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当前位置:首页 > 闽都文化 > 海洋文化
从“海上福州”建设30年看福州培育海洋新质生产力的底气
2024-12-0315:16:15来源:福州日报

越过关山万千重 聚宝添新尽向荣

——从“海上福州”建设30年看福州培育海洋新质生产力的底气

523340_20837e44-94fc-4703-a937-1faf3475384d.png

马尾造船厂。本报记者 包华摄

  “海上福州”,一个习近平同志在福州工作期间极具前瞻性地提出的战略构想;

  “新质生产力”,一个由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原创性概念,也是中国推进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着力点。

  对福州来说,培育新质生产力,海洋是广阔的空间。1994年,福州出台《关于建设“海上福州”的意见》,首次提出全面发展海洋经济,开发海洋“聚宝盆”。今年是“海上福州”提出30周年。这次,我们从新质生产力的角度回望,在盘点“聚宝盆”持续上“新”的宝贝中,对话一名名坚守者、开拓者,我们发现“宝贝”含“新”量满满,有“渔业芯片”的突破,也有生产方式的革新,还有勇闯新赛道的敢为人先。

  是危机,也是新机

  见到林哲龙时,他坐在办公室,窗外是一排排海带育苗标准化车间。今年10月,他在全国率先培育出海带新品种——无边海带;11月,又一新品种——鹅掌海带开始孕育。

  这里是连江县官坞村,有全国唯一单独授牌的国家级福建连江海带良种场,还有全国最大的海带无公害良种育苗基地。

  水产种苗繁育是渔业生产中最具技术含量的环节,被誉为“渔业芯片”。向大海要宝贝,就要从源头入手。

  做到全国率先、唯一、最大,背后的奥秘是什么?林哲龙从一场“危机”讲起。

  1994年的福州,暖冬。靠海吃海的官坞村遭遇空前挑战:70%海带苗烂掉。

  眼看第二年收入要泡汤,时任官坞村党支部书记的林哲龙联合村民凑钱、借钱包下一架飞机,紧急从山东买苗。

  危机解除,但林哲龙并不甘心。

  好苗种才有好收成。当年,官坞村海带养殖面积、产量居全国村级首位,林哲龙心有傲气,衡量再三,秤的一端开始有了偏向,新机也由此孕育。

  种业,属于高科技产业范畴。养海带,靠经验,渔民在行;但“生”海带,纯靠技术,怎么做?

