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当前位置:首页 > 党史纵横 > 史海钩沉
烽火岁月|连罗苏区土地运动的初步实践
2024-11-2009:58:03来源:福州晚报

  作者:吕南勋

  土地是农民最主要的生产资料,是赖以生存的基础,分得土地是贫苦农民祖祖辈辈的梦想。推翻封建土地所有制,实行土地革命,既体现了广大贫苦农民的强烈愿望,也是赢得广大农民的大力支持,从而取得中国民主革命胜利的关键所在。1934年连罗(连江罗源)及闽东苏区建立后,中共福州中心市委即参照闽西苏区经验开展了大规模的分田分地运动,短短几个月时间,包括连罗在内的闽东地区五六十万无地或少地的农民获得了土地,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

  一

  早在1933年5月,中共连江中心县委就在连罗根据地的起源地长龙山区实行土地改革,不论大小每人平均分到水田4斗(相当于2亩),烈士亲属还分到双份田。

  9月,透堡成立乡苏维埃政府时,土地革命更是提到了议事日程。但当时的中共福州中心市委只有曾志同志在井冈山和闽西苏区工作过,有分田经验,而曾志已被中心市委抽调到福安中心县委工作。为迅速获取分田经验,中共连江中心县委派出林孝吉等重要干部赴福安柏柱洋学习,在曾志的指导下起草制定了《分田纲要》。回来后即刻制定计划,先在透堡试点,摸索经验后指导其他各地区开展分田运动。

  连罗县苏维埃政府成立后,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县委、县苏维埃政府参照《分田纲要》,制定了以下分田政策和规定:1.没收地主、富农的土地,分配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2.地主和反动派的家属分坏田,反动逃亡地主不分田,富农分的田比地主稍好些;3.中农、贫农以原耕地为基础,按抽肥补瘦、抽多补少的原则分一份好田;4.对红军家属另给予一定照顾,烈属分双份;5.汉畲两族同等对待;6.另抽部分好的土地给红军作公田;7.森林归政府。

  在分田标准上,也作了规定:红军家属每人分产量250公斤的水田;全劳力每人分产量200公斤的水田;妇女、儿童每人分产量175公斤的水田;畲族妇女(劳动力较强的)则与男子全劳力同等对待。各地参照这个标准,根据实际情况灵活掌握。比如,《中共闽东特委闽东总报告》《塘边乡苏维埃政府土地证(附册)》等资料记载:“透堡十三岁以上(谓大口)分一斗二升(相当于一亩);十三岁以下(小口)分八升;长龙山区田园多,大小口统一分二亩。对地主的耕牛、农具及多余的房屋、粮食等,都没收分给贫苦农民;金、银、锡则没收归政府。”

  分田的具体做法和步骤是:

  第一步,以村为单位,由村苏维埃土地委员会和贫农团或农会选出办事公道的若干人,组成分田评议委员会,组织学习分田政策,研究具体方法,调查参加分田的各阶层人丁和占有土地情况。第二步,划分阶级成分,由分田评议委员会初评出雇农、贫农、中农、富农、地主5大类后,先后在党内(支部)讨论通过,再由分田评议委员会公布。第三步,召开全村群众大会,进行阶级教育,提高群众觉悟并公布分田方案。会后进行分土地、插牌子,并由区苏维埃政府发给土地证书。随后组织检查队到田(园)头,逐步检查落实分田(园)情况。最后召开庆祝分田胜利大会,烧毁旧田契、租条和债券,举行庆祝活动。

  透堡、马鼻、官坂一带的土地革命最为热烈。透堡北街、南门、栊柄、馆读等村分田后,中共连江中心县委、县苏维埃政府在“螺嘴”田洋上隆重召开庆祝分田胜利大会,连江、罗源、闽侯各地的苏区均派代表参加,与会的群众达万人以上,昔日愁眉苦脸的贫苦农民兴高采烈、扬眉吐气。

