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时代背景下,乡村文化的振兴不仅关乎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更关乎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乡村建设,不仅能够激发乡村文化的内在活力,提升乡村社会的文明程度,还能在保护与传承中创新发展,形成具有地方特色与时代气息的新乡村文化。通过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智慧与力量,为乡村文化振兴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撑和动力源泉。这不仅有助于构建乡村居民的精神家园,增强乡村社会的凝聚力与向心力,还能推动乡村文化与经济、社会、生态的协调发展,实现乡村的全面振兴与可持续发展。因此,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基石,助力乡村文化全面振兴,是一条值得我们深入探索与实践的发展之路。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简称国学,是中华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并传承下来的宝贵精神财富。它是中华民族固有的学问,涵盖了思想、哲学、文学、艺术、宗教、礼仪、医学等多个领域,是中国人思维方式、价值倾向、信仰追求、道德规范、生活方式和审美情趣的集中表达和经典提炼。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极其丰富,并具有以下几个显著特点:第一,精神追求与基因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它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不竭动力和丰厚滋养,也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厚基础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厚源泉。第二,道德教育与人文精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注重道德教育,强调人的精神内涵和道德品质,主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认为个人的道德修养对社会和国家有深远影响。同时,它也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重视人的思想、情感和文化价值的重要性。第三,自然和谐与生态平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尊重自然规律,主张“天人合一”,认为人与自然是相互依存、相互关联的。这种思想在古代文学、艺术作品中多有体现,如《山海经》《诗经》等。第四,教育与师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视教育和师道,认为教育是人才培养的关键,教师是人才培养的重要因素。在这一领域,有许多经典著作如《论语》《孟子》等,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第五,审美与艺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视审美和艺术,认为艺术是人类的精神需要和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一方面,古代中国创造了丰富多彩的艺术形式,如诗词、书法、绘画、音乐、舞蹈等。第六,历史传承与典籍记载。中华民族是世界上史学意识最强、资料保存最多、历史记载最真实的民族。国学文化包罗万象,涉及核心思想理念、中华传统美德、中华人文精神三大范畴,其中经、史、子、集四部构成了国学的主要内容。经部包括儒家经典等;史部包括正史和杂史;子部包括诸子百家著作;集部则包括除经、史、子三部之外的一切著作。第七,时代价值与现实意义。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进程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它是我们必须世代传承的文化根脉、文化基因,引导人们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深厚基础。因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并传承下来的宝贵精神财富,它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内涵、人文精神与道德规范,对当代社会仍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和现实意义。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是对民族历史记忆的深刻追溯,更是为乡村文化的全面振兴注入强大动力。通过深入挖掘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精髓,可以有效提升乡村社会的文化自信,促进乡村文化的创新性发展与创造性转化,为乡村全面振兴提供坚实的文化支撑。这种深远而重大的意义具体表现为:
首先,增强文化认同与归属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积淀和智慧结晶,是乡村社会的历史根基和精神寄托。通过传承和弘扬这些文化,增强乡村居民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促进乡村社会的和谐稳定。这种文化认同和归属感是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基础,有助于形成共同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增强乡村社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其次,提升乡村道德水准与文化素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想资源和道德规范,如礼仪、勤俭、仁爱、诚信等。这些价值观念对于塑造乡村居民的思想观念、行为准则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引导乡村居民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良好的行为习惯。同时,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文学、艺术、哲学等成果也能够提升乡村居民的文化素养和审美水平,丰富他们的精神文化生活。
再者,激发乡村创新活力。传统文化不仅是历史的积淀,更是创新的源泉。在乡村文化振兴过程中,通过深入挖掘和整合传统文化资源,激发乡村社会的创新活力。例如,将传统手工艺、民俗节庆等元素融入现代文化产业中,开发出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利用传统文化元素进行乡村景观设计和公共空间营造,提升乡村的整体形象和吸引力。这些创新举措不仅有助于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还能够为乡村经济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此外,推动乡村社会治理现代化。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社会治理智慧和经验。在乡村社会治理过程中,借鉴传统文化中的有益成分,推动乡村社会治理现代化。例如,发挥乡村自治文化的优势,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利用传统文化中的道德教化功能,加强对乡村居民的思想道德教育和引导。这些举措有助于提升乡村社会治理的水平和效能,促进乡村社会的长治久安。
最后,促进乡村产业融合发展。文化与经济有着密切的联系和互动。在乡村文化振兴过程中,通过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可以推动乡村产业的融合发展。一方面,可以将传统文化元素融入乡村旅游、休闲农业等产业中,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产品和品牌;另一方面,可以利用传统文化资源进行文化创意产业的开发和创新。这些举措有助于拓展乡村产业的发展空间和市场潜力,促进乡村经济的多元化和可持续发展。
