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站最后一块顶板开始浇筑。(项目部供图)
昨日上午,随着一声令下,福州长乐机场综合交通枢纽配套工程F2/F3国铁车站最后一块顶板开始浇筑,标志着该车站主体结构顺利封顶,提前完成“冲刺120天、决胜项目收官战”行动目标和年度生产任务目标。
长乐机场综合交通枢纽是省内首个集航空、高铁、地铁、高速和公交于一体的无缝换乘综合枢纽,由福州左海控股集团所属市交建集团负责建设。该车站自进场施工至封顶历时811天,各参建单位先后攻克了场地狭小、交叉施工及工序多、地下水位高、泥砂岩石地层深基坑开挖、现浇高大侧墙施工、大体积混凝土裂缝控制、集群塔吊起重吊装等技术和管理难题。车站的顺利封顶,为福州乃至东南沿海地下市政配套工程项目建设积累了宝贵经验。攻坚811天,建设者们经历了什么,又是如何一一攻坚克难?记者进行了一番了解。
难点:
场地狭小、施工交叉面多
亮点:
狭缝中开辟6块施工场地
F2/F3国铁车站位于地下,处在长乐机场空间上的中心,周边有T1航站楼、T2航站楼、F1地铁车站、南北垂滑道、环机场高架桥以及诸多机场二期扩建工程。车站上下又分别有待建的酒店、地面交通中心及停车楼、机场二期扩建桩基等,各种工程犬牙交错,施工交界面及交叉作业为整个长乐机场二期扩建范围内之最。
F2/F3国铁车站为地下二层、双岛四线车站,车站总长874米、总宽49.8米,基坑深20.2米,站台长450米、宽15米,建筑面积75442平方米。
车站围护结构采用地连墙、钻孔桩、岩石锚杆等多种支护形式,主体结构采用型钢混凝土结构与钢筋混凝土结构相结合,繁多的工序、复杂的结构,加之交通导改、场地移交、交叉施工等诸多不利因素,严重制约总体施工组织安排。为提高长乐机场设计总控管理能力,在机场二期扩建范围内,航空城管委会探索性引入“总设计师”制度,通过搭建专家组团队,建立会商机制,助力设计总控及各相关单位的协调和项目管理服务工作。在总设计师团队协助下,项目组织多个攻坚小组,同时与多家相关单位持续对接、沟通、协商,提出多项方案协调施工场地、争取作业时间。
“项目刚进场时,只有很小的2块施工场地,通过不懈努力,我们在各单位施工场地之间开辟出6块施工场地,并将其发挥到极致,在有限的空间和时间内完成了2座车站的主体结构。”项目相关负责人说。
难点:
深基坑含水量高、坍塌风险大
亮点:
打356口降水井抽排地下水
据介绍,车站基坑开挖范围内地质条件复杂,地层起伏较大,厚度分布不均,基坑开挖深度超过20米,距离海边不足900米,地下水极其丰富。
“形象地说,基坑就像一块吸饱水的‘大海绵’,降水面积达4.5万平方米,而土石方开挖量达90万立方米,一旦未做好止水和基坑支护,就可能面临坍塌等施工风险。”项目相关负责人介绍。
该负责人说,为确保基坑安全,施工人员在基坑开挖范围内打下356口降水井,日夜不停抽排,以降低水位。在开挖过程中,项目管理人员全程盯控,确保降水措施和基坑支护到位。
同时,项目采用深基坑施工监测技术,对基坑岩土性状、支护结构变位和周围环境条件的变化,进行实时观测和分析,并将监测结果及时反馈,预测进一步施工后可能带来的变化,判定施工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实现信息化施工,确保基坑开挖及结构施工过程中基坑安全。
难点:
主体结构质量要求高
亮点:
应用多项新型施工技术
为满足工程质量和防水要求,围绕基坑施工风险、进度、工效等核心管控要素,结合车站主体结构表面平整光洁、接缝严密、强度高等要求,项目技术团队多次组织专题会议,邀请专家论证。
据不完全统计,在基坑施工中,先后应用了混凝土裂缝控制技术、高强钢筋应用技术、大直径钢筋直螺纹连接技术、组拼式大模板技术、钢与混凝土组合结构应用技术、地下工程预铺反粘防水技术等多项新型施工技术。
“车站侧墙最高达14米、长35米,为了避免模板挠曲变形、混凝土面错台不平整、漏浆、混凝土色差等质量缺陷,经过论证采用单侧组合式大模板,并发明了用于基坑侧墙施工的移动模板台车,大幅度降低人工消耗,提高施工机械化程度,使车站主体结构侧墙混凝土质量外观显著提高。”项目技术负责人说。
针对侧墙竖向构件洒水养护问题,采用自动喷淋养护及覆盖保湿膜养护技术,在保证混凝土质量要求基础上,可减少人工养护频次,甚至代替人工养护,大大提高养护质量。
截至目前,项目在施工过程中先后提交发明专利2项、实用新型专利2项,发表论文3篇,提交施工工艺工法2项。
难点:
近百台设备如何互不干扰
亮点:
用智慧平台构建预警系统
长乐机场综合交通枢纽配套工程构建了智慧数字中心,通过实时人脸识别系统、高清智能化视频监控系统、慧眼AI监测系统、违章行为监测预警系统,综合运用物联网、移动技术和智能传感设备等信息化技术手段,建立信息智能采集、管理高效协同、数据科学分析、过程智慧预测的施工现场立体信息网络,实现降本增效提质的同时,有效保障工程质量和施工安全。
依托BIM+智慧工地的数字化管理系统,将现场施工过程实际进展进行数字化模拟,直观显示工程进度。同时,不断优化施工组织、合理调配资源,保障关键工序、关键环节、关键节点施工进度不断加速推进。
在项目施工最高峰,16台塔吊与履带吊、吊车等近百台大型设备组成的“机械军团”同时作业,安全风险大大提高。项目依托智慧化平台构建了塔式起重机安全监控预警模块,做到防患于未然,实现了实时连续的信息化管理,有效保障了施工过程安全平稳有序。
(记者 朱榕 宋亦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