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黄巷小记
2024-08-2415:25:59来源:福州晚报

  作者:危砖黄

20240824_A07_01_46.jpg

小黄楼苹婆树。叶诚摄

  走过黄巷,总是为它的幽深而动容。黄巷的幽深,不仅在于它的空间长度,还在于它的文脉深度。

  在三坊七巷中,黄巷是最早成形的坊巷之一。历史上,有“永嘉之乱,八姓入闽”之说,说的是以黄、郑、陈、林等八姓为代表的中原士族,在晋永嘉之乱中南迁入闽。据说,其中的黄姓士族,起初落脚于黄巷,因以为巷名。

  清《榕城考古略》载:“晋永嘉间,黄氏居此,故名。唐黄璞亦居此,名益著。”宋时,里人崔大夫及第,黄巷改名新美坊,又称新美里。明万历以后复名黄巷,沿用至今。明万历《福州府志》干脆说:“黄巷,唐黄璞宅昔居此,故名。”

  看来,黄巷之名,既缘于黄姓居此,亦缘于黄璞居此。

  让人感到惊奇的是,战乱年代,起义军在黄巷竟然有“灭炬而过”之举。

  那是唐乾符六年(879)三月之后(据《新唐书》记载),黄巢起义军攻入福州,路过黄巷时,听闻居住在这里的黄璞是个儒者,为避免惊扰这个读书人,黄巢下令士兵在经过黄巷时熄灭火把,勿使民居受到损毁。对此,宋淳熙《三山志》描述为:“黄巢……至崇文馆校书郎黄璞之居,曰:‘此儒者,灭炬弗焚。’惟此一巷以璞免。黄巷名因此益著。”《榕城考古略》描述为:“黄巢兵入闽,过此,以璞儒者,戒无毁,灭炬而过。”

  俗话说,覆巢之下无完卵。而在黄巷,“覆巢”之下,却出现了“完卵”。战乱兵祸之中,一个读书人的居住地,居然得以保全。这本身就是颇为神奇的事。

  史志上的记载,往往比较简略,让人不由得想做一番“寻踪探秘”。

  先说说黄璞这个人。黄璞(837—920),字德温,又字绍山,号雾居子,福州本地人,先祖即永嘉入闽之黄氏,徙居侯官。黄璞于唐大顺二年(891)登进士第,初任尚衣监主簿,乾宁初(894),改崇文馆校书郎,致仕。黄璞有个从弟,名叫黄滔,为唐末闽中“文章初祖”、文坛盟主,系王审知手下得力辅臣。黄璞有子八人,皆在朝为官,故有“八条玉带八支黄”之称。其次子、三子、四子、七子曾与黄璞同任馆职,故又有“一门五学士”之称。黄璞第五子黄诜,字仁泽,登拔萃科。可见,黄氏一族家教家风好,人才辈出。

  黄璞自己是个读书人,仕途上无争,却有心于研究学问、以诗抒怀,著有《雾居子集》和《闽川名士传》。《雾居子集》是他的诗文集。《闽川名士传》搜集了自唐神龙至大顺年间54名福建名人的传记资料,包括薛令之、周匡物、欧阳詹、许稷、林披、林攒、林藻、林蕴、王播、尹极、陈岩、王柴、林杰、陈通方等,其中多科举登第者,然“不列科第而有文学行义尤著,亦略而记之”,是福建最早的一部人物志,可惜由于朝代更替,兵燹不断,多已散佚。

  黄璞还是个乐善好施的人,平日周济贫苦士民,造福乡里,惠及200多家;曾舍田租500石,地50亩,用于建寺庙,后又舍埭田275亩给寺僧作寺产。黄璞为人公正,平息群众纷争,为民伸冤理枉,居家(福州和莆田)二十多年中,境内“几无冤民”,可见他的行为起到了极好的示范作用,产生了极好的社会影响。

  那么,黄巢(或者说黄巢军)又是在怎样的情况下来到黄巷的呢?

  我们知道,黄巢是唐末农民起义领袖。唐乾符二年(875),王仙芝、尚让等在河南长垣起兵,黄巢及子侄在冤句(山东菏泽)起兵,响应王仙芝。乾符五年(878)二月,王仙芝在湖北黄梅兵败被杀,余部奔亳州投黄巢,推黄巢为黄王,称“冲天大将军”,转战黄淮、长江,然后下江南。起义军采取流动作战的方式,避实攻虚,于次年入闽,后转入广东。

  《新唐书·列传·逆臣下》载:初,军中谣曰:“逢儒则肉,师必覆。”巢入闽,俘民绐称儒者,皆释,时六年三月也。儳路围福州,观察使韦岫战不胜,弃城遁,贼入之,焚室庐,杀人如蓺。过崇文馆校书郎黄璞家,令曰:“此儒者,灭炬弗焚。”

  “时六年三月也”,就是说在乾符六年(879)三月。

  当初,农民军中曾盛传一个说法:如果遇到儒者就杀,必会带来军队的覆灭。因而黄巢入闽后,但凡有俘虏自称为儒者的,统统释放。然后,当黄巢军经过黄璞家时,即下令:“此儒者,灭炬弗焚。”

