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研究 > 地情研究
闽安军事遗址述略
2024-10-2811:21:56来源:福州晚报

作者:岫云

20241028_A07_01_213.jpg

闽安协台衙门。

  扼闽江出海口之咽喉的福州马尾闽安,因良港而繁荣,也因军事而兴盛,明代《武备志》《郑和航海图》和清《洋防说略》等均有记载是军事重地,也是历代兵书及航海图上的重要地理坐标,被誉为“福建省第一门户”。

  现存的我国宋代以来统辖福建沿海和台湾、澎湖列岛海防的闽台军事防衙指挥机关“闽安协台衙门”,以及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清代“福州戍守台湾将士墓群”,是我国重要的涉台文物。它们是闽台同胞共御外敌、保卫台湾的历史实证,也是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不可分割领土的铁证。

  闽安协台衙门

  闽安,西面高山群列阵“半山”,南面红山龙岭屏障,北面棋盘山峦巍然雄峙,东临江与长乐名胜金刚腿隔岸相望,一条名为邢港、源自鼓山的河流穿境而过,绕棋盘山东注入闽江。退潮时,此处两岸逼仄;大潮时五虎口的海水涌入闽江与邢港交界处,形成了阔大的绝好避风港。

  从汉唐到清代的商船经此进出闽江,所有外国船舶进出福州港,都要先停留在邢港航道上,一为驻泊、避风;二是接受货物检验、课税。贡船也在这里封舱后进城。外国贡船入泊待检的渡口被叫作贡船浦,遗址现为贡船浦公园。

  自宋代开始,闽安建衙门,当时称监镇卫,相当于军州级衙署,时为福建四大古镇之一;元代称巡检司,明沿袭。明永乐郑和七下西洋的部分船队6次驻于闽安,至今留有“三宝埕”“三宝街”的地名。明嘉靖年间,戚继光军抗击倭寇,在此垒石筑塞,闽安成为福建抗倭重要战场。清顺治十五年(1658),范承谟任闽安总兵,在巡检司原址扩建协署,环石城,改为闽安协署(闽安协台衙门),设水师营汛,分五营四哨,并负责巡视海上贸易、缉私、巡捕海盗及设关课税等,又厘海关,为闽省南北盐馆总卡,闽台军事防衙指挥机关,为祖国保卫台湾的总指挥部。

  闽安协台衙门在闽安村城里街58号,曾做过闽安小学校舍。今白墙红瓦,高大宏伟,精美壮丽,坐北朝南,依皇制规格高度二丈四尺,木构厚瓦结构。两座石狮子威风凛凛地立在衙门口,旁边立着《重修闽安镇协署碑记》,记述了闽安协台衙门的历史,以及在维护国家海权、保卫台湾、澎湖列岛的史实。

  步进衙门,可见保存完好的风火山墙、照壁、门楼、仪门、大堂、二堂。正厅大堂,如影视剧府衙中所陈设:桌前的签筒、惊堂木、印盒,台前的笔录文书,两侧摆放武器以及水军各属部队旗。大堂楹联“职守镇疆陲报国坦襟传正气,安危关社稷协台靖海擎长风”,瞬间让人穿越回古时的衙门,面前站立着英勇将士。

  后厅大堂中间则是镇守海疆的“沙盘”,两边是协台署历史介绍。正厅和后堂的四个边厅展示闽安古镇历史与闽安水师的英勇战绩,分商贸口岸、海防重镇、抗敌前沿和闽台枢纽四个部分,再现了闽安的军事历史过往。

  漫步其间,可见前庭院内有宋元祐六年(1091)石盂,及一块《英军犯顺厦门报警》碑,碑文意思是:道光二十一年(1841)八月,英军侵犯厦门。守军向闽安协台衙门报警,闻警后,闽安协镇署孙云鸿,在资金缺乏的情况下,向僚属、乡绅募捐,开壕筑坎,改造水门炮台7座,做好抗击英军入侵的准备。石碑为鸦片战争增添了一则翔实的记录。

  明清两代有规定: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展厅里陈列的一块五爪龙石雕(“五爪龙将令台”),代表封建皇权最高权力,象征着协台衙门拥有皇帝授权。彼时的协台衙门,当外部势力来犯,驻守协台衙门的官员,无需向朝廷禀报请示,可自主决策直接消灭来犯之敌。避免因上报路途遥远而贻误应对时机,造成门户失守。

  中庭天井里,保存着一个北宋元祐六年(1091)的马槽,协台衙门曾是郑成功驻军的总指挥部,当时他的军队就是用这个石槽喂马的。

  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闽安协台改设副将驻防即副总兵,从二品。经考证,清代闽安协台任副将(从二品)以上的官员就有120人,涉台将领545名,辖左营、右营、烽火营,统辖福建沿海和台、澎列岛,长达二百多年。

  穿过走廊来到外院,这里极为宽阔,保留了旧时的演兵场和各种石雕,放置了几面战鼓。衙门外原筑有城墙,城墙外驻扎闽安水师。

  水师左右营

  顺治年间设立绿营闽安水师,下辖左、右二营,分驻闽安邢港两岸,左营驻草尾,建有炮台及驻防兵营,右营驻北岸(今此处仍称右营尾),两岸隔江相望,邢港口集泊水师舰船,江面樯桅云集,旌旗耀日。驻防福建的这支水师劲旅,主要任务是戍守、保卫闽江口海域以及台湾,还有巡防水汛,达东南沿海数县。

