窗厦村全貌。
大樟溪蜿蜒流淌,商周时期先民即在此繁衍生息;唐宋时期,这里的瓷器远销海外……近年来,福州高新区南屿镇窗厦村因地制宜,完善基础设施,整治村容村貌,有序保护文物、留住历史,持续推进乡村振兴,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历史悠久
窗厦,历史悠久。在这里,寻山遗址是商周时期先民繁衍生息之地,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
村南山坡上有宋代窑址——碗窑山窑址。如今现场仍堆积着大量瓷器碎片,历经千年釉色不减。
福建博物院文物考古研究所《碗窑山宋代窑址考古发掘情况报告》认为,碗窑山窑址是目前为止福州地区考古发掘面积最大的宋代窑址。据现场测量,其中一条窑底坡度达35度,是目前国内已知宋代龙窑中窑底坡度最大的。
专家分析认为,碗窑山窑址生产年代大致为北宋晚期至南宋晚期,产品包括青瓷、青白瓷、黑釉器等3个品种,体现了这一时期闽江流域窑业的鼎盛与繁荣。
据考证,1990年发现并进行过水下考古的连江定海“白礁一号”宋代沉船,就出水了大批与碗窑山窑址相同的黑釉盏,在日本九州、冲绳以及东南亚等地也都发现这类黑釉盏。因而,碗窑山窑址的发现与发掘,对福建及东南沿海地区宋代窑业技术的发展及以福建为起点的海上丝绸之路的研究,均具有重大意义。
栖云桥。曾江摄
千年古桥
除了两大遗址,窗厦村的历史遗存还包括多座千年古桥。
闽侯县博物馆原馆长曾江介绍,南屿镇历史上溪涧纵横,河港交错,古有“水乡泽国”之称。由于村庄多被河港横隔,古人建了大量石梁桥以便往来。
据统计,南屿约有69座古桥,最长250余米,最短仅1米。建桥年代由唐朝开始,宋代尤多,次为明清两朝。其中,窗厦村栖云桥是高新区乃至闽侯县最古老、保存最完整的古桥。
南屿历史文化研究会副会长柳振土介绍,窗厦原名栖云岭,古属侯官七都五芝乡闽光里。栖云桥建于唐代,距今已有1300余年。该桥为石构单孔平梁桥,全长约6米,1989年被闽侯县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
此外,窗厦村还有建于北宋时期的两座古桥——倪厝桥和黄岸桥,均被列为不可移动文物点。
窗厦村果园。
窗厦文化宫。
人才辈出
山明水秀的环境与厚重悠久的人文历史,让窗厦村人才辈出。
近现代最著名的是植物病理学家、农业教育家林孔湘教授。他首创防治柑橘黄龙病的繁殖材料热处理消毒方法,推行“无病虫栽培”技术,为振兴我国柑橘业作出卓越贡献。
古代窗厦名人还包括:林杞,南宋咸淳二年(1266)丙寅科进士,官至清河太守;陈学夔,清康熙八年(1669)举人,著书《性理全注》《榕城景物略》等。
窗厦村前的大樟溪,每年端午节龙舟竞渡,规模盛大,热闹非常。在明代,窗厦村人、进士林源清写诗《故乡赞》:“江水滔滔流不息,水寨中岐把水关。凤龙双出看不见,左右湾环有护山。”
产业发展
位于窗厦村的东百福州华威物流园。
走进窗厦村,虽道路不宽,却整洁干净,不少村民盖起漂亮的小楼。
窗厦村利用旁侧高速出入口的交通优势,引入物流产业园项目。上个月,位于窗厦村的东百福州华威物流园项目完工。
该项目是福州目前最大的现代物流产业园区,总建筑面积约22万平方米,其中一期、二期已投入使用,作为中国邮政、京东物流等企业的福州分拨处理中心;三期建筑面积约6万平方米,是福建省唯一的三层国际标准仓。
项目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项目全部建成投用后,将成为省内重要物流枢纽,预计可为周边地区提供1000个以上就业岗位。目前,项目方正面向快递、快运、冷链、知名电商、商超等领域的企业招商,并已与知名企业达成合作意向。
村干部告诉记者,近年来,窗厦村委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发展特色生态产业,坚持把产业兴旺作为乡村振兴着力点。村里改造了排水网络,新建公厕、垃圾池,清理河道、铺设水泥路等,有计划地针对道路、院落及房前屋后进行绿化美化,让人居环境得到很大提升。
针对优良的山水环境,村里加强生态保护,配合实施江滨路防洪堤沿岸生态景观改造,呈现山清水秀的农村风光。同时,村里制定了古民居保护开发规划,对碗窑山窑址、寻山遗址、黄岸桥等文物进行合理保护与适当开发,谋划发展人文历史旅游业。
交通小贴士
窗厦村距离福州城区约20公里,公交133路换乘樟13路,至黄岸站下车;自驾导航“窗厦村”可达。
(记者 徐文宇 通讯员 陈少君 汪炜娜 谢晖玉 记者 林双伟)
《福州晚报》(2024年9月14日 A08版 福州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