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当前位置:首页 > 魅力榕城 > 地名文化
地名故事|马头石与“马鼻”名字的命名
2024-11-0217:10:23来源:福州晚报

  作者:张振英

20241102_A06_02_40.jpg

马头石

  马头石作为连江县马鼻镇的标志性景观,自古以来,一直耸立于马鼻东面岸边的海上,潮来时,遨游于海面上;潮去时,挺立于滩泥中,亘古不变,闻名遐迩。

  马头石虽然只是一块垒叠的巨石,但在方志中,却有不少记载。《八闽通志》载:“形如马鼻,突出海滨。”乾隆、嘉庆、民国各版《连江县志》载:“巨石形如马,距濞堡上。”“叠石若马,耸峙权奇,谓马石。”“在保安里马濞海岸,叠石耸峙,权奇若马。”

  可见,马鼻有史以来,离海岸不远的地方,就有一块石头,是垒叠出来的巨石,其状像马,史称“马石”。

  但是,同一块石头,现在人们却将“马石”叫成“马头石”。无论是从记载中,还是至今仍然存在的形状中,这块石头都不像马头,而马头石的命名从哪里来的?其实,也不难理解,马石东出马鼻,挺立于岸边的海上,是位于马鼻镇最前头的巨石。马鼻最前头的石头,称作“马头石”,也是很准确的命名,突出了这块石头的方位,使人们一听这名字,就知道这块马石的位置。

  马鼻的海,四面环山,只有可门一个进出口,是个布袋状的内海湾,当地俗称“内海”,现在称作罗源湾。但在历史记载中,没有罗源湾这个名字,方志只以海域界作标记,例如,连江海域、罗源海域。罗源湾的名字,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才确定的,在这以前的几千年,马鼻人都将面前的海,称作“马海”,甚至在马鼻名字出现前,还用“马海”指代“马鼻”。这在许多氏族族谱中都可以看到。而马海的命名,自然也跟这块马石有关。东出马鼻的海面,偌大一片海,涨潮汪汪一片水,退潮黑黑一滩泥,除此之外,能见到的,却只有这块像马的巨石。于是,人们就将有马石的海,称作“马海”。

  历史上许多记载,都一致认为马鼻的命名,就是因为这块马石。最典型的,要数连江知县金科。他是进士,乾隆三十一年(1766)任连江知县。乾隆己丑年(1769),金科来到马鼻,在“踏勘泥埕”后,看到马石气势“嶙峋”,不禁有感而发,便以“咏马石”为题,挥毫写了一首七律诗。全诗如下:

  马濞标名信有因,

  巉崖突起势嶙峋。

  形如涉涧高昂首,

  状似噘风久仰唇。

  危石几层衔朽索,

  孤岩何处吸烟尘。

  临风不觉归帆远,

  却使舟人好问津。

  诗的开句,开门见山就提到“马濞”的“标名”“信有因”,但诗后文写到的,却只有马的形状,及个人的感叹等,而没有提到“濞”。

  既然这块马石,只像马,不像马的头,更不像马的鼻子,那么马鼻的名字,是如何从这块马石上产生的?这只能从“马鼻”这两个字字义的本身来考证了。既然马鼻的前头有马石,取“马”字不难理解,最难的是“鼻”字。上述资料及马鼻族姓谱谍均显示,马鼻的“鼻”有两种写法,一是鼻子的“鼻”;二是前加三点的“濞”。从历史资料上看,“濞”要早于“鼻”出现。根据许慎的《说文解字》解:“水暴至声”为“濞”,就是说,大水汹涌发出的声响称作“濞”。试想,临风顶浪,水石相搏,马石昂首长啸,岂不就是金科知县笔下的“涉涧高昂首”“噘风久仰唇”的意境?因此,早期的“马濞”的名字,确实很有诗意,很是大气,这自然是当时文人墨客命名的。但“濞”字毕竟生僻,用作地名不够通俗。明代后,在方志和民间中,有的地方就开始用“鼻”代替“濞”。因为“鼻”除了解释“鼻子”,也解释“前端,顶端,突出部”。例如,黄岐半岛最前端的是北茭村,村的前面有一线岩石山脉延伸到海里,是最突出的部分,人们便称其为“北茭鼻”,俗称“茭鼻”。马石的背面是龟山,马石在龟山东面最突出位置,相当于鼻的部位,所以“马石为龟山之鼻”,前人便取前后两个字命名“马鼻”。

  可见,马头石是“马鼻”命名的唯一依据。尽管这只是块石头,却有其独特的文化韵味。它既是闻名的标志性景观,也是人们寄托乡愁的胜地。

  《福州晚报》(2024年11月2日 A06版 闽海神州)


  • 使用帮助网站声明联系我们网站地图 | 网站纠错
  • Copyright 2019 中共福州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All Rights Reserved 
  • 主办:中共福州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fzsdfz@126.com
  •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20005811号)
    政务服务热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