  郑成功水师及陆勇长期驻扎闽安训练,清顺治十八年(1661)福建和闽安2500名子弟兵跟随郑成功分乘百艘战船,渡海东征驱荷复台,结束荷兰38年侵占台湾的历史,建立了不朽功勋。闽安的郑爷鼻山头,就是因郑成功驻泊水师而得名的。今望着邢港河畔,原闽安水师右营驻地遗址修复改造的右营公园,仿佛看到沿江的一长列战船正扯满篷帆整装待发,听见“闽安门”阻敌深入的拦江大铁索铮铮绷响。

  收复台湾后,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管辖。当时台湾、澎湖是荒凉之地,一般人不大愿意前往值勤,台湾军队依然调自福建闽安镇左、右二营。康熙二十七年,闽安协台衙门所辖左右两营官兵,进入正规应制戍台,以万人更番,三年一轮,直至清末。“高雄—花莲—钓鱼岛—基隆—淡水—台中—高雄”,就是闽安水师当年在台湾的巡防路线。今台湾淡水、嘉义一带的万福营和高雄市的左营,是当年闽安水师左右营的巡检轮守驻扎地。

  闽安协台衙门后院里,立着两块反映闽安水师戍台史实的石碑,碑文以“台旋军士”为称呼,记录了当年派兵保卫和戍守台湾班兵制的史实。康熙年间,随着罗星塔寨城的建立,闽安镇戍台将士也用当地的花岗石夯土建崇新寨城、登高寨城、贠山寨城等拱卫闽安城,作为闽江第二道防线。如今,闽安村口104国道旁,耸立着一座朱红色仿古的闽安城楼,飞檐翘角、雕梁画栋,高楼的四角插着黄龙旗,花岗石的楼基上刻着“安镇闽疆”。

  闽安水师在清代办有书院,又称衙门书院,在闽江下游颇有名声。水师官兵、地方士官及家境殷实的子弟都在里面就读,办学氛围十分浓厚,是闽安古镇四大书院中要求最严格的。书院培养出抗英将领、澎湖副将、闽安都督谢国标;陆军上将、辛亥革命烈士林述庆等30多位戍守福建与台湾的将领。民国初期,闽安中心小学就曾设立在水师书院里,是原闽侯县内有督学权力的中心小学。如今,书院已无处可寻,鲜为人知。

  戍台将士墓群

  闽安镇与琉球国的关系源远流长。明洪武五年(1372),福州被指定为琉球朝贡交通港口,明、清两代从福州驶往琉球国的册封使船及琉球贡船及谢恩使、庆贺使、进香使和留学生等所乘海船,都先须在闽安镇港海关登岸,停泊在闽安怡山院天后宫江边,上岸祭祀妈祖后开航进城。今尚存载有“新建天后祠,册封琉球副使内阁中书、长芦宫篆”等字样的石碑,是研究福州海贸与外交的重要史料,以及研究中琉往来的重要物证。

  清同治十三年(1874)5月,日本以台湾“生番”(少数民族)残害琉球船员为借口,派日本海军中将西乡从道率兵3500名、舰船11艘入侵台湾。这是日本自明治维新以来第一次向国外发动的战争,也是清政府涉及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一次严重的边疆危机。

  清廷得知此事后,立即照会日方诘责,并派出时任福建船政大臣沈葆桢,“授为钦差办理台湾等处海防兼理各国事务大臣,以重事权。所有福建镇、道等官均归节制;江苏、广东沿海各口轮船,准其调遣,俾得与日本及各国按约办论,而于征调兵弁船只事宜亦臻便捷”。同治十三年(1874),沈葆桢调度闽安水师左、右营、船政水师等部队征戍台湾,迫使日军于同年12月撤离台湾。沈葆桢守住台湾后,着手进一步开发和治理,增建炮台、调拨巨舰,安排精锐、加强战备,招抚“番社”,实施了开禁、开府、开路、开矿四大措施,开启了台湾的近代化进程。

  沈葆桢率军驱日巡台抚台中,闽安水师135名将士为国捐躯(含病亡),遗骸运回后归葬闽安虎头山上。义冢土坑竖穴墓,坐西南向东北,一面依山,三面临溪涧山谷。墓坪用三合土夯筑。冢前立一石碑,上刻楷书“义冢,同治岁次甲戌冬十月吉日立”。冢内埋135位清兵遗骸,每位一圹,各墓距离相等,均用三合土封顶。封土堆前各单独列一小墓碑,上刻阵亡者籍贯及姓名。墓园称“虎头山清军义冢”“(同治甲戌)戍台故兵义冢”,也称福州戍守台湾将士墓群,2013年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如今,山脚下石条铺设的登山道直达墓群,墓群右侧和前后两边花岗石砌筑,上方建有吊唁平台。国家、省和区级文保石碑立于平台上。

  《福州晚报》(2024年10月28日 A07版 闽海神州)


  • 使用帮助网站声明联系我们网站地图 | 网站纠错
  • Copyright 2019 中共福州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All Rights Reserved 
  • 主办:中共福州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fzsdfz@126.com
  •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20005811号)
    政务服务热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