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当前位置:首页 > 闽都文化 > 鼓岭文化
我和鼓岭三家人
2024-07-2917:12:52来源:福州晚报

  作者:陈世明

  建国前,英华中学美籍老师穆蔼仁、毕利夫妇和校董事范哲明一家都曾住在鼓岭。

  那是1940年,穆蔼仁(Mr MacInnis)从美国艰辛跋涉而来,教我们班英语兼任TIDE英语墙报的顾问,我任编辑。毕利夫妇(Mr&MrsPilley)教高二高三英语,兼班导师。范哲明(Mr Wiant)资助我读完英华中学、福建协和大学。

  1948年3月,我因参加革命被捕,写信给范哲明,范哲明、毕利都先后到狱中探望我(穆蔼仁参加了飞虎队)。

  建国后,这三家人和我的友谊延伸到后代,甚至加深。1993年3月离休后,我到英华英语学校工作,穆老师多次从美国来访,我代表校(及班)迎接并献词。毕利夫人得知我在学校的工作“快乐忙”,写信勉励我“健康、快乐是不够的,要加上希望,即缔造更美好的世界。”我在校工作近8年,她和我通信30多封。

  1980年,我赴西德考察,乘新航飞机回国。机上享受免费邮寄服务,我即写信寄给在美国的范哲明,信上感恩他的培养,告诉他我已成为制糖专家。这封信让他十分惊喜,并将信转至儿子艾伦(Al?len)。艾伦和我说起从前,记忆犹新。那是1937年至1938年,我和艾伦同龄,都是十三四岁。我读初一,每逢星期一,范哲明会在家中,用中餐宴请一桌友人,包括我。每次餐后,艾伦便和我一起玩,直到下午上课时间。1980年,我和艾伦重新联系上后,时常通信。后来他和夫人珍妮,带美国旅游团来中国,先到福州。艾伦访问了英华英语学校、烟台山故居,以及协和医院。2004年,他向美国导演约翰·赫德建议,把他和我的友谊也列入多位中美友人的纪录片中,可惜后来因为我的身体原因无法拍摄。我给赫德先生回信,信的结尾写道:“最重要的是,虽然在这不平凡的年代中,我们经历各不相同,但是我们都为美好的世界和中美人民永恒友谊而努力,而贡献。”

  2016年,穆言灵和彼得来到鼓岭寻找其父亲穆蔼仁的足迹,续写中美民间友好往来的佳话。2017年,他俩找到我,我们一起去了英华职业学院,在校史室展出的穆蔼仁像前,他们听我讲解当年的许多事情。

  此后,穆言灵多次探望我。我们一起去参访闽侯县龙山纪念馆,一起参加福州文林山烈士陵园集体祭扫,一起到闽江边撒花,纪念穆老师(他的骨灰撒在闽江)。2023年7月,鼓岭管委会协同三山陵园等,在抗日志士墙前举办追思会,我和穆言灵一同点燃革命圣火,感怀先烈。后来,穆言灵作为友谊使者,获得“感动中国2023年度人物”的荣誉,特地发来微信感谢我的帮助和鼓励。

  记得1995年我到福州义序机场迎接穆老师来校时,他远远看到我,便用福州话喊:“世明哥!”穆言灵参加集体祭扫时,在烈士墓旁,当众深情地拥抱我,称我“爸爸”。

  如今,鼓岭书写着中美人民的友好故事。而我和鼓岭三家人的友谊也跨越了三代人,历久弥新,永难忘怀。

  《福州晚报》(2024年7月29日 A07版 兰花圃)


  • 使用帮助网站声明联系我们网站地图 | 网站纠错
  • Copyright 2019 中共福州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All Rights Reserved 
  • 主办:中共福州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fzsdfz@126.com
  •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20005811号)
    政务服务热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