窦宁,闽县知县吴至慎,布政椽属王作人等赴鼓山祈雨。“越三日,戊午,日既中。礼毕,睨峰西有云,簇簇如奔马。俄顷,蔽翳山谷,雷电晦冥,甘雨大注。”徐景焘大喜,引用《左传》名言“小国之仰大国也,如百谷之仰膏雨焉”,欣然写下《仰膏序》一文,称“兹山用能洩云兴雨,以膏我禾黍,兆成丰穰”,感念鼓山丰泽。

1709605649911239.png

福建延建邵道祥玺与福州知府托浑布勒成的“灵泉法雨”榜书。 林振寿/摄

1709605663587621.png

位于灵源洞,清欧阳俊镌刻的《喜雨碑》。林振寿/摄

  三

  除了诗文,鼓山清代的祈雨活动也记录于摩崖石刻上,今灵源洞喝水岩大士殿旧址周边尚存数段。

  道光十一年(1831年),福建延建邵道祥玺与福州知府托浑布勒成的“灵泉法雨”榜书。摩崖东向,高155厘米,宽100厘米。楷书,纵9行,正文字径高35厘米,宽30厘米,文曰:“灵泉法雨。”旁款字径8厘米,文曰:“鼓山向奉大士磁像,素著显灵。殿之东有喝水岩,志载:高僧讲经时,因水声澎湃,喝退逆流。岁辛卯六月,雨泽愆期,祥玺、托浑布奉檄诣请灵像,并取岩水奉安于山,文武集祷二日,遂得甘霖,年登大有用,撰‘灵泉法雨’四字以志显应。时道光辛卯岁,分巡延建邵道祥玺书,知福州府事托浑布撰。”

  光绪四年(1878年)七月,福州府海防同知欧阳骏到鼓山祈雨,“奉檄祈祷,即赐甘霖,秋则大熟”,于是在灵源洞镌刻了一段《喜雨碑》。摩崖东向,高141厘米,宽61厘米。横1行,篆书,字径19厘米,文曰:“喜雨碑。”款字纵7行,行书,字径5厘米。文曰:“鼓山距城东三十里,为全郡之镇山也。其峰顶有云气,峰侧有神泉,遇旱时祈雨于此,屡著灵应。光绪肆年戊寅七月,雨泽衍期,民以为忧。时骏权篆福防,奉檄祈祷,即赐甘霖,秋则大熟。爰勒碑志喜,聊仿坡公名亭之意,以示不忘焉。岭南欧阳骏谨撰并书。”光绪九年六月,福州知府张国正“祷雨于鼓山佛阁,有应”。翌日,会同闽县知县罗大佑、侯官知县张德迪赴山诣谢,又偕友遍揽涌泉寺、喝水岩、屴崱峰等诸胜,后以隶书记之,刻于龙头泉石壁上。

  官方祈雨的前赴后继,必然引得福州百姓竞相效仿。清中晚期,榕城民间便兴起了迎请鼓山喝水岩观音大士像到乡祈雨的习俗。迎来送往之间常生嫌隙,欧阳骏遂又在灵源洞镌刻一段官府告示,倡导移风易俗,文曰:“福防分府欧阳示:为晓谕事照得鼓山喝水岩奉祀观音大士石像,每因乡民求雨争迎滋事,兹本分府增塑金像两尊,嗣后各乡求雨只许迎请金身,不得再迎石像,其各遵照,特示。”民国之后,鼓山祈雨活动渐没,直至完全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全民积极抗旱的实际行动。

  “农为邦本,本固邦宁。”中国自古以农立国,农业是中华民族产生、繁衍和发展的基础,也是中华古代文明形成的物质条件和经济基础。农耕时代的祈雨活动,无论上自君王,下至黎民,都体现了农业生产对雨水的现实需求,承载着天下苍生对国泰民安、人寿丰年的殷切期盼。归根结底,其本质为中华民族对美好生活永恒的向往。从这个角度来看,鼓山不仅是一座神山,更是一座彰显福州人民无穷伟力、无尽智慧和无限激情的福山。

  《福州晚报》(2024年3月5日 A08版 闽海神州)


  • 使用帮助网站声明联系我们网站地图 | 网站纠错
  • Copyright 2019 中共福州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All Rights Reserved 
  • 主办:中共福州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邮箱:fzsdfz@126.com
  •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20005811号) 政务服务热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