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胡珍宝
19世纪70年代的船政后学堂和艺圃。
船政艺圃教师帛黎翻译的《圣谕广训》。
纵观历史,近代之前中国大都处于闭关锁国状态,中西文化交流极其有限。近代中国出现了以大规模翻译传播西学为标志的中西文化交流高峰,目的是救国强国。其因是19世纪中叶以后,西方国家的科技进入了新时代,西方列强凭借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的海上大门。经历了两次鸦片战争的打击,中国万里海疆面临着空前危机,迫使清王朝对西方文化产生了更为深刻的认识,这就让中西文化交流高峰的出现成为了可能。
这一时期,以林则徐、魏源为代表的有识之士倡导“开眼看世界”,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1861年1月,清廷成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标志着一场长达三十余年的洋务运动的开始。
作为洋务运动的历史产物,1866年,清政府在马尾设立“总理船政”,也称“船政”,统揽轮船制造、轮船制造与驾驶专业教育、轮船水师海防等事务,是集工业、军政、教育为一体的中央机构。船政派往西方国家学习的学子和引进的西方人士带来了文化、科技知识,船政培养的精英们开始积极翻译传播、学习交流,寻求中国自强之路。“总理船政”客观上为中西方文化交流提供了一个融合、实现的平台,为推动中西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历史贡献。
一
从古到今,翻译都是文化形成、交流和历史前进的一个重要动因,翻译是实现中西文化融合交流的媒介和前提。“师夷”的目的是“制夷”,师夷始自翻译。如无翻译,“师夷”则是空话,所以梁启超把“以笔译书作为强国第一要义”。
船政学子严复提出的翻译标准成为译界准则,对后世影响深远。
严复,船政学堂第一届驾驶班毕业,近代中国思想家和翻译的领军人物。严复在翻译实践上和建立翻译理论体系上作出了贡献。他因翻译《天演论》等西方社会科学名著而确立了其在中国近代史上的思想启蒙家和翻译巨匠的地位,而在翻译理论上提出“信、雅、达”翻译标准成为翻译的圭臬,开一代风气之先,所以学术界公认严复为中国近代翻译家第一人。
严复在英国留学期间,接受西方思想,把欧洲先进的科学方法(实验定性和归纳法)介绍到中国来,推动中国近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从1889年到1911年,他翻译世界八大名著《天演论》《原富》《群学肄言》《群己权界论》《社会通诠》《法意》《穆勒名学》《名学浅语》等,其中《天演论》被视为吹响了晚清社会动员的号角。严复翻译的八大名著涵盖了政治学、经济学、法学、哲学、社会学等,成为了中国近代社会科学体系确立的重要基石。发表的《论世变之亟》《原强》《救亡决论》《辟韩》等,呼吁变法图强,反对顽固保守,对戊戌变法、维新派、革命派都有影响。梁启超说过:“我中国英文、英语之见重既数十年,学而通之者不下数千辈,而除严又陵外,曾无一人能以其学术思想输入于中国。”严复译作、著作受到名家的赞扬,毛泽东主席把他与洪秀全、康有为、孙中山同列为中国向西方寻求真理的人,严复被誉为中国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
二
船政学子陈季同引领了“中学西渐”的新潮流,成为近代中学西传第一人。
陈季同,船政学堂第一届制造班毕业,历任法、德等国使馆参赞,代理驻法公使兼比、奥、丹、荷四国参赞。他旅欧16载,通晓英、德、意、拉丁等多种语言,尤擅法语。曾游历欧洲各国,熟悉欧洲社会与文化生活,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陈季同是一位具有典范意义的先驱。一方面,他是中学西传的杰出使者,而此前这样的角色多是由西方人担当的。他是第一个把中国古典文学《红楼梦》《聊斋志异》译成法文,结集在巴黎出版并获轰动影响的中国人。他写了许多介绍中国现状的中国文学的法文作品,如《中国人自画像》《中国故事》《中国戏剧》《中国的娱乐》《吾国》《黄衫客传奇》《中国人笔下的巴黎》《英雄的爱》等著作,将一个文化悠久、江山如画而有独特东方隽味的古国直接展现给法国读者,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他们对现实中国的偏见,而且因为文字优美,翻译深入,使“西方文学之士无不折服”;另一方面,他又是西学东渐的重要角色,译介法国文学卓有成就的先驱者,先后将法国作家贾雨、雨果、莫里哀及左拉等人的名作,介绍给中国人。通过创办报纸和翻译西书,将西方现代文学、政治、法律观念引入中国,他第一个把法国《拿破仑法典》和《法兰西民主国立国律》译成中文,在与其胞弟陈寿彭共同在上海创办维新派第一个华文旬刊——《求是报·西律新编》中连载。他认为中国学习西方,不仅在技术层面,更要建立法制化的国家,促进了晚清文学观念的更新和西方现代政治思想的传播,对启迪民智起了很大的作用。综合这两方面的成就,陈季同堪称中外双向文化使者,一个人担当了向中西双方传播文化信息的使命,在数千年中西文化交往中,中国人还是第一次担当这样的角色、承担这样的使命。在晚清西学东渐的风潮中,他独树一帜“中学西渐”,是中学西传的第一人。
