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周兴文 乔玉洁 文/图
泰山宫
总管殿
林浦泰山宫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福州市仓山区城门镇濂江村。原为平山阁,因南宋益王赵昰曾驻跸于此,后改称泰山宫。泰山宫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小的皇帝行宫,也是福州唯一保存完好的宋帝行宫。
明朝林瀚曾作《平山怀古》:“翠辇金舆载恨游,岂缘南越觅丹邱。钟声落日孤村寺,海色西风万里舟。王气消沉天地老,胡尘溟漠古今愁。伤心最是濂江水,还绕行宫山下流。”林炫(林瀚之孙)次韵:“聚景湖山作意游,谁知闽海有平邱。百年庙社三春梦,万里风涛一叶舟。落日鼓鼙寒不起,中原草木惨多愁。至今遗恨江心水,石激潮声夜夜流。”描述了林浦泰山宫的景色和历史背景,表达了对历史的感慨。
南宋德祐元年(1275年)三月,元兵攻破临安,皇族南奔。益王赵昰和信王赵昺及大臣、将士在濂浦的古码头邵岐碑登陆,赵昰就驻跸在平山并建了行宫。五月,益王在陈宜中、张世杰拥戴下在福州登基,是为端宗。元兵攻破福州后,村民为了保护行宫,将其改名泰山宫,躲过一劫。
泰山宫坐落于林浦平山之麓,濂水之滨。主体建筑坐东朝西,背靠山脉,面临江水,形成了“背山面水”的理想格局,符合风水学中的“高山藏风,深水纳气”的原则。如此选址有诸多优点:宫殿周围的环境优美,绿树成荫,景色宜人,有助于聚集自然的气场;地势高燥可以避免水患和湿气的影响,有利于居住者的健康;易于防守且交通便利,有利于宫廷的安全和日常运作。
整个行宫占地面积1484平方米,中轴对称式布局,由泰山宫、天后宫、总管殿组成。宫前还有校场,可容纳500多人集会,为朝廷当局发布重要御旨及点将场所,校场两侧各有一棵千年古榕,传说为宋代栽种。
泰山宫由门亭、大殿、戏台、厢楼等建筑组成,正殿前建有门亭,巍然于高台之上,两侧砌有石阶供人拾级而上。门亭处立着两尊武将雕像,左边是李将军,右边是杨将军。他们都是宋帝的亲卫大将军,负责保护宋帝及皇室成员的安全。亭中的雀替悬钟样样精细。核心的大厅被用作祭祀的场所,在大厅中央供奉着泰山王,左右两侧则是皇太子的形象,两侧墙壁上绘有五府六部的壁画。戏台四周有三国时期典故的浮雕,栩栩如生,两侧设有厢楼。穹顶内有三方藻井,正中为椭圆形,绘刻着“双龙戏珠”,左右两侧则拥卫着“丹凤朝阳”,四方形的构图和细腻的雕刻工艺都展现了古代建筑的高超技艺。同时,藻井的色彩运用也十分丰富,以红、黄、绿等鲜艳的颜色为主,使得整个空间显得热烈而庄重。
天后宫位于泰山宫正殿右侧,供奉天上圣母、海上女神妈祖。据说该殿原祀南宋端宗之母杨淑妃,后改祀天后。与泰山宫、总管殿等建筑共同组成了一个完整的庙宇建筑群。天后宫的主体建筑正殿坐落于高出地面1米的基座上,殿顶为九脊重檐四面落水的歇山顶。正脊是天后殿最高点,两端有五彩瓷的双龙戏珠,造型精美,四岔脊头组合凤凰图案,对应大脊构成龙凤呈祥,背面做人物故事,配以龙凤、麒麟、玄武、双虎,体现了吉祥如意、庆贺长寿的象征。建筑色彩以红色为主,搭配以金色、黑色等辅助色彩,形成了鲜明而和谐的视觉效果。建筑上的装饰图案以传统的神话故事、动植物纹样为主。
总管殿位于泰山宫正殿左侧,殿内供奉的主神为“总管爷”,是林浦地区民间信仰中的重要神祇之一。殿内还保存有一些历史文物和古籍,如明清时期的碑刻、神像等。南宋宰相陈宜中曾手书“平山福地”匾额,悬于总管殿上。现存的“平山福地”四字是后人林之夏手迹。总管殿的建筑风格与泰山宫整体相协调,采用了传统的木结构建筑形式,屋顶覆盖着青瓦。建筑细节也极为精致,如斗拱、檐口、门窗等部分都采用了精美的木雕和装饰。
校场侧旁的古榕高22米,胸围径14米,冠幅28米,是福州乃至福建省迄今为止已知胸围最大、主干最粗的古榕。据传,当年督署裴真人就是在这棵树下羽化的,因此这棵树也被誉为“商界保护神羽化之树”。每年农历正月廿三的“迎泰山”大典,信众们会在这棵古榕树下举行盛大的祭祀仪式,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宫前还有一古码头从岸上延伸到江边。在江边一块不起眼的大石头上,可以看见当年南宋端宗坐船从杭州逃到福州,船行至此登岸时,纤夫拉纤摩擦石块留下的纹路和系船绳的孔。离登岸码头不远处有一条石头铺就的“御道街”,据说因当年端宗在此走过而得名。
(作者单位:福建理工大学建筑与城乡规划学院)
《福建日报》(2024年6月4日 第12版:理论周刊·文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