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研究 > 地情研究
刘冠雄的童年岁月
2024-10-2615:04:05来源:福州晚报

  作者:刘长锋

  在历史的长河中,许多名人的童年都有着与众不同的经历,这些经历往往塑造了他们未来的人生轨迹。今天,让我们一同走进民国海军上将、九任海军总长刘冠雄(1861—1927)的童年岁月。

  刘冠雄生于贫寒之家,童年时期正值清末,他与众多同时代的乡村之人相同,有着一段贫困艰辛的过往。

  刘冠雄的父亲刘克甡,出身于今闽侯县青口镇透头自然村的农户人家,虽掌握箍桶的技艺,但仅能勉强维持全家生计。家中上有长辈,下有5个儿子,家境的困窘不言而喻。刘克甡是个有远见之人,极为重视孩子的教育,孩子一旦到了上私塾的年龄,哪怕砸锅卖铁也要送其读书。此时,老大刘敦禧被送去马尾船政学堂学习制造,老二刘敦本被送去马尾船政学堂学习艺圃,老三刘冠南在老家上私塾,留下刘敦明和刘冠雄两个小弟在家帮忙做家务。

  1833年,刘克甡在福州水部街巷租了一间房屋用于箍桶作业。农忙时,他带着孩子返回闽侯青口老家透头农村耕种,农闲时到福州水部开店箍桶,经常走街串巷吆喝揽箍桶的活。那时,刘冠雄大约八九岁,就替人放牛,挣钱补贴家用。

  刘冠雄的住处距离放牛的地方很远,他每天很早起床,简单吃过饭后,要走很长一段路,才能到达东家所在的村庄,那里有一大片草洲,是放牛的优良草场。有一天,他牵着牛经过一座破旧的祠堂,里面传出阵阵朗读声,他好奇地在裂隙处往里一看,原来这是个私塾,私塾先生正在教七八个学子读《三字经》。他羡慕能上学的孩子,于是把牛牵到附近草多的草洲上,便悄悄地回到祠堂旁,默默地跟读并记忆。就这样,他在还没上私塾前,通过放牛时偷学,以及从兄长那里学习,学到了不少启蒙课文的内容,像《千家文》《三字经》《琼林幼学》等,这为他长大了能文善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由于经常放牧的草洲草变得稀少,他便把牛牵到更远的草洲上。从这块草洲远远望去,隐隐约约能够看到马尾江边停泊着各种轮船、军舰,也能够看到罗星塔的雄伟身姿。有时他还能听到操练的声音,后来他听人说,那里有一所学堂,是学子发出的操练呼喊声,也就是他大哥二哥学习的学堂。他产生了以后也要上马尾船政学堂学习、报效国家的想法。

  在放牛的生活中,年纪小小的他热心助人,做了一件让他终生难忘的好事。有一天,他把牛牵到一块新的草洲。此时正值闽江退潮,一阵“突突突”的汽轮声在洲边的沙滩响起,一艘英国商船搁浅了。船上跳下几个船员,有的挖沙,有的推搡,结合船上螺旋桨的作用力,试图把船推向深水处,却屡次尝试都没有成功。个个累得满头大汗,却毫无办法。这时一个大胡子洋船员走到洲上,向刘冠雄打招呼,操着半生不熟的华语,刘冠雄听不太懂,他不断用手势比画示范,意思是叫人来帮忙把船挪开。看来这商船急于出水,如果再等涨潮,还要五六个小时。这下刘冠雄明白了其中的意思,就是叫人来挖沙、推船出水。他从小就有一副热心肠,哪怕是小事都会帮忙,比如问路、带路、帮拿东西等等,遇到这样大的事情,更不必说了。于是,刘冠雄点头应允,二话不说就往村里跑去。因为他经常在这一带放牧,人缘好,不一会儿就喊来了十几个拿着铁铲和锄头的村民,大家一起帮助商船摆脱了困境。英国商船老板被中国人的善举深深感动,双手竖起大拇指,称赞刘冠雄和村民们,船员还送给村民许多食品表示感谢。

  这是刘冠雄第一次接触英国人。十多年后,他留学、接舰等经历,多次与英国人接触、合作,受到英国人的重视,回国时还获赠一套特制的瓷器。

  一年多的放牛生涯结束后,刘冠雄回到老家透头上私塾。因为他之前“偷学”过,再加上有灵性且好学,教书先生夸赞说:“日后必成大器。”在此期间,他和私塾的同伴结下了深厚的感情,一个叫刘润诚的同窗,来自尚干乡门口过洋自然村,关系最为要好,又是同宗同辈分的族亲,特别亲密,经常往来,夏天还一起到河里游泳,摸蚬捉虾捉鱼。刘冠雄为官后不忘贫贱之交,出面帮刘润诚承包了尚干到南通道的南港十三个蚬埕,还帮助他在今台江洋中购置土地盖房。如今台江洋中刘润诚家族的后裔,还传颂着这一段佳话,在宗祠里悬挂刘冠雄的像纪念他。

  (注:作者系刘冠雄族亲,文中轶闻根据刘冠雄侄孙刘友墀等族亲口述撰写)

  《福州晚报》(2024年10月26日 A07版 闽海神州)


  • 使用帮助网站声明联系我们网站地图 | 网站纠错
  • Copyright 2019 中共福州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All Rights Reserved 
  • 主办:中共福州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fzsdfz@126.com
  •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20005811号)
    政务服务热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