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华侨华人在台江”栏目系福州市侨联与福州日报社合作,已刊登《侯德榜:科学救国的杰出化学家》《爱国侨领杨鸿斌:桑梓情怀赤子心》《青年会:一代侨领黄乃裳与南台的不解之缘》《见证爱国赤子心:永德会馆与李俊承》等四篇,今推出本文,以飨读者。
“登南城翘望,有台临江”。台江自古水系发达、商贸繁荣,各类商号会馆云集。其中,在上下杭历史文化街区中平路牛弓街2号,有一座两进三层的中西建筑院落,大片洁白高大的外墙,简洁大方,气质独特,与商号会馆风格迥异,这就是旧时福州首屈一指的民办大报“星闽日报社”旧址。她静静矗立,仿佛在无声诉说着她的创办者——极具传奇色彩的闽籍华侨代表人物胡文虎与南台的不解情缘,吸引着人们探寻她深厚的历史故事。
设立福州永安堂结缘台江
胡文虎祖籍福建永定县金丰里中川乡,出生于缅甸仰光,10岁时被父亲胡子钦送回老家中川乡,入私塾学习,深受中国传统文化和伦理道德的熏陶。14岁时胡文虎返回仰光,在父亲创立的永安堂药行帮工,学习药业知识,研读医学书籍。
胡文虎26岁时,父亲病故,他与胞弟胡文豹承继父业,创制出虎标万金油、八卦丹、头痛粉、清快水“四大良药”,被誉为“万金油大王”。他将原本的“永安堂”改称为“虎标永安堂”,总行也由仰光迁往新加坡。1933年,胡文虎从新加坡回到国内考察市场。他发现,福州人口稠密,夏季天气炎热,疫病流行,永安堂的招牌药品——虎标万金油适合在当地推广。胡文虎遂决定在福州创设永安堂分行,自此,与省城福州的商业中心台江结下深厚的情缘。
1934年,永安堂福州分行在台江上下杭中平路口开业,一度成为双杭最有代表性的地标之一。
是时,福州市面上已有类似的药品出售,永安堂秉持“薄利普售,方便疾病”的宗旨,并结合本地风俗,聘请在当地小有名气的雇工湾九,在上下杭一带穿梭推销虎标药品。湾九身后时常跟着一大帮孩子协同吆喝,成为台江一道独特的风景线,迅速打开了产品销路。因功效卓著,虎标药品迅速在福州业界树立起良好口碑,成为时人眼中家庭必备的良药。
改进医疗设施支持教育事业
在兴办实业的同时,胡文虎慷慨捐资,对台江的商贸、医疗、教育事业支持良多。他得悉福建省政府计划筹建省立医院的计划后,主动提出捐资以供建造医院之用。返回南洋后,他先行汇款8万元给福建省政府,因1933年11月福建事变骤起,医院筹备事宜被迫中断。1935年,福建省立医院筹备处成立,重新筹划建造医院,并勘定台江吉祥山为院址。胡文虎再度出资20万元用于补助医院的建设事业。
经过近两年的建设,1937年5月1日,省立医院开始收治门诊病人,9月1日起收治住院病人。鉴于胡文虎为省立医院的建成劳心费力,耗资颇巨,福建省政府特别核准在医院大门前摆放胡文虎铜像,以彰善举。
民国时期中国基础教育薄弱,胡文虎游历欧美时,为欧美义务教育体制所触动,深感教育是民族振兴的根本。1935年,他主动与南京国民政府教育部联系,提出捐赠350万元,于10年内在全国建设1000所小学。他将捐款存于上海、香港、昆明等地的银行,其中拟向福建捐款数十万元,创建100所小学。
台江苍霞洲民众得知胡文虎有捐资兴学的意愿,请求其捐建一所小学,解决儿童的就学难题。1937年,胡文虎在苍霞洲蓝蔚石原复兴小学的原址上,建造一座两层木结构教学楼,命名为“文虎小学”(今台江第一中心小学),并把校门外河沟填平,拓宽道路,方便学生与家长通行。地方人士为感谢胡文虎的善举,倡议将蓝蔚石改名为“文虎路”。此外,他还在台江地区捐助福建学院附中(今福州第二中学)、私立福商小学(今福州第四中学)等学校,大力支持台江的教育事业。
全面抗战爆发后,部分已经建成的校舍遭到日军轰炸,文虎小学管理委员会雇工加以修缮,竭尽所能保障适龄儿童学业免受时局影响。为维持学校的正常运转,胡文虎补贴学校经费,出资添置学生校服、学校设备和课桌椅,并改善学校附近的交通状况。时人口口相传“胡文虎在双杭脚毛掉几担”,大力称颂其对台江公益事业的支持。
创办《星闽日报》启民智开新风
抗日战争取得胜利后,福建百废待兴。此时胡文虎在东南亚、香港和美洲等地独资创办“星系”报刊,规模颇巨,海内外读者众多,在侨胞和国人间享有一定号召力和影响力。
1947年,胡文虎决定在福州创办星闽日报社。“星系”报业由永安堂的利润支持运营,也由永安堂的经营管理系统人员监管运营,《星闽日报》亦不例外,从虎标永安堂福州分行调拨办报经费,由永安堂的经理胡梦洲兼任报社社长。
胡梦洲使用永安堂的款项,买下台江中平路牛弓街的楼房作为《星闽日报》社址。胡文虎办报经验丰富,在筹建《星闽日报》时,从泰国聘来年轻有为的胡超良担任经理,招聘一批思想进步的人士担任编采人员。《星闽日报》人才济济,拥有200名员工,设经理、编辑、电讯和工务四大部门,并设置推销办事处。
《星闽日报》开办后,借助星系报纸构建的国内外记者网络,打破“中央社”一家垄断的新闻困境,开辟多渠道消息来源,敢于如实报道社会新闻,揭露当局恶行,对当时的学生反饥饿、反内战的示威游行予以客观报道,并定期发布欧美各国通讯社传达的国际消息,内容丰富翔实,能较为全面地反映社情,为民众提供了解内外时局的重要窗口。在刊发新闻以外,考虑到读者的喜好与需求,该报还于每周三、周日出版《星期画报》两期,配发新闻图片,并开辟专栏,时人争相购阅。因此,报纸日发行量迅速上升,由最初的一两千份增加至一万多份,发行量和读者数量跃居福建省民办报纸之首,屡次突破省内报纸的销量纪录。
鉴于《星闽日报》人气高涨,经理胡超良为提高印刷效率与质量,从国外购买先进的印刷机和排版设备,配置远远领先于福建各报社。由于《星闽日报》的部分文章涵括不利于国民政府的内容,报道关于战局、政局的消息时,往往同时刊登中央社的电稿,也附带外电,让读者自行判断,并及时更新关于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消息,触动国民政府敏感的神经。胡梦洲积极联络各方,极力削弱出版、发行的阻碍,令该报得以按时刊卖。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星闽日报》改名《新闽日报》,继续出版。1950年,胡氏家族产业渐衰,难以维持该报运营,社长、编辑易人。10月,《新闽日报》停刊,编辑部的人员转至《福建日报》等单位工作。
胡文虎的热心善举,福泽八闽,传为佳话。他在台江出资修缮医院、中小学,为近代台江的建设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开一时之风气,且带动海外侨胞捐资,在海内外引起良好反响。其乐善好施的精神与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成为闽省光辉侨史及台江地方历史文化的珍贵记忆。
(谢皆刚 汪斯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