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当前位置:首页 > 魅力榕城 > 地名文化
地名故事|隔江两岸同音村
2024-09-3017:02:58来源:福州晚报

  作者:江旭升

  敖江的下游又称为岱江,宋代连邑才子赵善馌有感“波光月影,蝶案潮平”的独特景观,写下“潮去归东海,潮来与月生”的诗句。岱江之畔有两个小山村,一衣带水,隔江相望。有趣的是这两个村庄的名字读音完全相同,江北为杉塘村,江南为山堂村,当地人为了区别,将地处江北的称为“鱼池杉塘”,将位于江南的称为“造瓦山堂”。

  唐代初年,陈氏先祖因避战乱,从山东一路辗转迁徙来到连江杉塘,经过1000多年的繁衍发展,成为一方望族。民国时期,随着人口的增长,居民住房也逐渐多了起来。过去楼房多为木结构,稍有不慎,就很容易发生火灾,陈氏祖宅也曾屡毁屡建。杉塘村地势低洼且濒江临水,非常适合挖塘养鱼,于是,陈氏族长合议,协力开挖两口大鱼池,开春投放鱼苗,年关开网捕鱼,所得渔获族人均分;一旦发生火灾,可就近取水灭火,可谓一举两得。据村中长者介绍,过去两口鱼池的面积达七八亩,有多处水源不断注入鱼池,四周杨柳青青,古树成荫。由于水草丰美,所养的鱼儿个大肥美,每年春节前夕,总上演车水捉鱼、鱼跃人欢的热闹场面。说来也巧,自从有了这两口鱼池后,杉塘村就再也没有发生过火灾险情。

  好水酿好酒,杉塘村的西头有一座小山丘,海拔200多米,山上植被茂盛。山坳中有一口古水井,井口呈满月形,直径约3米,井深约1.5米,井栏高出地面约1米,采用花岗岩石块砌成。井水清澈透明,井底有一块古线装书籍状青石碑,上刻“相爷井”三个大字。古水井不仅日出水量大、口感清凉甘甜,且长年恒温,非常适合黄酒酿造。杉塘村民取相爷井水酿造糯米酒由来已久。坊间相传,唐代连江首位进士张莹,一日路过杉塘,口干舌燥,村民献出一坛佳酿,饮后唇齿留香,飘飘欲仙。当得知此等美酒乃汲乡野之井水酿制而成,取其谐音,提笔蘸墨留下“相爷井”的美称。

  山堂村唐代时属永福乡永贵里,由于村在山上,山中藏村,故而得名山藏,后来改名山堂。山堂村建窑烧瓦始于明代,迄今已有近600年的历史。据桥南陈氏族谱记载,十一世祖陈晴,字光霁,高州太守。自幼颖悟不凡,潜心力学,而立之年领乡荐,历任湖广岳州、山东东昌、陕西汉中等地知州知府。光霁公为官勤勉政事,济世安民,政声卓著,并于湖广岳州任上将烧瓦技艺传入山堂。

  山堂村人多地少,地瘠民贫,自从引进造瓦技术后,村中大部分青壮年都从事造瓦行当。山堂村田畴为江河沉积物形成土层,土质细腻,黏性适中,是上好的造瓦原材料。窑炉选用的是传统圆窑,为了防止瓦片烧爆烧裂,刚开始要采用文火,接下来慢慢改用猛火,有经验的师傅全凭窑顶上冒出的烟雾浓淡来掌控火势,时间一到立即封炉,再经过10多天的自然冷却才能出炉。产出的青瓦外观规整,质地紧实,经久耐用,是古建筑材料之首选。山堂村通江达海,水路交通便利,过去村民利用潮汐摇橹撑船逆江而上,将瓦片运送到连江县城下水门码头,上岸售卖。一部分则顺流而下,沿海岸线西行,经乌猪过琯头,进入闽江主航道,运送到福州城;有的还漂洋过海,远销到南洋一带。

  山堂村境内的云居山有多处自然人文景观。始建于唐代的云居禅寺,古寺清幽,梵音悠远;海上飞来石,一块巨岩如高大威猛的勇士,屹立于天地之间;普光塔,又称望夫塔,建于元至正十年,相传新婚妻子于古塔之上日夜守望驾舟归航的丈夫,留下一段凄美的爱情故事……“云居观日”为岱江十二景之一,明代连江诗人陈元登在云居山观海上日出,有诗云:“天星淡淡海门东,远籁寒吹万里风,独立云居丹幛上,俯看日出碧波中。”

   《福州晚报》(2024年9月30日 A15版 闽海神州)


  • 使用帮助网站声明联系我们网站地图 | 网站纠错
  • Copyright 2019 中共福州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All Rights Reserved 
  • 主办:中共福州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fzsdfz@126.com
  •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20005811号)
    政务服务热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