  此后,连罗苏区轰轰烈烈的土地运动大面积铺开,几个月时间里,连罗苏区共有143个乡村10万多农民第一次分到自己的田地。这场分田运动的规模,正如曾志1984年1月14日向胡耀邦同志报告中所述:“全区分田的地方遍及福安、柘荣、宁德、霞浦、连江、罗源等县。”至今,福建省博物馆还保存有一份完整的连江县第六区(官坂,1933年11月)《塘边乡苏维埃政府分田户(共143户)籍簿》及《塘边乡苏维埃政府土地证(附册)》,这本户籍簿是全闽东(含连罗、福安、宁德等11个县份)保存最完整的分田手册,被列为国家二级保护文物。

  二

  土改后,为振兴苏区经济,巩固土改成果,在分田基础上,县苏维埃政府还颁布妇女解放6条政策及禁烟、禁赌、禁盗、禁杀耕牛、禁粮食出口等10多项法令。同时开展一系列的经济建设,鼓励农民开荒种杂粮,抓春耕,夏种、秋收,并发动群众养鸡鸭、养猪。县苏维埃政府兴修水利,提倡劳力互助,发展副业生产,成立合作社,保护工商业。1934年6月,闽东苏维埃政府发出“保卫字第三号”布告,采取“赤白区往来自由,买卖公平”的保护商业政策,并兴办消费合作社、学校、医院等。在文化教育方面,苏维埃政府举办“列宁小学”和各种补习班。并决定教育经费可划规为公共财产支出,不足部分由政府补贴。这一系列克敌鼎新政策的实施促进了生产的发展,苏区面貌焕然一新。

  这场土地运动打破了连罗及闽东的封建土地所有制,在农村第一次改变了土地占有的状态,改变了封建生产关系,基本上满足了广大无地、少地农民对土地的要求。广大农民摆脱封建主义枷锁,在政治、经济上真正翻了身,成为全国苏维埃土地革命运动的一个组成部分。

  土改分田运动的开展和发展赢得了广大苏区人民的拥护和支持,激发了苏区广大农民群众的革命热情和生产积极性。贫苦农民第一次分到田地,“耕者有其田”的愿望终于实现,农民们因而欢天喜地,革命情绪不断高涨。

  1934年8月,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在桃源、降虎村一带与国民党八十七师发生遭遇战后,伤员数量激增,中共连罗中心县委为了救护伤病员,大力动员苏区人民群众参与伤病员的抢救抢送工作。人民群众积极响应,顶着酷暑,冒着敌机轰炸的危险,经过三天三夜的抢运,将500多名伤病员先后分三批分别送到连罗苏区的坑园、官坂、巽屿、北山的红军医院治疗。

  为保卫分田分地成果,许多农民参加红军或赤卫队、游击队,他们站岗放哨、保护群众,打击民团和大刀会,击退国民党“围剿”,在配合红军阻击国民党军队的战斗中建立功勋。

  1934年9月闽东独立师成立,连罗红军主力开赴闽东以后,留在连江的原十三独立团第二营和各区赤卫队合编为工农红军连江独立营,留在罗源的原十三独立团第三营和各区赤卫队改编为罗源县独立营。独立营和地方游击队、赤卫队互相配合,以攻为守,主动出击,消灭了一些地主武装和保安队,打击了敌人的嚣张气焰,不仅巩固了老区,还发展了新区,仅罗源县就有4个区委和区苏维埃政府是这一时期新建立的,苏维埃政权由原来的70多个乡(村),迅速发展到了170多个。连江这一时期也增加了十多个乡苏维埃政权。这是包括连罗苏区在内的闽东苏区的全盛时期,呈现出一派兴旺景象,下辖连江、罗源等6个县苏维埃政府和42个区苏维埃政府,被称为“五百里政权”,是闽东苏区的“黄金时代”。1934年12月8日,《福建民报》惊呼:“闽东匪祸之深,实不下于闽西各县,而其中尤以福安、连江、罗源、霞浦各县为甚”。从这一反面材料中,也可以看出当年崛起于连罗的惊天动地的革命规模之大,影响之广泛。

  《福州晚报》(2024年11月20日 A07版 闽海神州)


  • 使用帮助网站声明联系我们网站地图 | 网站纠错
  • Copyright 2019 中共福州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All Rights Reserved 
  • 主办:中共福州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fzsdfz@126.com
  •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20005811号)
    政务服务热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