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研究 > 地情研究
深居福州的美籍翻译家葛凯伦
2024-07-0209:49:49来源:福建日报

作者:齐梦湲

福州是中国近代翻译家的摇篮,黄加略、辜鸿铭等人将中国经典翻译给西方,让西方了解中国文化,严复、林纾则将西方文化译介给国人。当代中西文化交流中,有一位外国学者常年深居福州,致力于将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译介到西方,她就是美籍翻译家葛凯伦教授。

葛凯伦(Karen Gernant)本科就读于美国西密歇根大学,获英语与历史专业文学学士学位,之后分别在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的政治科学方向和俄勒冈大学的亚洲研究方向获得双硕士学位,博士就读俄勒冈大学中国历史专业,主要研究领域为亚洲史、中国近代史。1963—1965年,她赴马来西亚沙巴县担任美国和平志愿者。此后分别在俄勒冈大学、印第安纳大学和台北的斯坦福中心学习中文。

1987年起,她先后18次来到福州,两度主持俄勒冈在中国的学习项目,并与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陈泽平教授结识。1999年,两人开始合作翻译中国现当代小说。2000年,葛凯伦教授从俄勒冈大学退休,为了更好地理解和融入中国文化,常年往返于福州和俄勒冈州之间。20多年来,福州俨然成了她的第二故乡。

葛凯伦与陈泽平既是好友,亦是工作伙伴。24年间,他们翻译了史铁生、残雪、苏童、张抗抗等20多位中国当代作家的作品,其中12部长篇小说、66部中短篇小说;散文、非小说类中文图书4种;歌剧歌词1种,共计83种。葛凯伦与陈泽平对中国现当代作家及作品涉猎广泛,他们的传译为西方学者了解现当代中国及其社会发展打开了方便之门。

葛凯伦翻译实践大多以合译方式完成。合译是一种生态化的翻译模式,有益于整合最优语言与文化组合,弥合翻译过程的语言和文化缺失。葛凯伦之所以选择与陈泽平教授合译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既有机缘巧合之处,也与两人共同的语言与专业爱好相关,更是葛凯伦独到的文化翻译观使然。葛凯伦曾多次表示,非常幸运遇上陈泽平教授,因为她坚信汉语作品英译需要以汉语为母语的人(native speaker)共同完成翻译任务,这是高效完成翻译活动、保障翻译质量的重要渠道。

1987年,葛凯伦以领队身份带领俄勒冈大学学生来华访问团抵达福州,参加5~6个月的学习项目,当时陈泽平教授为访问团学生授课。相似的学术观和文学爱好,促使他们开启翻译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的合作之旅。葛凯伦有着惊人的语言天赋。从研究生阶段起,她接受了4年汉语语言专业训练,其中3年在美国大学里完成、一年在台湾完成。系统的汉语学习使得她能够娴熟地阅读中文期刊。退休后,她将一半的生活安排在中国,中文能力日益精进,对中国文化亦有更深的理解。

陈泽平教授亦是不可多得的英汉双语者。198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获硕士学位。长期从事汉语语言、方言的教学和研究,1988—1989年、1991—1992年及1995年三度前往美国俄勒冈大学,讲授现代汉语、中国历史与文化。陈教授对英文的驾驭能力相当强,多次得到葛凯伦的夸奖。

除了上述原因,葛陈合译的成功更源自葛凯伦明确的翻译目的及朴素的文化翻译观。2014年,在一次录音采访中,她提及翻译的目的在于“希望美国民众能更好了解中国、中国文化以及中国人的生活”。20多年来,她秉持这个宗旨,集聚多方建议选择原著。原著来源一是陈泽平教授的推荐,二是葛凯伦的文学喜好,三是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孙绍振老师的建议。

据陈泽平教授介绍,葛凯伦平时经常阅读中国小说,因而部分原著是她依据自己的喜好选择的。初稿翻译由葛凯伦完成,充分发挥以英语为母语的译者对译语行文的把握。由于中国文学作品中不可避免会出现一些外国朋友难以理解的话语表达,特别是俚语、习语以及禁忌语,初译的校稿工作通常由陈泽平教授完成,主要进行疑难字眼表达的校对。陈教授在校对过程中充分把握汉语文化词汇的意义,保证特色词汇在译文中的正确传递,最后再由葛凯伦进行译文语流的通读和修订,将之微调为顺应美国受众喜欢的语言表达,确保译文的通达性,得到读者的肯定。

在朴素真诚的国际文学翻译观指引下,葛凯伦与陈泽平将各自的语言及文化优势发挥到极致,他们的翻译水准得到国内外翻译界的认可。在12种已出版的译著中,《Five Spice Street》(《五香街》,残雪2009年)、《Barefoot Doctor》(《赤脚医生》,残雪2022年)与《I Live in the Slums》(《贫民窟的故事》,残雪2022年)由哈佛大学出版社出版。残雪本人对葛凯伦的译文十分满意,以至于葛陈组合俨然成为残雪作品的钦定英译者,先后承担44部残雪小说的翻译工作。