在乡村文化的广阔天地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是深厚的历史积淀,更是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坚实基石。因此,要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依托,探索助力乡村文化焕发新生、蓬勃发展的路径。
增强村民保护利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挖掘和保护传统文化是乡村文化振兴的基石。我们要深入挖掘和梳理乡村优秀传统文化发展的历史渊源、脉络和基本内容,做好乡村村史及相关历史资料档案的编修工作,系统整理乡村发展的大事记,并结合地方志的编纂,全面、深入地挖掘和阐释乡村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为乡村文明的发展提供丰富的精神土壤。在加强宣传工作方面,应通过多渠道、多形式的宣传手段,如举办文化讲座、展览、演出等活动,利用村广播、宣传栏、微信公众号等媒介,广泛宣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和价值,增强村民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体意识。同时,要充分发挥村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强化村干部的责任意识,将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专项工作来抓,确保各项措施落到实处。通过加大宣传力度,让村民在日常生活中潜移默化地树立起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共同推动乡村文化振兴的良好氛围。
搭建村民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平台。首先,保护历史文化遗存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一环。我们必须注重加强对乡村原有的传统建筑等历史文化遗存的保护,这些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和独特魅力,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重要桥梁。保护文化遗产,就是保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动载体,让乡村的历史文脉得以延续。其次,完善公共文化设施也是推动乡村文化振兴的关键举措。政府应加大对乡村基本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的财政投入,积极推动乡村图书室、文化活动室、体育健身场所等建设,为乡村居民提供丰富多样的公共文化生活空间。这些设施的完善,不仅能够满足乡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还能为活跃乡村文化生活提供有力保障,进一步激发乡村文化的内在活力。最后,打造特色文化产业是助力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途径。我们应搭建平台,引导社会企业、社会组织、志愿者队伍等社会力量积极参与乡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工作。通过推动相关项目建设,鼓励和支持开展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公益项目进乡村,让乡村文化在传承与创新中不断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
创新乡村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模式。加强乡村教育是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推动乡村持续发展的关键。我们必须深入挖掘和培养乡土文化的本土人才,通过提升村民的文化素质,为乡村的长期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和保障。为此,应积极推动乡村网络教育、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发展,构建多元化的教育体系,以满足村民不断增长的学习需求。同时,推进学习型乡村建设,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让学习成为乡村生活的一部分。在促进文旅融合方面,应充分利用乡村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将其巧妙地融入乡村旅游的发展规划中,打造独具特色的旅游胜地。通过展示乡村的历史遗迹、传统手工艺和民俗风情,吸引游客前来体验乡村文化的独特魅力。同时,要将红色文化资源、绿色自然资源等多元素融入乡村旅游,推动农业、文化、旅游的深度融合发展。这种融合不仅能为乡村带来经济效益,还能提升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实现乡村的全面可持续发展。
推动乡村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交流。坚持“走出去”战略,是推动本地区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重要途径。应充分利用各类活动、博览会、研讨会等平台机会,积极展示本地区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和独特魅力,通过文化交流与互动,助推不同地区间优秀传统文化的交流互鉴,增进彼此的了解和认同。同时,要加强“引进来”工作,积极引进和学习其他地区在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方面的先进理念和成功经验。通过借鉴他人的长处,更好地引领本地区的发展,推动本地文化的创新与繁荣。在“走出去”和“引进来”的过程中,要深入挖掘本地区的特色文化资源,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艺术精品。通过举办相关文化活动,如文化节庆、艺术展览等,吸引其他地区的人们前来交流互学互访,进一步推动本地区文化的传播与影响。这样不仅可以增强本地区文化的自信心和凝聚力,还能为乡村文化的全面振兴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
坚持守正创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坚守文化根基是推动乡村文化振兴的核心所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确保文化传承的正确方向。同时,培育和践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其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度融合,为乡村文化的繁荣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在此基础上,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为了让传统文化更好地融入现代生活,要结合时代发展的需要,辩证地吸收和全面审视传统文化。这意味着我们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巧妙地融入村民的日常生活和生产劳动中,让传统文化成为乡村生活的一部分。通过举办各类文化活动、推广传统手工艺、传承民俗风情等方式,让村民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到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和深厚底蕴。这样,传统文化不仅能够得到有效的传承和发展,还能为乡村社会的和谐稳定与繁荣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总而言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乡村文化振兴的宝贵基石和深厚土壤。通过深入挖掘、保护、传承和创新优秀传统文化,可以为乡村文化注入新的活力,推动其全面振兴。让我们携手努力,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引领,共同书写乡村文化新篇章,让乡村成为充满魅力、富有活力的文化高地,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乡村文化的力量。(作者:钱莹,菏泽学院 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