  这样的苦恼还没持续多久,一场政策春风化雨。这一年,时任福州市委书记的习近平提出要发展海洋经济。对科技兴海的重视,首次提升到城市发展战略层面。

  林哲龙茅塞顿开。技术难有办法突围,方向不对会全盘皆输。正是这份来自政府的强大推力,给足了他信心。很快,他用百万高薪挖人才,建起第一个村级海带育苗场。

  迎头赶上的不只有林哲龙。相隔16公里的后湾村,吴永寿站在码头陷入沉思。

  一公斤鲍鱼,竟能卖到200元?年轻的吴永寿回到村里与好友合伙建起水产种苗场,第二年就赚到“第一桶金”。

  一切似乎都在向好的方向发展,但实际远没有那么容易。最大的问题是技术门槛高。

  品种要迭代,“芯片”要更新。而一个新品种的诞生,至少需要8到10年。和吴永寿搭伙的同伴,在种苗场接连亏损后纷纷退场。

  吴永寿也不免开始动摇,但要更进一步,却没有专业人才等硬实力。市县海渔部门迅速出手,为一批从业者“牵线”大院大所和高校,推出创业、办展、项目补贴等支持政策。

  闯过重重危机,吴永寿靠着鲍鱼,养殖规模、产量、产值做到全国第一,福州每年鲍鱼产量约占全国二分之一,斩获“中国鲍鱼之乡”等称号。

  “海上福州”成就了许许多多的“林哲龙”“吴永寿”——他们沿着“办育苗场、组建科研团队、攻关育种、养殖推广、延长产业链”的路径,成长为第一代种业创业者。

  30年间,福州还诞生了海胆、扇贝、三倍体牡蛎、青蟹、海参、对虾等一批优良品种,引领福州传统渔业向“新”转型,渔业产值跃居全国第一。

  “没有大胆尝试,哪来海上沃田。”市海洋与渔业局水产处处长刘友钦说,局里每年评审的“两新”项目,优先向最源头、最核心的水产种业倾斜。

  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重视“策源”。福州能够从受限于各种制约的“不得不”,到专注水产种业的“越来越”,实现“源源不断”。究其原因,靠的是一代代从业者的守正创新,也离不开政府“有形之手”的呵护引领。

  是变局,也是新局

  培育新质生产力是否意味着将传统产业打入另册?福州实践给出一个回答:“新”“旧”并不矛盾。相反,旧产业通过变革,也能开出新局!

  今年52岁的陈义斯是养鱼的“老把式”,黄鱼、鲈鱼、鮸鱼等都曾养过。去年,他入职“闽投1号”,还是养鱼,不过方式却大不相同——

  以前养10尾(只)中苗黄鱼,就需要2至4名工人;如今约6.2万立方米的水体,养殖800吨黄鱼,只需要3名工人!

  “最大的感受是人轻松了!”福州渔民不是没有经历过转型升级,只不过,从木质渔排到塑胶渔排,再到网箱养殖,远远没有以“闽投1号”为代表的“百台万吨”深远海养殖平台带来的影响深远。

  新质生产力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质优,优的是品质,优的更是高效能!

  2018年起,福州在全国率先推动鲍鱼、大黄鱼等海水养殖业从内湾向深远海、机械化、智能化转变。“振鲍1号”“振渔1号”“乾动”1号……“1号”纷纷在福州下水,在全省海域推广,在全国形成示范。

  在马尾造船,我们看到另一种质优——绿色化。

  “与传统燃料油汽车船相比,‘闽江口’轮可节省能耗约20%,减少碳排放27%、氮氧化物排放30%、硫化物排放99%……”营销人员翁建平对这组数据深感自豪,以往返一次欧洲为例,全程使用LNG燃料,每航次可减少2100多吨二氧化碳排放。

  这是马尾造船首制的全球最大“绿色汽车船”——“闽江口”轮。它是一艘7500车位双燃料汽车滚装船,今年7月交付,当月就装载着近5000辆国产品牌汽车首航阿联酋,展现中国“新新”向荣的积极姿态。

  作为中国最早建立的造船企业,马尾造船在“旧”产业中寻找新方向,用有力的案例宣告: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是谁的专属,因地制宜照样能“领异标新二月花”!

  新质生产力,不仅是技术层面的革新,更是思维方式、生产方式的创新。在福建吉特瑞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我们还看到一种探索——高端化。

  2023年9月,全球首个用废弃牡蛎壳研发的骨填充材料进入市场后便成为爆款,每克卖到2000多元。从无人问津的海洋垃圾到高大上的生物医药产业,这样的变化背后是18年的长跑。

  新质生产力需要原创性、颠覆性技术催生,必须加强基础研究和前沿研究。漫长的18年,吉特瑞董事长张其清带领团队一头扎进牡蛎壳变废为宝的研究,突破原创性理论,攻克转化控制工艺,实现核心技术自主研发……