三
船政作为晚清时期人才会聚高地,培养和造就了一批近代中西文化交流的弄潮儿。
陈寿彭,船政学堂第三届驾驶班毕业,留英回国后从事翻译工作。陈寿彭可谓是学贯中西,尤其是在欧洲学习时,搜罗了36国语言的600多部经典、图集,携带回国。译有《中国江海险要图志》32卷,地图208轴,在《求是报》外编上所译文章辑录成《格致正轨》10卷。陈寿彭还与妻子薛绍徽编译《外国列女传》和法国作家儒勒·凡尔纳的科幻小说《八十天环游地球》,大受中国读者欢迎,薛因此成为中国第一个女翻译家。
林纾,中国近代文学家、翻译家、书画家。1897年,已步入不惑之年的林纾因丧妻心情寡欢,好友船政学堂魏瀚、王寿昌为帮林纾走出消沉的困境邀他一同译书。林纾不谙西文,精通法语并对中外文学均有造诣的王寿昌为林纾担任《巴黎茶花女遗事》的口译,译文字安句妥,做到“好语如珠,哀婉凄绝”。船政会办魏瀚将成书在福州刻板印行,被抢购一空,“一时洛阳纸贵”,震动了中国文坛。
中国著名学者对林纾都有很高的评价。胡适说自司马迁以来没有像林纾这样的成绩,郭沫若、茅盾说林纾译作给原著增添了不少光彩。王寿昌是林纾翻译的第一位合作者,口译《茶花女》第一人,他造就了一位不懂外文的著名翻译家。
罗丰禄,船政学堂第一期驾驶班毕业,以大考第一名和五门外语能力而留校做教习。1877年罗丰禄到英国留学并兼任清驻外使馆翻译,后出任驻英兼意、比三国公使。他奔波列国,“博察天下郡国利痛之源”,对比中西文化,寻求“克免敌国外患”的根本。罗丰禄对经世救国信仰的忠诚,通过优异的语言能力在外交舞台上散发出魅力,使当时西方媒体对其溢美有加。英国伯明翰造币公司造出他的头像来纪念“中国的大臣阁下”的访问,哈佛图书馆至今还保留着相关报道和罗氏家族家谱,可以想象罗丰禄当时在西方世界的影响。他翻译了《海外名贤事略》《贝斯福游华笔记》,将杜甫《秋兴八首》之五以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的形式译出献给英女王,女王大悦,赏他骑士爵士。
马建忠,1877年初随船政学堂留学生前往欧洲深造,这是晚清海军留学生第一次远赴欧洲。他在欧洲从事外交工作多年,精通英文、法文、希腊文、拉丁文,得以根据外文文法,撰写研究古汉语语法专著《马氏文通》,开拓了近代汉语文法研究领域。1896年成书的《马氏文通》总计十卷,“学者皆称其精,推为古今独创之作”。1898年和1899年商务印书馆分两次刊行其木刻本。后来经总理学务大臣审定,商务印书馆正式以教材名义出版了《马氏文通》。
日意格,船政正监督,法国人。1873年出版的由日意格编撰的《法汉袖珍词典》,这是我国近代第一部中法词典。日意格组织编写《福州船政学校常用技术词典》,1868年左右在福州印刷发行,成为前学堂的主要参考书。该技术词典中收入的单词尚不太多,出书之后即感到需要增补扩充,经过几年的努力,新版的中法词典《法汉袖珍词典》于1873年12月由上海美国长老会出版,使研习法文有了工具书。这比江南制造局翻译馆出的《金石中西名目表》(1889年)、《汽车中西名目表》(1889年)都早。
帛黎,船政艺圃教师,法国人。1869年,19岁的帛黎来到中国,进入船政任艺圃教师。他翻译了《圣谕广训》中法对照本,并与马士、卜航济合著《中朝制度考》。《圣谕广训》是由清朝官方颁布的官样书籍,训谕世人守法和应有的德行、道理。《圣谕广训》《孝经》与策论等均为船政学子的必修课。
帛黎离开船政后,先后在同文馆、税务、海关任职。1896年,清政府议行邮政,以帛黎实际主事,先后在全国各地设邮政局600余间、代办4200余所,后就任中国第一任邮政总办。他因病在法国去世时,北洋政府大总统、国务总理令中国所有邮局下半旗致哀。
邓罗,船政学堂教师,英国人。1880年应聘到船政学堂教授数学和航海学,在船政工作10年。邓罗根据自己课程讲义编写并出版《华英译本》,全书有五十来页,前半部分是中文范文,引述55篇中国传统知识和典故;后半部分是针对每一课范文生词的中英文对照,教授学生如何把中文翻译为英文。
邓罗离开船政后加入清海关。在之后的30年里不断获得提拔,身居要职,1920年退休回国。他热爱中国文学,翻译和发表了许多文章以及有关《三国演义》的评论。1900年,长达十年艰苦劳作的《三国演义》英译本手稿,被义和团一把火烧毁。时隔20年,邓罗退休后再度提笔,终于完成,1925年由上海别发洋行首次出版。邓罗是第一个用英语全译《三国演义》的人。英译《三国演义》让西方人了解1000多年之前中国的政治、经济、军事、社会状况、风俗人情、伦理道德等,产生极大轰动,影响非凡。
时间的车轮碾过岁月,船政培养和造就的一代民族精英,铸成中国近代史上绕不过的群峰。他们为开启近代中国社会民智,推动中西文化交流,为中华民族崛起而作出的贡献将永载史册。
《福州晚报》(2024年7月4日 A07版 闽海神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