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收花篮”舞蹈。闽侯县文化馆供图
肩挑花担,随着欢快的节奏纵队起舞;款款而行,让花担在肩上跳跃,奏出勤劳与坚韧的旋律……近日,闽侯县文化馆文艺志愿服务队的舞者们用灵动的“挑花担”舞姿和生动的情节表演,演绎丰收的盛景,展现农民丰收的喜悦和优秀农耕文化。
挑花担
闽侯县文化馆馆长林琳告诉记者,这段舞蹈名叫“丰收花篮”,创作渊源可以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福州地区的民俗表演“白菜担”(又叫“挑花担”)。
“挑花担”由当地老百姓自创自演,取材自农民挑着白菜前往福州市区赶集的生活场景,充满着浓浓的人情味和乡土气息。当时,“挑花担”的队员们肩挑装着果蔬的花担,运用拐、晃、扭等简单的舞步进行队形的变换,并在庆贺盛大节日时进行演出。后来,“挑花担”代表闽侯县参加“福州市百花文艺调演”,从民俗踩街表演变成真正的舞台表演。
“我们那个时候有幸被选中去福州表演,大家就跟编舞老师商量,如何找到一种既有闽侯特色,又与整个闽侯县关系紧密的代表性农作物,穿插在舞蹈里一起展现。”“挑花担”老队员之一的郭东英回忆,福橘在福州的种植历史有上千年,那时从闽侯县白沙镇到福州市区的闽江两岸都种满了福橘。当时恰逢深秋初冬时节,闽江两岸的树上缀满了橙红的福橘,仿佛一个个喜庆的红灯笼,十分赏心悦目,于是大家都不约而同地想到以福橘作为主打放进担里,并将参加调演的舞蹈取名为“闽江两岸橘子红”。
后来,随着“挑花担”队伍的不断壮大,担里的东西也由福橘变成了更轻便且寓意美好的五颜六色花束。同时,花担的外形跟着升级,箩筐上增加了彩带、彩球等吉祥寓意的元素。
丰收花篮
近年来,乡村文化振兴激活了“挑花担”的新时代魅力。为了在继承传统表现形式的基础上进行再创作,从而更贴合当下闽侯乡村发展成果,林琳与郭东英等主创队员沟通,对舞蹈道具元素进行改造,并将花篮内装饰性花束调整为具有更多美好寓意的蔬果等农产品。
如今,当年的“挑花担”老队员渐渐老去,来自农民、老师、工人等各行各业的闽侯本地舞蹈爱好者则加入进来成为新队员。此次“丰收花篮”是在原来“挑花担”基础上进一步精细化编排,用民间舞的形式演绎出丰收特点,表演过程中必须打开四肢,配合音乐做出具有美感的舞蹈动作。队员们不仅要走“圆场步”,还要跳“小颤步”“秧歌步”“进退步”“上山步”等舞步,步伐多变,舞队甚至还要不时地穿插变换着各种队形,如“双龙吐水”“辫子花”“左右互换位”“前退后进”“曲线前进”等,边表演、边唱歌、边进行,从而突出表现农民挑着担庆丰收的热闹场景和喜悦心情。
据了解,“丰收花篮”作为地方特色民俗表演,目前活跃于闽侯县域内大大小小的民俗特色活动中,还代表闽侯参加了福州市海峡两岸民俗文化节等。林琳表示,她们将边演边改、边演边磨,同时深入挖掘闽侯特色民俗文化,并结合新时代特点进行再创作,使其更“接地气”、更具文化魅力。
(记者 陈木易 通讯员 潘慧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