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研究 > 理论文选
彰显福建气派 打响“闽派”品牌——第九届福建艺术节专业舞台艺术展演述评
2024-12-1809:42:33来源:福建日报

剧目题材

文化自信的深度诠释与多元呈现

文化自信与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并提为“四个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本届艺术节的舞台上围绕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作的众多剧目,坚持现代戏、新编历史剧、传统戏改编的“三并举”方针,涵盖了乡村振兴题材、传奇故事题材、海峡题材、海丝题材、侯官题材及福建历史名人题材等多种类型的作品。这种多元化的创作格局充分展示了福建戏剧的丰富性与多样性,是对文化自信的深度诠释与多元呈现。

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题材方面,历史剧通过生动的舞台展示,重现了历史长河中的人物形象与传奇经历,将历史故事与文化内涵巧妙融合,让观众深切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与独特魅力。闽剧《画网巾先生》讲述了清兵入闽,泰宁儒生“癫生”被捕,拒不投诚,在狱中自画网巾以明志的故事,以厚重悲歌的形式,描写了下层士人的文化坚守、信仰坚守。芗剧《一代相国蔡新》通过“议罪银”事件,讲述了一则古代的反腐倡廉故事,成功塑造了一个知错能改,对自己、社会、历史敢于担当的相国形象。闽剧《侯官女人》则是以林则徐夫人郑淑卿为主角,演绎林则徐这位历史人物的家国大义;又以郑淑卿为代表,带出侯官女人的群体,以新颖独特的视角带来不一样的历史感。话剧《严复》以严复为视角,展现其在那个激荡变化的时代,作为参与者、践行者、思想先行者所经历的晚清至民国的重大历史事件,以精准的历史节点把握,展现了一段波澜壮阔的近代史。京剧《江海风流》讲述以两位民族英雄张煌言、郑成功为代表的南明鲁王政权、唐王隆武政权,合作北伐却功败垂成的故事,有英雄的壮烈,有文化的自省,有历史的反思。高甲戏《冯谖与孟尝君》取材于历史上著名的食客冯谖投身于孟尝君门下的故事,以新视角改变传统故事中冯谖单纯食客的形象,赋予人物新的历史意义。莆仙戏《陈文龙》讲述了南宋末年陈文龙与其叔陈瓒带领兴化城军民抗元的悲壮故事,从莆仙戏传统的武打片段中汲取其表演方式,“武戏文做”、刚柔并济地拓展了莆仙戏的舞台场面。闽西汉剧《魏侃夫》以生动的人物塑造、引人入胜的剧情演绎,为观众呈现了元末明初武平县真实历史人物魏侃夫的感人故事。闽西汉剧《王景弘》以戏剧化的形式,展现了王景弘的航海才能和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深远影响。高甲戏《怒海孤忠》则讲述了晚清忠臣陈化成的悲壮忠勇。越剧《柳如是》并未因袭已有的历史故事结论,而是塑造了一个更具现实意义、人格独立的女性形象。这些历史剧的创作凝聚了中华民族最深层次的精神追求,彰显着中华民族鲜明的精神标识。

现实题材作品聚焦新时代的伟大实践和人民群众的火热生活,紧扣时代脉搏,展现当代社会的发展变迁与人民的奋斗历程,彰显了新时代的精神风貌与价值追求。歌仔戏《燕归巢》、高甲戏《阿旺的幸福生活》、京剧《连家灯火》三部戏曲现代戏和赣剧《古道情》、芗剧《家风》、山歌戏《山茶飘香》三部现代小戏以及话剧《共饮一江水》《树魂》,尤为引人注目。乡村振兴题材《燕归巢》讲述了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引领下,怀揣建设新农村、打造新业态梦想的新时代青年用青春和激情谱写乡村创业的新华章。《共饮一江水》聚焦海峡题材,以独特的视角展现了海峡两岸的深厚情谊与文化渊源。高甲戏《阿旺的幸福生活》生动描绘了乡村在新时代背景下的发展变革与人民生活的美好愿景。小戏《家风》以谷文昌的事迹为蓝本,讲述谷文昌的家庭故事与品德风范;另外两部小戏也紧密围绕乡村振兴主题,从不同侧面展现了乡村建设中的人文风貌与奋斗精神。福州曲艺《大榕树》、音乐剧《三坊七巷》等,贴近人民生活,充满烟火气、人情味和时代气息,通过艺术化的加工与呈现,展现了党员干部“马上就办、真抓实干”的优良作风和普通百姓在追求幸福生活过程中的坚韧不拔、开拓进取精神。舞剧《花儿与海》通过细腻的肢体语言和生动的舞台呈现,展现了闽宁合作中的感人故事和人物情感,将现代舞与民族舞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舞蹈风格。红色题材歌剧《红杜鹃》生动展现革命斗争岁月中亲情与信仰的生死相搏,成为弘扬革命文化、传承红色基因的有力载体。这些剧目在内容和表现形式上注重创新,传统戏曲凸显剧种特色,其他门类注重艺术本体,不仅满足了观众多样化的审美需求,也为福建戏剧的传承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闽派戏剧

