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当前位置:首页 > 魅力榕城 > 文化遗产
文物|“国姓府”铜铳:见证郑成功复台历史
2024-05-0810:14:03来源:福州晚报

□闽都文化-“文物背后的故事”系列之⑤

“国姓府”铜铳:见证郑成功复台历史

  362年前,郑成功率部驱逐荷兰殖民者,收复宝岛台湾,为中华民族立下不朽功勋。“中国水下考古摇篮”连江定海湾出水的“国姓府”铜铳,则是这一历史的重要见证。

1715134671516414.png

  什么是铜铳?

  为枪和炮的前身

  “国姓府”铜铳,现藏于连江县博物馆,为国家二级文物。据悉,铜铳为圆竹筒形,长短共四节,前后两端均有孔,前为炮膛孔,外径5.5厘米,内径2.5厘米,后座装木柄孔,径4.2厘米,中部左右各一实心圆棍状耳,两耳间铳壁上有一引火孔,长各2.5厘米,径2厘米,总长80厘米,总重10.537千克。

  据了解,火铳是金属管形射击火器的通称,小口径火铳是枪的前身,大口径火铳是火炮的前身。火铳用铜或铁铸成,以铜铸较多,称为铜铳、铜火铳。据记载,铜铳又称为“手铳”,分为前膛(铳膛)、药室和尾銎,使用时点燃由药室引出的药线,引燃药室内的火药,借助火药燃气的爆发力将预装入前膛内的石弹或铁弹射出,杀伤敌人。明代时,火铳大规模用于装备军队。

  从何而来?

  系定海湾水下文物

1715134703948403.png

定海水下考古调查。

  据连江县博物馆原副馆长骆明勇介绍,上世纪80年代,筱埕镇不少渔民从事扒壳作业——打捞海底贝壳,用于制作石灰。1989年9月,定海村一扒壳船从海底打捞出这件“国姓府”铜铳,同时出水的还有陶钵、青瓷碗等。

  “我们接到这一消息,第二天就赶了下来,劝说渔民把它移交给文物部门保管。”骆明勇回忆说,之后,渔民陆续将文物移交给了文物部门。同年11月,经福建省文物局鉴定小组评定,“国姓府”铜铳为国家二级珍贵文物。

  为何定海湾会出水文物呢?骆明勇介绍说,定海湾是连江著名“三湾”之一,海域面积135平方公里,扼闽江口、敖江口,素称“闽江北喉”。它是古代福州港的海上门户和船只进出闽江口靠泊、补给的第一个地点,是古代沿海贸易的中转站之一,也是我国古沉船分布最密集的水域之一。

  自1989年以来,中外海洋考古学者多次在定海湾海域开展了一系列水下考古调查、勘测与发掘工作,发现了“白礁一号”等沉船遗址、地点,出水宋、元、明、清等不同历史时期的瓷器、铁器、铜器等沉船文物标本。

  “我国水下考古工作取得一系列重要成绩,开展的重大水下考古工作,都有从定海湾走出的水下考古人员的身影。”国家博物馆原副馆长、水下考古学中心主任张威曾评价定海湾为“中国水下考古摇篮”。

  为何有国姓府三字?

  系郑成功水军武器

1715134731142854.png

  值得一提的是,该铜铳尾部近火门处,凿刻有阴文“国姓府”三字。郑成功世称“国姓爷”,“国姓府”三字可证明此铜铳是郑成功部队的兵器,因此显得弥足珍贵。

  据记载,郑成功(1624—1662),本名森,后因南明隆武帝赐明朝国姓“朱”,改名成功,世称“郑赐姓”“郑国姓”“国姓爷”等。

  1662年,民族英雄郑成功驱逐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至此沦为荷兰属殖民地38年之久台湾又重新回到祖国的怀抱。在收复台湾的伟大斗争中,郑成功展示了卓越政治、军事、外交才能,立下不朽的功勋,被后世所怀念。

  有专家学者认为,此件铜铳是当时台湾人民为庆祝胜利以及纪念郑成功功德,在其所用部分兵器上刻上“国姓府”。值得注意的是,国姓府三字中的“国”,并非繁体字“國”。《闽粤沿海出土“国姓府”铭铜铳与郑成功的海洋活动》一文中给出以下解释:我国古代某些汉字就有正字和俗字之分,正字就是合乎通用规范的汉字,而俗字则是流行于民间、因书写便捷而形成的简笔字或异体字。如此看来,“国姓府”铭文应该出自民间工匠之手。

  为何会出现在定海湾呢?经文物专家考证,铜铳系郑成功水师当年在连江海域与清军作战使用过的小型火炮。据记载,郑成功长子郑经曾与清军在定海湾展开一场激战,战船被清军击沉,诸多兵器沉没海底。

  为何在连江发现?

  郑成功曾在榕作战

1715134794127857.png

连江定海湾。记者 林双伟 摄

  “国姓府”铜铳的出水,也为郑成功在福州军事活动提供了实物证据。

  连江文史专家吴用耕在《郑成功在连江史迹寻踪》一文写道:1656年,郑成功率水师从厦门北驰连江沿海,占领连江并据守三年。据杨英撰写的《先王实录》载:清顺治十三年(1656)八月,郑成功大举北伐部署停当后率水师离厦门驶驰连江沿海,九月初三攻克闽安镇,并将壶江岛作为临时指挥部所在地。据了解,壶江为连江海岛,古为军事雄镇之一,明代这里设有水寨巡检司,是当时福建沿海防线“五寨七游”之一。

  之后,连江沿海各地清军与郑军有激战,1660年12月30日黄岐海上之战便是一例,有《韩尚亮为黄岐地方拿获郑军船只事塘报》存证。塘报信息显示:缴获郑成功部连江守军战船七只,从大炮到大刀等各类武器数百件,俘郑军数十人,其中绝大部分为连江籍。

  《闽粤沿海出土“国姓府”铭铜铳与郑成功的海洋活动》一文也指出,郑成功海商集团在闽粤沿海的活动情况,特别是频繁地在福州、东山、潮汕等地的活动,说明郑成功在抗清过程中不断扩大基地,从闽南扩展到闽东和广东,壮大了抗清的力量。出水的“国姓府”铭铜铳,证明了郑氏集团在闽粤沿海频繁的海上活动。

  展示两岸历史文化的变迁

  特邀专家:定海水下考古参与者、连江县博物馆原副馆长 骆明勇

  □专家品宝

  “国姓府”铜铳系连江县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研究价值以及特殊意义。

  首先,郑成功是两岸共同的民族英雄,“国姓府”铜铳是郑成功收复台湾历史以及在福州军事活动的重要见证,是展示两岸历史文化变迁的重要载体,有利于推动两岸同胞共同弘扬中华文化。当下,连江争创环马祖澳国家级滨海旅游度假区和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其具有重要的文化意义。

  其次,“国姓府”铜铳与定海湾出水的宋元青瓷碗、黑釉瓷盏等,为海丝节点城市福州增添了不可多得的特殊文物,也印证了连江是福州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及中国水下考古摇篮。如今,定海湾已被列入福州市海上丝绸之路史迹保护名录的海丝史迹,这件文物是海丝文化的重要载体。

  (记者 郑瑞洋 连江县博物馆)

  《福州晚报》(2024年5月8日 A08版 文物背后的故事)


  • 使用帮助网站声明联系我们网站地图 | 网站纠错
  • Copyright 2019 中共福州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All Rights Reserved 
  • 主办:中共福州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fzsdfz@126.com
  •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20005811号)
    政务服务热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