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入选农遗十年,记者对话亲历者、见证者,聆听背后的故事——“这是春天的开始”
2024-04-2910:48:47来源:福州日报

福州日报4月29日讯 入选农遗十年,记者对话亲历者、见证者,聆听背后的故事——

“这是春天的开始”

2014年的今天,在意大利罗马,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指导委员会正式宣布:“福州茉莉花与茶文化系统”入选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这是福建省入选的第一个项目。

消息传回的那一刻,福州沸腾了,无数人心潮澎湃。这是悠久灿烂的农业文化,为千年之后同样生长在这片土地上辛勤耕耘的人们留下的一份瑰宝与嘉奖。

“这是春天的开始”。时隔十年,亲历者、参与者、见证者忆起当年,无不为之振奋。从一个个鲜活的数据与故事中,可深切地感受十年间的种种变化。

1.jpg

景色宜人的长龙茶山。记者 林双伟 摄

三个变化探乾坤

入选农遗十年,仔细分析与观察,从中可以看出三个可喜的变化。

首先,种植更生态。这是全球农遗保护与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当过度用药用肥、耕种物种单一等问题逐一浮现,人们开始从农耕文化中破题求解,“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种植理念逐渐回归。

这个趋势在福州十分清晰,生动地体现在了种花、种茶上。这两三年,在福州拿下“国家级生态农场”名号的多是茶叶基地。罗源西兰乡七境茶场综合采取种树、留草、间作、套种等措施,推进茶园与生态相协调发展;永泰卢峰茶场强化生态管理,改良茶树品种,保证生产全环节绿色低碳。

2.jpg

茶农采摘春茶。(影像福州供图)

与此同时,一批批茶专家、科技特派员走进福州的田间地头,探讨茉莉花生产的生态环境条件、优良茶树品种选择以及生态茶园的建设提升空间,努力放大“生态”二字对于农业的影响力。

其次,新意更明显。农遗是一个十分包容的体系,可吸纳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管理理念,并非要固守传统。眼下在福州,古老的农业遗产正因科技创新、科研创造,焕发出不竭的生命力。

位于晋安宦溪镇的近千亩茶山,将数字技术引入生产环节。春茶开采,茶树抽芽吐芯,背着箩筐的茶农穿梭其间,绿叶掩映下,传感器、VR全景摄像头等随处可见,管理系统在线监测,为茶园带来优质茶产量15%的提升。

诞生于农遗地的成果,从传统茉莉花茶,到速溶花茶、便携花茶饼,甚至还“跨界”研发出健康茶点、系列保健品、护肤品等衍生新品,以精深加工延长产业链,提高福州茉莉花与茶产品附加值。

再次,文旅更澎湃。农遗保护,十分强调对当地农业文化的挖掘与活化利用。这些年,福州深入挖掘农遗在文化传承、景观旅游等方面的多种功能、多元价值,充分调动从业者的积极性。

由市农业农村局牵头,福州市每年举办一场福州茉莉花茶文化节、福州茉莉花茶茶王赛,每两年举办一次福州茉莉花茶传统工艺传承大师、传承人比赛。从城市中心的三坊七巷、上下杭、梁厝,到乡村里的花田、茶山、茶民宿,逐渐连成耀眼的茶文旅板块,为农遗发展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随着“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相关习俗”申遗成功,福州茉莉花茶窨制工艺上榜,福州茉莉花茶拥有了“双世遗”的叠加优势,在新时代赢得了更多的主动权。

3.jpg

刚采摘下来的新鲜茉莉。(受访者供图)

两组数据显雄心

福州茉莉花茶品牌价值提升81.4%

作为中国茶业发展风向标,2023中国茶叶区域公共品牌价值评估报告显示,福州茉莉花茶品牌价值达42.2亿元,相比2014年评估的23.26亿元,增长了81.4%。

4.jpg

福州茉莉花茶传统窨制工艺传承人、传承大师赛。记者 林双伟 摄

据农业农村部国际交流服务中心研究报告,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带来的农产品品牌增值在10%~30%。在福州茉莉花茶上,这项数据得到了强有力的印证。

全产业链产值破百亿元

2023年,福州茉莉花茶全产业链产值突破百亿大关,在榕上百家茉莉花茶生产加工企业平均销量增长20%以上,十年来以翻了数倍,茶叶全产业链产值提升了近80亿元。快速增长的背后,离不开“三茶”统筹下,政府支持、政策引导、品牌建设等多个方面的加持与助力,尤其在新式茶饮成为新风口的当下,茉莉花茶作为重要的茶基底之一备受青睐,让福州茶产业在转型升级中迎来了新一轮的机遇期。

5.jpg

福州茉莉花茶王赛上,评审专家们正在品茉莉花茶香。记者 石美祥 摄

五个故事诉衷肠

十年,对于延续了千年的“福州茉莉花与茶文化系统”来说,转瞬即逝,但对于身处其中,以点滴奋斗改变生产生活的人们来说,并不短暂。这十年,变化大吗?感受最深的是什么?日前,记者采访了五位“故事中的人”,他们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6.jpg

