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当前位置:首页 > 魅力榕城 > 文化遗产
文物|明嘉靖铜双耳三足炉:存世极少的明代青铜珍品
2024-04-2315:56:16来源:福州晚报

闽都文化-“文物背后的故事”系列之①

明嘉靖铜双耳三足炉:存世极少的明代青铜珍品

1713859235231128.png

  明代十分流行在宫廷、贡院、官署、寺庙、道观及望族宗祠等地方铸制较大型的金属供器或祭祀器皿。

  这件长乐博物馆馆藏的明嘉靖铜双耳三足炉(下文简称铜炉),是国家二级文物,体形巨大。炉体造型、文字、装饰花纹等艺术风格相当典型,为明代中后期大型铜、铁等金属鼎炉类的标型器,是存世极少的明代青铜珍品,十分珍贵。

1713859205606527.png

铜炉体形巨大

  长乐区博物馆相关负责人介绍,这件铜炉原属江田陈氏祠堂所有,后被长乐区博物馆所收藏。

  铜炉口径41厘米、腹径150厘米、通高67.5厘米,重达53.4公斤,体形巨大。质地为青铜,口沿为双层圆口、折平沿、宽方唇,束颈,鼔腹,圜底,底部中间有圆孔。肩颈部至口沿以上有一对朝官耳,下腹部有三个兽首长腿圆蹄足。铜炉表面氧化为灰黑色,内底有烟炱痕残存。

  铜炉的颈部两侧都铸有文字,一侧中间四个大字为“陈氏祠堂”;右侧抬头竖列为“奉政大夫江西南安府同知署”;左侧落款为“赣州府印二十三世孙陈锭铸”。

  另一侧格式相同,中间的四个大字是“南阳世泽”;右边的抬头是“大明嘉靖叁十年岁次辛亥春”;左侧落款为“正月望日捐俸铸于处?公署”。外底一侧还铸一长方印框,内有铸字两行“上杭房二十三世孙陈锭铸”。

  据介绍,明代存世青铜器中,体形庞大的不多,铸有纪年款的更为稀少,此炉体形庞大厚重,有明确纪年款,尤为珍贵。

  铸炉者为何人?

  根据传承至今的《南阳陈氏族谱》考察,出资铸炉的陈锭,属于南阳陈氏第十八世陈志到第二十五世陈源的世系。从河南南阳迁闽的陈氏家族,在迁徙的过程中不断地分家出来,在不同的居住地分出不同的支系(房),陈锭这一支最后迁到了长乐的江田。

  这一支从第二十世陈斌开始直到第二十三世陈锭,都有一官半职。到了陈锭时,此人历经“正德己卯举人、仁化学教谕升汝宁府通判、南安府同知署、赣州府知府封郎中、叠赠大夫南京光禄寺卿”。

  明代中期,陈锭这一支系已有几代人做官。到陈锭时,官越做越大。这支家族十分兴旺,并建立宏大的祠堂,与宏大祠堂匹配的大型青铜香炉也专门铸造了出来。大铜炉上铸款的文字与《南阳陈氏族谱》里所记载的文字相对照,基本一致,只是族谱中对陈锭之前中举人,官职的升迁的记录则更为详尽而已。

  这个铜炉铸造于明代中后期的嘉靖三十年,陈锭是正德己卯年的举人。到了嘉靖三十年时,他的官位已至南安府同知署及赣州府知府,所以才有相当的权力和财力来铸造如此规格的巨型铜香炉,以示“祖上有光,家族兴旺,子孙后代能够延续荣华富贵”之意。

  器物时代特征突出

  长乐区博物馆相关负责人介绍,在器物造型方面,该铜炉既承袭了我国商周时期大型青铜圆鼎的风范,又未完全模仿古器,在继承传统之中又有形式的创新。在造型和艺术特点方面,具备了整体造型沉稳厚重、线条优美流畅、铸文规范端庄、纹饰细致精湛的特点。

  此炉的一对大长耳从腹颈部开始,弯曲地越过炉口,伸向上方;宽长的颈部中浮雕般突出的铸字一目了然,格外显眼;扁圆的炉腹上铸制了繁密的主纹和地纹,一周用突棱纹分成六区,每区又分上下两段;三只粗犷的炉足,呈拱形外撇,稳当地支撑着沉重的炉体。

  铜炉的纹饰主要体现在炉腹部分,炉腹一周分上下各七格,上腹部每格都布满纹饰,并分有主题纹饰和地纹,主纹是两条尾部相交、两首相对的三爪夔龙纹;地纹是细密的几何形花瓣纹。

  下腹部是线条非常流畅和细密的卷云纹饰。上腹七格中,每格中都有一对交尾的独角夔龙。夔龙的造型特点是头大身细,龙身线条屈回流畅,如流云纹般优美,装饰风格浓厚。

  铜炉下腹三个兽面蹄足的形制也极富特色,足上部交接炉腹处的兽首是狮首的形象,底足则是马蹄形足。三足的造型完全相同,狮首的艺术表现风格与当时流行的石雕狮子造型一致,大眼、大鼻、大嘴、龇牙,时代特征非常突出。

  值得一提的是,这件铜炉的腹底在铸造时就专门留了一个大洞,即为了日后便于掏炉灰。铜炉在铸造时采用的是模铸法,铸好后炉里遗存有部分内范尚未全部清理掉即投入使用,部分遗存至今仍保留着,如外翻的唇口内侧的泥范仍有原状的遗存,炉足的中空部分的原装泥范亦未掏出。当然这些隐蔽部位的泥范并不影响铜炉的美观和使用,反而对铜炉起到了很好的保护作用。

1713859279549212.png

铜炉右侧所铸文字

  □专家品宝

  具有双重历史价值

  ■特邀专家:长乐区博物馆副馆长 李丽清

  明代从朝廷到各级官府流行铸造大型铜器、铁器。到了明代中后期,这种铸大器用于贡献或祭祀的风气更为盛行。另外,庙宇、道观、祠堂亦流行起来,官宦富户之家祠亦有跟进。在这种时代背景下,已经几代官宦的陈氏家族,斥巨资铸造了这件有纪念意义的精美的铜炉。

  此炉又是当地陈氏家族祠堂的重要传家宝,炉上的铭文款识是研究长乐江田的陈姓望族源自河南南阳的重要的实物证据,也与当地传承至今的族谱互相补证,具有双重历史价值。

  (记者 徐文宇 邱泉盛)

  《福州晚报》(2024年4月21日 A08版 文物背后的故事)


  • 使用帮助网站声明联系我们网站地图 | 网站纠错
  • Copyright 2019 中共福州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All Rights Reserved 
  • 主办:中共福州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邮箱:fzsdfz@126.com
  •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20005811号) 政务服务热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