  “没有夕阳产业,只有夕阳技术。”蓝色“聚宝盆”中还有许多生动的例证:鲍鱼内脏提取鲍鱼肽,鱼骨等边角料摇身变成硫酸软骨素……

  一个个不同案例发出相同的声音:传统产业不等同于落后产业,完全可以通过智能化、绿色化、高端化,转型升级为新质生产力。

  是缺口,也是风口

  今年10月,全球最大的26兆瓦级海上风力发电机组在福建三峡海上风电国际产业园下线。三峡集团福建分公司所属产业园公司相关负责人激动地按下快门。

  在产业园里,另一张照片让人驻足,那是2016年拍的。当时三峡集团第一次来到江阴港考察,画面上只有一片荒芜的沙地。

  彼时,欧洲是世界海上风电行业的领跑者。三峡选择这条赛道高调出征,既在填补缺口,也站上了风口。

  两张照片,8年追赶。其间,产业园不断刷新全球海上风电装备制造纪录,“福州造”推动“中国造”走向世界领先。

  新质生产力的“新”,关键之一是通过科技创新开辟新赛道。传统的生产力,靠的是土地等生产要素的叠加,而新质生产力把技术的重要性提升到了全新的高度。

  海上风电,这就是高科技!30年前,“海上福州”建设的提出,已为海洋工程装备发展埋下种子。这是一场面向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的比拼,福州凭借得天独厚的海上风能优势,吸引了三峡集团、金风科技等许多龙头企业落地,开启向海要绿电的探索。

  在兴化湾,三峡集团投资建起全球首个国际化大功率样机试验风场,吸引国内外8家知名风机厂商同台竞技。

  有了舞台,研发人员大胆尝试,从螺丝母到结构件,从轴承到电控系统,一步步拥有了风机自主研发技术。

  再推动产业链加速形成。2年时间,产业园形成完整的具有领先水平和全球竞争力的风电产业链和供应链。

  还要超越!至今,产业园陆续下线超长叶片、东方电气26兆瓦海上风电机组等,推动中国海上风电装备制造实现跨越式发展。

  迎风而立,我们骄傲地说:不出福州,就能造出一架完整的海上风电机。

  出海寻宝的路,不会只有一条。

  去年3月,兴化湾迎来了一艘特别的“船”——全球首套与可再生能源相结合的漂浮式海上制氢平台“东福一号”,一场向海洋要绿氢的挑战由此展开。

  理论支撑有了,院士团队、高校的智力支持也在线,但它还是有些“水土不服”。

  制氢,需从海上风机上取电,让缆线漂浮海面上是最优解。然而当研究员郭传銮刚把缆线绑在浮板上,一个浪拍来,差点连人带线掉进海里。

  当地的海员和渔民赶来了。“把电缆绑在浮子上”“绑扎改用海绳,轻便又牢固”……在你一言我一语中,难题迎刃而解。

  创新可能会遭遇瓶颈期,而突破瓶颈并没有想象中那么简单!依靠单兵突进难以实现,亟须不同创新主体共同发力。在福州,土生土长的渔民、海员亦是不可或缺的力量!

  像这样联合创新的故事,贯穿于“东福一号”设计、研制、海上中试全过程。最终,“东福一号”创下真实海洋环境下无淡化直接电解制氢新纪录。

  新的不仅仅是技术,更是产业形态。

  海水制氢技术正逐渐打通氢能产业链。目前,福州氢能领域企业已基本覆盖产业链上中下游——在制氢端,“东福一号”不断产业化规模化;在储运端,福大紫金团队的高效低温低压合成氨技术成功推广;在加氢端和燃料电池端,雪人股份和福大紫金都有相关业务……

  竞逐氢能赛道,福州不仅走通了,更走到了世界前沿。

  “加快建设全国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做大做强海洋经济!”30年后的今天,习近平总书记再次为福州定下了新目标,这既是肯定、激励,更是鞭策。

  如何做到“率先”,怎样实现“示范”?在这次寻“新”中,我们看到了福州培育海洋新质生产力的底气和优势,一场行在当下、制胜未来的新征程已经开启!

  (记者 谢星星 蒋雅琛 蓝瑜萍 林榕昇)


  • 使用帮助网站声明联系我们网站地图 | 网站纠错
  • Copyright 2019 中共福州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All Rights Reserved 
  • 主办:中共福州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fzsdfz@126.com
  •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20005811号)
    政务服务热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