蓬勃发展的福州高新区。
“积极推进首发经济”被写入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凸显了其在扩大内需、增加优质供给上的重要作用。
今天,福州高新区率先在全市、全省召开科技大会暨首发经济大会,对外释放出一个鲜明信号:园区有信心、有决心、有实力、有底气,竞逐首发经济!
首发之“首”来自创新。从新产品、新服务、新技术相继推出,到首个、首次、首发成为常态……福州高新区锐意争先、持续创新,以开放包容的政策优势、扎实的产业基础、丰富的应用场景、良好的营商环境,不断带动产业升级、增强城市经济活力。
全省首条无人机物流航线在福州高新区开通。
首发产品
接连斩获亿元大单
在光电领域,全球领先的透明荧光陶瓷产业化新一代LED照明技术闪耀海内外;
在生物医药领域,全球首个以废弃贝壳为原料的高端植入型三类医疗器械产品成功上市,掀起了行业技术革命;
在海洋经济领域,全球首套与可再生能源相结合的漂浮式海上制氢平台——“东福一号”,打开了低成本绿氢生产大门;
……
这些全球首发产品,都来自同一个地方——福州高新区。拿下那么多“第一”,福州高新区凭什么?答案是向关键核心技术发力,以“从0到1”的颠覆性技术突破,让首个、首次、首发成为常态。
透过一盏LED灯,能更清晰地看到福州高新区企业的技术攻坚之路。早些年,全球LED产业均采用荧光粉胶作为封装材料,专利掌握在国外公司手中,大功率密集化导致散热困难、封装失效等问题无法解决。
为了突破专利封锁,闽都创新实验室科研团队领头人洪茂椿院士带领高层次人才,攻克大面积陶瓷片稳定性差等技术难题,研发出利用荧光陶瓷LED变革性替代传统LED光源的封装模式,推出全球首款千瓦级KCOB光源模组,从材料、封装到光源全链条具有自主知识产权。
科技成果只有加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才能发挥科技创新“关键变量”的作用。在经历千百次测试后,这一成果进入中科芯源生产车间,叩开了产业化大门,荧光陶瓷LED相关产品实现规模化量产,销售额年均上亿元,带动上下游产值约10亿元。
在福州高新区,像这样的“首”字号产品转化成亿元大单的故事比比皆是。然而,“从0到1”的过程中,不仅需要企业、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之间的优势互补、强强联合,更需要政府作为引导者和支持者,及时“推一把”“送一程”。
近年来,福州推动闽都创新实验室、东方电气(福建)创新研究院等260多个高能级创新平台先后落地,着力攻坚光电、柔性电子、人工智能等“卡脖子”技术难题,为全省乃至全国的高科技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为了营造更完善的科技成果转化环境,福州高新区在实验室、研发中心周边精心规划布局,建设中国东南(福建)科学城新质生产力培育中心,为企业提供约150万平方米研发空间,将实验室到车间缩短到“一条马路的距离”。今年9月,福州高新区案例入选中国开发区营商环境百佳案例。
此外,福州高新区每年筹措5000万元专项资金,并配套1亿元产业基金,面向全国高校院所,支持人才团队和项目成果落地,推动技术研发和成果产业化无缝衔接。
高新区海峡金控工作人员深入企业调研。
首位产业
释放创新优势
新质生产力培育中心。
医疗影像设备生产车间里,一台台装有光子探测器的大孔径CT设备即将下线。以前,福建省在大型医疗影像装备生产制造上可谓一张白纸。如今,随着宽腾(福建)医疗企业入驻福州高新区,“福建智造”从此在高端CT、磁共振成像系统(MRI)、通用X线成像设备(GXR)等市场,有了一席之地。
青睐福州高新区市场的,还有海创光电。早在两年前,海创光电便瞄准自动驾驶赛道,自主研发了1.5μm光纤激光雷达光源模组,推出世界上尺寸最小、功耗最佳的第一款大规模量产车规级产品。产品广泛应用于无人驾驶、高级辅助驾驶、车路协同、机器人、测绘、高精度地图、智慧交通等领域,市场占有率世界第一。
行业头部企业落地,为优势产业强链补链延链,这背后,离不开福州高新区海峡金控精心谋划的身影。近年来,福州高新区设立总规模10亿元的文投母基金以及系列子基金,与省市区三级国资投资机构和社会资本组建基金集群,以基金投资为重要条件,招引优质企业总部落地。
“福州高新区需要什么就投什么、招什么。”福州高新区海峡金控副总经理肖自沾说,园区要高质量发展,就要引进高质量项目,发展新质生产力。他们致力于为园区的新兴产业强链补链延链。