时代精神的生动映照与艺术彰显

本届艺术节涌现出了一批兼具思想性与艺术性,且富有“闽派”特色的精品力作。这些作品犹如一面镜子,生动映照出时代的精神风貌,涵盖了多个重要的创作维度。

历史剧无疑是戏剧会演最为耀眼的亮点之一,不仅数量较多,而且品质上乘。这些历史剧在人物刻画上细腻入微,通过对历史人物性格、情感、心理的深入挖掘,塑造出了一个个鲜活生动的人物形象。一些优秀剧目深入挖掘福建本土历史文化资源,在情节设计方面,巧妙地将福建的地方特色与中华民族的文化记忆相结合,既展现了福建地区独特的历史文化背景,又融入中华民族共有的历史文化元素,使观众在欣赏福建地方历史故事的同时,感受到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宏大与深邃。这种创作方式不仅延续了福建戏剧历史剧创作的深厚积淀与艺术追求,也为历史剧的创新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如闽剧《画网巾先生》、芗剧《一代相国蔡新》、话剧《严复》、闽剧《侯官女人》、京剧《江海风流》、莆仙戏《陈文龙》、闽西汉剧《魏侃夫》《王景弘》等。这些作品不仅让观众了解了福建历史名人的卓越风采,更通过对历史的回顾与反思,传承和弘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使历史名人的精神在当代社会得以延续和弘扬。

还有一些作品融入大量福建地域文化元素,成为福建文化底蕴的传承载体,如杂技剧《坊·巷》,将杂技技巧与剧情相结合,通过惊险刺激的杂技表演和设计巧妙的剧情,为观众带来了一场视觉盛宴,也使福建地域文化在杂技艺术中得到了创新性的传承与发展。更有一些作品聚焦两岸关系,以“海峡题材”为特色,体现了两岸一家亲的深厚情感与闽台融合发展的时代主题,如话剧《共饮一江水》、杂技剧《等雨来》、情景组歌《开台王颜思齐》、高甲戏《开台新曲》、芗剧《月里寻夫》等。它们通过讲述两岸同胞在文化交流、互促共进等方面的故事,展现了海峡两岸同根同源、血浓于水的紧密联系。本次展演台湾艺术家参赛,两岸艺术家携手共创共演、共赴艺术盛会成为又一大亮点。情景组歌《开台王颜思齐》中,台湾文化和艺术界联合会理事主席陆炳文担任文史顾问,接任理事主席的台北艺术大学戏剧研究所朱明月参演,并获表演一等奖;此外,话剧《严复》台湾多媒体影像设计王奕盛获舞美一等奖;担任芗剧《一代相国蔡新》乐队月琴主奏的台湾戏曲学院教授、首任台湾戏曲音乐学会会长柯铭锋被授予“荣誉奖”,福建艺术节为促进闽台文化交流与融合搭建了艺术的“鹊桥”。

传统艺术形式

守正创新的探索实践与使命担当

坚持守正创新,是要以守正创新的正气和锐气,赓续历史文脉、谱写当代华章。第九届福建艺术节在推动福建舞台艺术尤其是戏曲艺术的守正创新、促进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方面,肩负着重要的使命,也进行了积极有效的探索实践。

