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8日至19日,第九次国家级新区工作经验交流会暨新区工作推动会在福州新区举行。国家发改委区域司与19个国家级新区主要负责人齐聚一堂,共商发展合作大计,共绘新区治理蓝图。
新区,“新”字当头。何以为“新”?如何常“新”?19个国家级新区,各有答案。回望9年来的发展之路,福州新区以“一座城的诚意”和“面朝大海的壮志”回应新区之问。
绿笔绘新城
莺飞草长两湿地,三山环抱一面海。福州新区,既有水的蓝,也有山的绿。
但多年前,这里“风大乱石沙满地”,“水咸、土瘦”是老一辈人居住于此的回忆。海岸侵蚀加剧、海洋灾害频发、基础设施薄弱、人口离迁……福州新区的生态修复迫在眉睫。
2017年,福州新区开启了一项持续性的沿海造林工作。23公里沿海防护林带、80万株木麻黄、12万株阔叶乔木在建设者的手下从无到有,为新区筑起一道防风固沙的绿色防线。成效立竿见影:数据显示,防护林后侧的平均风力由原先的每秒4.30米降低到每秒2.93米。
如今在夏季,绿色长廊环抱海湾,往往能看到这么一幕:水清滩净、飞鸟蹁跹,碧空耸立的海螺塔下音乐飞扬,游人如织。2021年,生态环境部首次开展美丽海湾优秀案例征集活动,福州新区滨海新城岸段被选为8个案例之一。
筑牢防风线后,城中造绿也提上议程。“福州新区编制《福州滨海新城森林城市总体建设规划》,并纳入城市规划体系中,为森林城市建设提供规划指引。”福州新区自然资源与规划局局长高岭介绍。
依托显山露水的自然空间格局,福州新区构筑山、水、林、田、湖、海生命共同体,形成“一核两带,多廊多园”的建设格局。“我们完成800多亩的‘湖海田’系统生态修复,塑造沿河绿带约53公顷,并依托丰富的山地森林与优美湿地景观,规划建设生态康养、森林体验、科普教育等主题森林公园。”高岭说。
碧水悠悠的东湖之畔,湿地公园依湖而建;闽江河口湿地,芦苇飘摇风光旖旎……绿笔绘就,新区焕新颜。
数智聚新城
新区之“新”,重在产业。2023年,福州新区经济总量达3127亿元,以占福州6.6%的土地,实现24%的地区生产总值,这是如何做到的?以“智”促产,构建数字驱动的“产业新区”是这片投资热土交出的答卷。
“福州新区坐拥全国最大的锦纶民用丝、经编花边面料、化纤混纺纱等生产基地,纺织企业如何从传统生产模式中‘破茧而出’是一个难题。”恒申集团董事长陈建龙对于“一根丝”的认识,是从父亲手工搓麻绳开始。
后来,从一台“咯吱”作响的老机器起家,陈建龙创办了针织厂,再逐步买来二手国产机器。直到2003年办厂生产锦纶丝,才买了德国产的第一台新机器。“每一次生意快做不下去了,也就到了‘一根丝’生产力要迭代的时候,必须要不停创新。”陈建龙坦言。
记者走进位于福州新区的恒申创新发展中心,厂区内早已不见生产线上工人汗流浃背的身影,只见机械手无声抓取丝饼,传送带和运输车无缝衔接,工业相机精准识别,自动套袋扫码入库……
“工业4.0时代,工厂已不再是劳动密集型,通过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自动化技术等,实现生产的智能化、高效化、绿色化。”陈建龙说。
不满足现状,恒申从“一根丝”到“一滴油”再到“一块布”,从纺织业跨入了新材料赛道。陈建龙介绍,2013年,企业自主生产己内酰胺。己内酰胺是一种重要的有机化工原料,广泛应用于纺丝、工业塑料、薄膜等领域。如今,企业年产能达170万吨,约占全球产能的25%,占比居全球第一,已步入从“按吨卖”到“按克卖”的发展快车道。
硬实力来源于“先进技术、国产替代、数智工厂”,这早已经成为福州新区企业的共识。福州恒美光电材料有限公司凭此创造了两个“世界之最”——其一,产出的偏光片达到目前全球最大宽幅2610毫米;其二,是全球单体工厂规模最大的超宽幅偏光片生产企业,满产年产能可达9000万平方米。
福州恒美光电材料有限公司制造中心总监李曜任介绍,为了生产出更大宽幅的偏光片,他们通过自主研发的关键设备和技术,实现了部分设备的国产替代,并且建立了更高标准的人工智能大数据运算数字化管理平台,让机器、零件、工序、产品由云端统一管理,如此一来,单位投资比常规工厂下降了40%,而产品良率可提高至99%以上。
以“新”促兴,以“质”取胜。福州新区以光电显示、大数据为主导的新型产业快速集聚,形成移动、健康医疗、云计算等五大数据中心,推动认定高新技术企业706家、省级“小巨人”企业162家。
江海阔新城
东进南下、沿江向海,福州的优势在于江海,出路在于江海,希望在于江海,发展也在于江海。
作为福州“沿江向海”的前沿阵地,福州新区位于东南两港之畔和山海之间,5分钟上高速、10分钟达铁路、15分钟到机场、20分钟至港口,建设互联互通、面向国际的门户枢纽拥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
以福州元洪投资区和印尼民丹工业园等园区为载体的中印尼“两国双园”正是福州新区不断扩大对外开放的生动缩影。“在中国印尼‘两国双园’背景下,许多中国水产企业扬帆出海,到印尼建设养殖基地,全球配置资源。”元洪功能区管委会招商工作处处长余林林说,“两国双园”探索建立产业互联、设施互通、政策互惠的“双园”结对合作新机制,如今100多种产品远销全球60多个国家和地区。
截至目前,中印尼“两国双园”已策划生成经贸合作项目69个,总投资900多亿元。在中印尼“两国双园”建设如火如荼的同时,宏东远洋渔业和养殖加工基地、佳和印尼水电站、吉尔吉斯斯坦财富钢铁厂等多个“一带一路”重点合作项目纷纷在海外落地生根。
空港、海港、公路港、铁路港,福州新区“海丝”互联互通的重要枢纽不断拓宽。今年4月23日,装载着115吨冷冻烤鳗的中欧班列从福州港江阴港站缓缓驶出前往莫斯科,这是中欧班列(福州)首次出口烤鳗,也标志着该班列冷链运输走向常态化。
中欧班列、中老班列、中亚班列接连开通,目前,福州港江阴港区已开通内外贸航线60多条,入选“丝路海运”的航线数达13条,并借助海丝航线对接省内中欧班列及多式联运体系,逐步形成内陆省区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主要运输通道。
与此同时,在新区海岸,福州长乐国际机场二期扩建工程正加速推进,建成后将实现“双航站楼、双跑道”模式运行,年旅客吞吐量保障能力达3600万人次;福州港松下港区牛头湾作业区规划建设14个泊位,全部建成后总吞吐量可达1亿吨,是全省单体最大散货吞吐量、粮食进出码头;中国联通福州区域性国际通信业务出入口局全新升级,深化闽港合作,助力福建企业走向亚太地区……国际陆海贸易新通道图景日渐清晰。(记者 周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