去年,福建省首个“科技-产业-金融”深度融合示范区——省级科创金融服务基地在福州高新区落户,汇聚约80家金融机构和服务机构,约70支私募基金,管理规模达450亿元。福州高新区通过构建广渠道、多层次、全覆盖、可持续的科创金融服务体系,为园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的深度融合注入金融活力。
生物医药、光电等首位产业生态不断完善,对高层次人才产生虹吸效应,也成为福州高新区发展首发经济的底气。
目前,福州高新区汇聚两院院士10余名、省级以上专家人才120名、院士(专家)工作站24个、博士后工作站13个,以及各类高层次人才2000余名。
人才与产业双向奔赴,激发科技创新活力,衍生产业新业态。如今,园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达1500多家,占全省总数的10%。
在闽都创新实验室,研究人员正在进行激光材料研究。
漂浮式海上制氢平台——“东福一号”。
首创机制
打造首发策源地
5月,一架搭载快递的物流无人机,从高新区榕创大厦起飞,经过4分钟的飞行,平稳地落在1.1公里外的高新区管委会创客大街,这标志着全省首条无人机物流航线正式开通。
9月,全省首个低空经济小镇——“榕创汇”无人机小镇正式启用,这个占地面积达13.7万平方米的“梦工厂”内,高标准建设国际FPV赛道、3000平方米国际CAAC认证训练场,以及长达400米的飞行跑道。
不到半年,高新区以两个“首创”成为全省焦点。事实上,早在去年福州高新区就启用福州无人机(系统)孵化器,打造集创新、研发、设计、制造、应用于一体的无人机智能产业应用基地,为无人机技术的成长创造了优越的环境。
无人机小镇只是高新区创新要素匹配机制的一个缩影。这些年,福州高新区勇于开展首创性、差异性改革,在全省率先打造两岸科创社区、福建国际人才创新创业园、科创金融服务基地等平台,大力建设企业孵化载体,打造形成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专业园区—科学城—科创走廊的全类型载体。
如今,和榕基软件、蓝密码科技一样的“单项冠军”和“未来独角兽”企业不断涌现,已有76家雏鹰企业、64家瞪羚企业以及24家入选福建省数字经济核心产业领域的创新企业,扬腾网络、塔斯汀等企业估值已达70亿元,福州高新区在创新孵化方面的成效可见一斑。
放眼全区,一栋栋崭新的大楼鳞次栉比,1500余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先后入驻,成千上万的科创人才在这里创新创业创造……协同创新的澎湃活力扑面而来。
拥有全国独家原研体外诊断项目、填补了医学界缺少免疫功能量化评估指标空白的“冠军”企业福建亿彤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因为看中了高新区的创新生态,把总部从武汉迁到福州,落户“榕创汇”科创生态园。
“政府为企业提供了快速成长的沃土。”亿彤生物有关负责人说,在福州高新区发展,既满足了公司对行业信息、技术力量、人才资源的需求,又得到了大院大所的支持,企业发展后劲更足。
亿彤生物的底气,来自福州高新区的创新全域联动机制。近年来,园区积极为校企双方架桥铺路、对接需求,搭建产学研合作交流平台,引导院校企共建工程技术中心60多个,推动天蕊光电等9家福州高新区企业与中国科学院海西研究院开展成果对接合作,产业链与创新链“双链”有机融合的创新高地呼之欲出。
因创新而生,因协同而长。福州高新区将持续优化科创生态,努力让每一个创新主体都能心无旁骛创新创业、发展壮大。
记者从高新区科技局获悉,2024年福州高新区科技大会暨首发经济大会上,多家高校院所、金融机构将与企业联合签约多个重点科技项目。此次大会将进一步吹响福州高新区向新向“首”发展的“冲锋号”,并布下充满无限可能的“未来彩蛋”。
名词解释
首发经济
首发经济是指企业发布新产品,推出新业态、新模式、新服务、新技术,开设首店等经济活动的总称,涵盖了企业从产品或服务的首次发布、首次展出到首次落地开设门店、首次设立研发中心,再到设立企业总部的链式发展全过程。
本版图片由本报记者林双伟提供
(记者 林榕昇 潘倩 通讯员 洪见文 汪炜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