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收听由中共福州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推出的《闽都风华——党史故事》。
位于福建省闽清县坂东镇新壶村的“宏琳厝”,是全国最大的单体建筑古民居。它不仅规模宏大、装饰精美、功能完备,有着“民间故宫”的美誉,更有丰富的精神文化内涵。
今天就和大家分享宏琳厝的红色故事。
宏琳厝的主人黄祖嘉,字作宾,号寅轩。因精于医术,成为一位成功的药材商人,事业有成后于清乾隆六十年(1795年)开始建造房屋,历时28载,建成占地面积1.7万多平方米,大小厅堂35间、住房666间的宏琳厝。
黄祖嘉与其长子黄宏琳都是有德行、好仁义的善心人士,他们亲友善邻,兴办崇文书院,在家乡被人称道。
宏琳厝的大厅里,挂着一块由郭沫若题写给第六代孙黄开绳“庄敬日强”的匾额,表达了郭沫若对宏琳厝后人的赞美和鼓励。黄开绳与郭沫若在日本九州大学留学时相识并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归国后一直从事教育,后担任台湾省立师范学院教授,是与侯德榜并称的“化学泰斗”。
在革命斗争史上,宏琳厝曾写下无数光辉的业绩。福建省委原书记项南及地下党员舒诚、卢懋居等曾在宏琳厝组织过革命活动。项南他们与同为宏琳厝第六代孙的黄开修一起,成立了“闽清县战时民教流动工作队”,简称“战工队”。他们领导抗日救亡宣传活动,激发了群众的爱国情怀。
项南后来因斗争形势所迫在黄开修护送下离开闽清,新中国成立后,他践行了当初与黄开修作别时“我会回来”的诺言,多次回到闽清,在宏琳厝200周年庆典活动上,亲自题写了“宏琳厝”匾额三个大字。
早在项南到宏琳厝之前,黄开修就与胞弟黄开云从事抗日宣传活动了。黄开修1932年毕业于闽清文泉中学,后就读于福建学院附属高中、国立暨南大学。抗战初期在江苏清江市工作。曾担任《上海工人日报》通讯员,联络志同道合的同仁创办晚报,力主抗日。1937年上海八一三事变后,黄开修回闽清,在自己家里与黄开云创办了《抗日救亡》周刊。
1949年3月上旬,为了宣传解放战争形势和扩大党的影响,城工部地下党员、省立闽清中学学生黄育能、黄培熙在宏琳厝建立地下印刷所,印刷我党的布告、传单、文件,并创办了《人民半月刊》。
宏琳厝的红色往事,见证了黄家人勇敢、坚韧的爱国情怀,也见证了中华优秀传统美德特别是革命精神在宏琳厝的彰显,今天仍然在乡村的振兴大潮为后人提供着浓厚的精神滋养。
本内容由中共福州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喜马拉雅福州服务中心共同推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