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当前位置:首页 > 闽都文化 > 话说闽都
摩崖石刻
2024-04-2117:09:46来源:福建日报

作者:缪淑秀

“忠孝廉节”是儒家思想的基本内涵,也是当代廉政思想的根基。有着“东南碑林”之称的鼓山摩崖石刻中,自然少不了体现古代名儒志士“忠孝廉节”思想的摩崖石刻及千古美谈。

鼓山摩崖石刻“忠孝廉节”位于更衣亭东侧南向的岩壁上,落款宋忠臣文信国公书。文信国公即文天祥,南宋末年政治家、文学家。

文天祥“忠孝廉节”四字榜书最早刻于湖南永州江永县上甘棠村月陂亭古驿道边的崖壁上,之后被摹刻到全国各地,以供后人追思凭吊。

在鼓山,与“忠孝廉节”思想相关的历史名人为数颇多。

南宋文学家李弥逊一生忠君报国,留有游鼓山诗作3首。李弥逊政和八年(1118年)任起居郎,因上奏规谏言辞鲠切被贬。宣和七年(1125年)起知冀州,被贬十余年后,直前论事,仍鲠切如初。

绍兴八年(1138年),赵鼎罢相,秦桧专主和议,制造冤案。秦桧劝高宗对金称臣,李弥逊力言不可。高宗下旨廷议,群臣因惧怕秦桧,不敢违背其意,惟李弥逊力争。秦桧邀弥逊至私第,以官爵利诱,弥逊拒之,又上疏,言辞愈切。绍兴十年(1140年),李弥逊归隐连江西山。终身不请磨勘、不乞任子、不序封爵,士论重之。朝廷思其忠节,诏复敷文阁待制,谥号“忠肃”。

以“孝”闻名乡里的陈烈在鼓山绝顶峰北坡积水池南沿北向留有《鼓山铭》石刻。

陈烈(1012—1087年),侯官人,从小天性不凡,笃行孝友,“学行端饬,动遵古礼”,待人以诚,“虽御童仆,如对大宾”。陈烈熟知古代典礼制度,对礼仪细节料想之周至,每为乡人所诚服。14岁那年,父母相继离世,他伤心欲绝,哀戚终日,居丧期间“水浆不入口者五日”。他曾对陈襄言:“烈今日纵得尊荣,父母之不见,何足为乐!”这也是陈烈无意仕途之根本原因。

陈烈一生饱读儒家经典,与陈襄、周希孟、郑穆合称“海滨四先生”,洞明政教与孝悌关系之真义,希望用这种方法来影响政治,著有《孝报经》三卷遗世。

南宋初期“词坛双璧”之一的张元幹一生廉洁,在鼓山留有一处摩崖石刻,并作《和李丞相游鼓山》。他疾恶如仇,不愿趋炎附势于秦桧,一直未受重用。在担任抚谕使时,每至一地,必肃清吏治,革除弊端,获御赐金牌“虽无銮驾,如朕亲行”;他为官清廉,从不接受宴请和贿赂,家无私积,亦无豪华宅府,51岁建一简陋小筑,在后院种朴树,曰:“人以积金以遗子孙,吾教子一树耳。”

宁死不食楚粟的邓肃是历史上著名的谏官,留有诗作《游鼓山》。

邓肃,沙县八都邓墩人,唐末崇安镇将、剑州路将军邓光布后裔。他自幼聪明好学,26岁入太学。宋徽宗当政时,在开封建艮岳,令各地进贡奇花怪石。邓肃呈《花石诗十一章并序》,针砭阿谀奉承之徒,触怒权臣,被逐出太学,仍义无反顾。靖康二年(1127年),金兵灭北宋,朝廷大臣中不乏卖主求荣者,邓肃则不为利禄所动,“不食楚粟,饥饿殆不能行,万死一生”。

邓肃一生秉持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激愤时曾在3个月之内上疏20余道奏议。

以上四位宋代先贤皆以“忠孝廉节”为立身之本,也是中国几千年来名儒志士崇尚儒家思想的典范。作为福建人,他们皆与鼓山结下不解之缘,他们的诗词、铭刻为鼓山增添异彩,也为后人留下了不朽的精神财富。

《福建日报》(2024年4月21日 第08版:武夷山下)


  • 使用帮助网站声明联系我们网站地图 | 网站纠错
  • Copyright 2019 中共福州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All Rights Reserved 
  • 主办:中共福州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邮箱:fzsdfz@126.com
  •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20005811号) 政务服务热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