葛凯伦在翻译实践中逐渐形成独特的文化翻译思想。2024年1月,她应邀出席福建省外办主办的讲座“Translation as I See It”, 集中阐述这些思想。关于翻译作品的选择,她认为应尽量挑选译入语读者喜好的主题进行翻译。有关翻译过程择词问题,她援引大量事例说明“文学翻译需要将原文作品中的情绪、内涵、氛围、节奏等信息传递给译文读者,同时注意中英文本间的细微差异,找准词语搭配,避免逐字翻译”。而对于译文流畅度的达成,她表示翻译过程中多听取母语使用者的意见或建议,适当融入文学思维,对译文进行灵活处理,保有文学翻译的流畅性、艺术性,从而实现更为有效的跨文化沟通。当然,这些翻译思想的背后,有着同一个驱动力,即她致力于通过翻译活动达成中美文化与思想的交流。

葛凯伦以文化交流为目的的朴素翻译观,既符合生态需求,又展现了异域汉学家对中国文化的热爱和尊重。从她独特的翻译合作模式、文化翻译观及其丰硕的翻译成果中,我们看到了她为中美文化交流默默的付出。

除了从事翻译工作外,葛凯伦还利用业余时间为福建人民提供公益性服务。1999年,她被授予首届“福建省友谊奖”。在一篇报道中,她提到特别喜欢福州这个城市。多年来,她担任福建省外办、福州华南女子学院英文顾问,协助出版《福建省情词汇表达速译手册》一书,积极为福州市及福建省的旅游文本翻译出谋划策。她还在福建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担任教职,为学生授课,用一片真心为福建人民做实事。

葛凯伦热爱中国文化,热爱中国人民。20多年来,葛凯伦与其好友Louise先生渴望更多地了解中国文化与福州当地文化。他们年逾花甲,坚持背包行走于福州仓山的坊巷间,品尝美食,和人们交流中美食品的差异。他们更希望将中美之间的文化交流延伸到下一代。于是,他们利用周末,义务为所住社区附近的孩子们讲授英语。我很幸运成为这群孩子中的一员,感受到葛凯伦老师和Louise先生真诚与无私的爱。

他们为我们精心设计讲课的内容,有时将课堂安排在三叉街的麦德龙超市,一边学习货架上的货品及英语表达,一边教我们如何货比三家,选择性价比最高、最实用的货品;有时他们带着我们一起做手工、做扎染,在动手的同时教习相关英文词汇;他们也乐于将西方文化传递给中国的孩子们。每当西方重大节日来临,他们总会给我们讲节日背后的故事,带我们玩美国当地的游戏。葛凯伦老师曾特地为班上的女生们开了一次讲座,谆告女孩们学会独立,学会爱自己,同时保持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勇于追求理想。为了让更多孩子从他们的教学中获益,他们自费出资编写英文故事集,将发生在课堂和生活中的故事编入其中,孩子们看见自己的名字和照片赫然印在书上,无比兴奋、自豪……

从我们就读小学到高中,葛凯伦老师和Louise先生不间断地给我们上课、传授语言与文化知识,坚持传递着美国友人对中国孩子无私的爱。疫情期间,由于交通不方便,我和葛凯伦老师与Louise先生的联系越来越少,但仍听说他们不止一次询问我的学业和成长。今天,远在异国他乡攻读比较文学专业的我,对葛凯伦老师和Louise先生充满了怀念与崇敬。他们在无声无息中架起了中美民间文化交流的桥梁。

葛凯伦教授以生态化的翻译工作方式、朴素而崇高的翻译思想和丰硕的翻译成果,向西方世界介绍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以及中国现当代社会的风俗人情。她深谙中西文化差异,在精深的语言造诣与保留中国文化传播的平衡中笔耕不辍;为孩童授业传道,关怀地方特色文化与外国文化的普及、交融。她为中国现当代文学外译,为中外文化交流作出了弥足轻重的贡献。随着中国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中西文化交流的浪潮不可阻挡,长居于中国、将半个人生献给了中外译介的葛凯伦老师,无愧为其中灿烂的一朵浪花。

(作者为伦敦大学学院比较文学方向硕士研究生)

《福建日报》(2024年7月2日 第10版:理论周刊·读书)


  • 使用帮助网站声明联系我们网站地图 | 网站纠错
  • Copyright 2019 中共福州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All Rights Reserved 
  • 主办:中共福州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fzsdfz@126.com
  •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20005811号)
    政务服务热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