众多剧团和艺术家在坚守戏曲传统艺术精髓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创新之路。泉州梨园戏《缇萦》特邀国内一线主创团队加盟,在恪守千年南戏古剧艺术传统精髓的基础上,注入了新生代的担当,探索并激发梨园戏历久弥新的舞台时代风貌。新编古装闽剧《幻戏图》从导演手法到表演、音乐、灯光、舞美都做了大胆的创新尝试,达到唯美的舞台效果,引发了高度关注,连续多日登上抖音、微博等同城热榜。越剧《烟波迷月》以极具张力的人物个性和人物关系,构建一个古典悲剧的故事,舞台和表演也试图以创新的手法,更深层地拓展人性的哲理性主题。高甲戏《驯悍记》改编自莎士比亚经典喜剧,以中国传统文化的视角与高甲戏特有的表演方式,使得整部戏喜剧感满满,也为高甲戏(柯派丑行)的传承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莆仙戏《别妻图》也是一次关于传承与创新的实践,用原汁原味的莆仙戏传统科介,精湛地演绎了一个曲折动人的情感故事,既有古典韵致,又有现代意象。南音《礼乐千秋》在保留南音传统韵味的基础上,进行了大胆的创新和尝试,将现代审美理念融入其中,使作品更加符合当代观众的审美需求。

本届会演中,木偶戏在舞美、灯光、音乐及叙事方式上的突破显著,不仅保留了传统木偶戏的表演精髓,还为传统木偶艺术注入了现代活力。晋江的掌中木偶戏《一鹤“飞”》唱腔突破了传统曲牌的程式化,更准确地把握了戏剧性音乐的表达,为木偶戏带来全新的听觉感受。其舞台外框被设计成多宝阁的形状,在空间呈现上,使用了许多夸张、写意的手法,深化了戏剧的内涵。泉州的提线木偶剧《霍去病》创新性地采用了“天桥高台”多空间的舞台表演形式,这种设计突破了传统提线木偶戏的单一舞台空间限制,为传统木偶戏注入了现代感,提供了更为丰富的视觉体验。

总结

“艺术的盛会、人民的节日。”第九届福建艺术节紧紧围绕新中国成立75周年、习近平总书记文艺工作座谈会重要讲话发表10周年、习近平总书记来闽考察主题主线,以艺术讴歌新时代、添彩新生活、促进新融合、搭建新桥梁。两大舞台艺术展演,全省文艺工作者在新时代的文艺舞台上接受检阅,创新推出了一批“闽派”文艺精品,取得丰硕成果的同时,也进一步擦亮了福建艺术节这一文化品牌,交出了赓续八闽文脉、展现福建新形象的精彩答卷。

面向未来,我们一定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坚持以创作为核心任务,以精品为立身之本,坚持“剧本创作优先,突出剧种特色,重视二度创作,提升表演艺术”的福建戏曲创作指导思想,通过持续创新,深化艺术改革,优化资源配置,继续发挥剧本优势和不同剧种的特色优势,重视戏曲创作的综合性、整体性,运用戏曲综合手段提升艺术表现力,做时代风貌、时代风气的生动记录者。继续发扬“剧本创作优先”的传统,重视剧本创作、修改与打磨,要下力气鼓励和资助剧目的精细打磨与修改提升;强化戏曲的表演本体,强调剧种性,注重以表演为中心的舞台呈现;大力培养本土主创力量,尤其是加速本省紧缺主创人才的培养;要为县级剧团提供更多资源支持,以精品创作凝聚一个团、激活一个团,为更多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提供丰富内容,打牢“底座”“基石”。

在当下文化语境,舞台艺术创作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并存。我们要牢记使命、守正创新、保持定力、坚守阵地、坚持特色、主动作为,深化与拓展传统优势,回到本体又释放活力,在提升文化影响力、展示福建新形象上久久为功。福建舞台艺术一定会推出更多代表时代、国家、民族文艺成就的“高峰”之作,在全国舞台上呈现更加卓越的风采,为加快建设更高水平的文化强省贡献文艺“闽军”力量。


  • 使用帮助网站声明联系我们网站地图 | 网站纠错
  • Copyright 2019 中共福州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All Rights Reserved 
  • 主办:中共福州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fzsdfz@126.com
  •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20005811号)
    政务服务热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