永泰梧桐镇农户采摘茉莉花。记者 陈暖 摄

老花农的一本“增收账”

十年前,闽侯县茉莉花种植大户金昌伙在竹岐乡苏洋村承包的200余亩花田,成了农遗重点监测点之一。省农业厅、市农业局还将该基地列为“福州茉莉花核心保护区”。

自从有了这两张“金名片”,老金的干劲更足了。“这些年,茉莉花的收购价格不错,去年行情好,一斤花能卖三十多块钱。”老金说,自己基地及时除草、喷药,施的都是农家肥,种出来的茉莉花品质高,一亩能有400公斤,往往供不应求。

“政府对茉莉花种植很重视,去年新政策出来后,新增一亩能补贴3000元,老基地一亩也能获得500元的一次性补助,对我们来说是莫大的鼓励和支持。”今年,年过六旬的老金还想和村民合伙,继续扩种,“打算再承包个十几亩,现在种花,越种越有前景!”

茶企助农,入选全球减贫案例

在福州这块“全球遗产地”上,花农、茶农与茶企的关系是共生共荣,农遗的保护与发展事关乡村的振兴。福州老牌茶企春伦集团负责人傅天龙很早就意识到,农户擅长种茶、种花,最大短板在于“远离市场”,这恰恰能与茶企形成优势互补。

十年来,春伦一改过去工厂与茶农单一的买卖关系,在永泰春光村、罗源中房村等地,通过“公司+合作社+农户+标准”的模式,将单户生产的茶农组织起来,建立起覆盖省内10个基地、茶园面积达4.2万亩的规模化生产基地,并带动周边10多万名茶农发展就业。

“企业是市场与农民之间的纽带,要发展自身,也要注重反哺乡村,助力振兴。”傅天龙说,2021年,“春伦助力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福州茉莉花与茶文化系统’开发减贫模式”入选全球减贫案例。

“90后”小师傅也有“大手艺”

2014年,“90后”的陆芳清刚从武夷茶学院毕业,选择福州茶厂实习。

“当时我对花茶的理解还停留在书面上,来了茶厂才知道,福州茉莉花茶的历史十分悠久,工艺也很特别。”初来乍到,陆芳清一方面觉得新鲜,另一方面又有些忐忑——茶厂里出现了明显的年龄断层,根本没几个年轻人,前途未卜。

真正让小陆定下心来的,是一群老师傅的倾囊相授,以及花茶产业的集体回春。“那时有省级传承人林乃荣老师傅,还有一批传承大师,他们将技艺毫无保留地传授给我。”那些年,陆芳清像海绵吸水般汲取制茶技艺与知识,飞快成长。2022年,他凭借娴熟的技艺获得福州茉莉花茶传统窨制工艺传承人大赛第一名的好成绩。“作为年轻一代,我要学习的还很多,深感责任重大,希望不负前辈们的谆谆教诲。”

花茶赛“难倒”茶专家

“‘福州茉莉花与茶文化系统’入选农遗,是全省茶界的首例。”在福建农林大学教授、省茶叶学会副理事长郭雅玲看来,作为省会城市的福州,面对现代工业对农耕文化的冲击,难能可贵地保留住了精髓部分,也为福州茉莉花茶产业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7.jpg

福州茉莉花非遗传承人在福州茉莉花茶文化节上集体展示茉莉花窨制技艺。记者 林双伟 摄

十年间,郭雅玲数十次以评委的身份,深度参与过福州茉莉花茶名茶、茶王赛、传承人大赛的评选,却觉得赛事越发难评。“各家拿出真本事,在花茶工艺、原料、品牌建设上精益求精,差距越来越小。”

她表示,福州通过学习、培训、竞赛、考评、表彰等各种措施,有效地推进了茶产业人才队伍建设,在人才结构上形成了国家级、省级、市级等梯队式的传承人,“这恰恰是农遗可持续发展所需,相当于注入可靠的‘原动力’。”

青年干部化身农遗代言人

这些年,“福州茉莉花茶神州行”走到哪,青年干部杨文文的脚步就跟到哪里。她接连不断地到成都、深圳、厦门等地参展办活动、现场推介花茶,近乎场场不落。

作为福州市农业农村局经作站的负责人,杨文文常年与茉莉花茶从业者打交道。农遗十年来,令她感受最深的便是从业者越来越坚定的发展信心。过去讲起福州茉莉花茶,不少花农、茶企觉得已然式微,话里话外都透着沮丧。但现在,几乎可以从每位从业者那里听到“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一词,由内而发的骄傲和认可,让杨文文对这份工作充满干劲。

她表示,一定要让镌刻在福州大地上的农业文化遗产“走出去”,让更多人知道、品尝到这杯“福州茶”的独到之处。

(记者 蓝瑜萍 通讯员 郑泓)


  • 使用帮助网站声明联系我们网站地图 | 网站纠错
  • Copyright 2019 中共福州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All Rights Reserved 
  • 主办:中共福州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fzsdfz@126.com
  •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20005811号)
    政务服务热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