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当前位置:首页 > 魅力榕城 > 地名文化
闽都地名趣谈|话说“上下杭”
2024-07-1315:37:48来源:福州晚报

  作者:林山

  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福州有上下杭。上下杭,是福州台江上杭街、下杭街的简称。这个“杭”字,在福州方言中与“痕”“航”谐音,成为追寻这个地名演变的线索。

  北宋元祐年间,南台大庙山以南就是闽江(白龙江)。《三山志》说这里:“有江广三里,扬澜浩渺,涉者病之。”虽然过江不容易,但因为有中洲岛、万寿桥和江南桥的阻滞,白龙江水流到这里,就自然徘徊回流,在沿江北岸,卸下从上游携带来的泥沙,渐渐淤成大沙痕。岸形水势,沙痕在江潮的冲积下,自然形成两道。上游靠北的沙痕,在涨潮时还可供来往船只靠泊,装卸货物;下游靠南的沙痕,在退潮时,方可靠泊船只。两道沙痕成为天然的道头、码头。由北到南,当地人就称之为上(沙)痕、下(沙)痕。要写成文字,就取船舶航行的“航”,分别叫作“上航”“下航”。也许是羡慕杭州的繁华,有意取其“杭”字,又写为“上杭”“下杭”,沿用至今。

  宋朝以后,两大沙痕逐渐都淤积硬化成陆地,成为街区,分别称“上杭街”“下杭街”,合称“上下杭”或“双杭”。当时有民谣:“龙船扒出后田口,船工运货上下杭。”后田指苍霞洲西帮洲的后田,也点出上下杭跟相连乃至部分重叠的苍霞洲的关系。

  清初,福州地区的自然寄泊港,逐渐由洪塘南移至台江北岸,也是由于上下杭水陆交通方便,这里成为闽北土特产品的集散枢纽,商业街市逐渐发展。

  福州成为五口通商口岸之一后,这里更加繁荣。上下杭商家比肩,行栈林立,多以批发为主,经营货物品种超过百种,商品辐射全国各地,远销东南亚各国。设在仓山的洋行,触手也在上、下杭街一带挥舞,除倾销洋货外,廉价收购土特产品。小小的区域,到处是银行、钱庄、商行、货栈、囤仓……分布许多名店铺和名行栈,如黄恒盛布行、义美京果行、生顺茶栈、蔡大生鞭炮行、聚源发、建新隆纱布栈……

  上下杭成为闽商的聚集地,是“福州传统商业博物馆”。这个名闻海内外的“闽商”发祥地之一,涌现出了许多知名民族商业家,如张秋舫、罗金城、杨鸿斌、蔡友兰等。作为港澳台地区、东南亚各国的商品集散地,知名侨商黄乃裳、港商柯伯诚、台商邱映光也兴业于此。

  福州民间有句谚语:“圣君殿水两头涨,涌出黄金滚滚来。”说的是台江三捷河(星安河)两头均连通闽江。涨潮时,闽江潮水南端从新桥仔流入达道河至三捷河,西端由后田流入三捷河。两河水汇聚于三通桥北侧张真君祖殿前,形成独特的会潮景观。迎合了商人“财源茂盛达三江”的吉利口彩。

  当时一些商帮人士借用张真君祖殿议事,成了各商帮的活动中心。19世纪40年代,在祖殿里设立“福州钱业商事研究所”,各商帮、各行业都在这里议行论市、互通商业情报。自然而然,就把张真君敬若商神。所以,福州的商帮会馆,有近半集中在上下杭这片不大的街区里。1905年,福州总商会也是在下杭街成立。

  《福州晚报》(2024年7月13日 A07版 闽海神州)


  • 使用帮助网站声明联系我们网站地图 | 网站纠错
  • Copyright 2019 中共福州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All Rights Reserved 
  • 主办:中共福州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邮箱:fzsdfz@126.com
  •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20005811号) 政务服务热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