  这个时候黄璞还没有中进士,但已是知名儒者。

  历史总有它冷酷、粗暴的一面,亦有它温柔、细心的一面。无论黄巢下达“灭炬”命令是出于何种考虑,现在看来,总归是直接关系着黄璞和黄巷的存亡和命运。即便是因为顾忌“军中谣”的影响,那也是民心的某种反映。

  一个杀伐决断、让唐王朝地动山摇的人,却在福州的黄巷因为一个读书人而毕恭毕敬起来,不能不说,这是文化的力量。

  一个姓黄的人,对另一个姓黄的人,恭敬待之。黄巷之名,由此承载着对知识分子的尊重,对坊巷文脉的尊崇。

  黄璞居住地由此得以保留,他的两层藏书楼被称为“黄楼”,外墙涂上了黄色。此后,他闭门谢客,安心写书。千百年后,黄璞旧居所在地仍然延续着民居的功能。清代鳌峰书院山长林枝春,以及梁上治、梁上国兄弟,梁上治之子梁章钜,都曾居住于此。其文化底蕴得以层层叠加,其文化光芒得以不断发散。

  这是黄巷文化故事的一个代表,或者说是一个文化符号。

  作家郭风曾经在黄巷居住,他在《福州的三坊七巷》一文中,对黄巷的居住者和一些文化信息,作过一个概述式的描写:

  “黄巷为七巷之一,自1975年至今,我均住在此巷。……据潘祖鏛氏所作《黄巷》一文称:‘历代名人住此的有:明侍郎萨琦,清知府林文英、榜眼林枝春以及巡抚李馥、梁章钜、郭柏荫和进士陈寿祺、赵新等。’”

  文中提到的几个曾经居住于黄巷的人物,兹简述之。萨琦,字廷珪,其先西域人,后籍于闽县,明宣德五年(1430)进士,历官礼部侍郎兼少詹事。林文英,字碧山,侯官人,康熙二十七年(1688)进士,选庶常,累迁礼部郎,后补知琼州府。林枝春,字继仁,号青圃,闽县人,乾隆二年(1737)以进士第二名及第(榜眼),授翰林院编修,曾任翰林院侍讲学士、江西学政等,乾隆十七年(1752)乞假归里,主讲鳌峰书院。李馥,字汝嘉,号鹿山,又号信天居士,福清人,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举人,历官至安徽布政使、苏松常镇道、江宁按察使、浙江巡抚。梁章钜,字闳中,又字茝林,晚号退庵,福州人,嘉庆七年(1802)进士,曾任广西巡抚、江苏巡抚,一生著述宏富,包括《楹联丛话》。郭柏荫,字远堂,侯官人,道光十二年(1832)进士,官至湖北巡抚,署湖广总督。郭柏荫是郭阶三之子,兄弟五人,四人中举一人中进士,时称“五子登科”。其兄郭柏心一脉,后来出了个“儒将”郭化若。陈寿祺,字恭甫,号左海,晚号隐屏山人,侯官人,嘉庆四年(1799)进士,曾充会试同考官,父母殁后不出仕,主讲鳌峰书院、清源书院等。赵新,字又铭,侯官人,咸丰二年(1852)进士,同治四年(1865)充册封琉球国正使,著有《续琉球国志略》等。

  其中的梁章钜,13岁(1787年)就住进黄巷了。当时,梁章钜的叔父梁上国丁母忧,继以父疾乞养故里,在黄巷购下新居,邀请经济拮据的二哥梁上治一家一起居住。于是,少年梁章钜随父母迁居黄巷,并跟随堂兄梁际昌学举子业,走科举之路。道光十二年(1832),梁章钜在护理江苏巡抚任上,四月,因病奏请开缺回籍调理,奉旨等候江宁布政使林则徐到任接替江苏巡抚之职后再行开缺。六月,林则徐抵任江苏巡抚,梁章钜卸任归闽。是年八月,梁章钜回到福州,居黄巷,开始了三年的家居闲散生活。是年秋,梁章钜花了两个多月修葺宅右小楼,榜曰“黄楼”,人称“小黄楼”。次年,梁章钜又修葺宅东小院。修葺后的梁宅分东西两院,“黄楼”居西侧,“东园”居东侧(陈寿祺宅及藏书楼小嫏環馆就在梁章钜“东园”隔壁)。

  “黄校郎宅漫相拟,白太傅年聊可赊。谈谐便须杂吟咏,待与榕城增物华。”这是梁章钜《黄楼落成诗》(其二)的诗句。黄校郎,即唐代居此的黄璞。白太傅,指白居易,梁章钜此次归乡的年龄是58岁,与白居易归隐洛阳时年龄相仿。

  “旧宅新居恰望衡,黄楼黄巷起峥嵘。”这是梁章钜夫人郑齐卿(郑光策长女)《到家杂诗》中的诗句。黄楼,黄巷,是他们的理想居所。

  在梁章钜“小黄楼”的东花厅,有一棵百年苹婆树,根深叶茂,浓荫蔽日,它和巷内的其他古树名木一样,有如黄巷文脉的守望者,年年都会开花结果。

  《福州晚报》(2024年8月24日 A07版 闽海神州)


  • 使用帮助网站声明联系我们网站地图 | 网站纠错
  • Copyright 2019 中共福州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All Rights Reserved 
  • 主办:中共福州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fzsdfz@126.com
  •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20005811号)
    政务服务热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