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名汉新、号愈心,福建侯官(今福州)人。清光绪十四年(1888年)生于福州城内北后街一个望门之家,父亲是秀才,母萨氏是贤慧的家庭妇女,单生与燊。燊幼年时就失去母亲,由其父抚养长大,并随父读书史。他秉性聪明,读书过目不忘,作文下笔如飞;善口才,有大志,对人讲义气,深受族人及邻里喜爱。
1901年,13岁的陈与燊进入侯官高等学堂,和其堂叔陈可钧、陈更新同窗共砚,往来甚密。后3人又先后东渡日本留学,被人号称侯官三杰。
陈与燊就读侯官高等小学堂时,正值清朝光绪末叶。慈禧太后把持朝政,政治腐败,官吏横征暴敛,弄得民不聊生,内忧外患与日俱增,民族危机日益加剧。凡有识之士,无不主张革命,建立共和政体来挽救中华。当时,该学堂的校长黄展云,教员郑权、方声涛、陈与年等在校中不断向学生灌输反清思想,鼓吹革命,建立共和政体。陈与燊受进步老师的影响,立下了参加革命的决心。时逢校中成立反清的秘密革命团体“励志社”,他与陈更新、严明鉴、陈可钧等都毅然参加了这个秘密组织。他们常聚在一起谈论国家大事,抨击时弊。他常对人说:“现在国势阽危如此,推翻专制王朝,振兴中华,正是我们的责任”。有一天,黄展云率学生赴永泰方广岩游览,对学生讲述历史上民族英雄的故事,学生听后深受感动。励志社成员以民族英雄为榜样誓死推翻满清统治,恢复汉人政权。众人商议:“以“汉”字为每人别名的第一字,“汉”字以下各取“顿、新……等10字为别名的第二字,用来鞭策自己。与燊时围坐在第六位,故定名汉新,时称“十汉团”。1903年,与燊加入共和山堂。1904年又参加了文明社。他在革命团体内外广泛进行革命宣传,并联络全党,扩大反清队伍。当时福州革命秘密团体也相继成立,但多集中在南台、仓山一带,而城内尚少。陈与燊就和林觉民、周筠等人创设“爱国社”于锦巷七星君庙。参加该社者有刘通、陈更新、冯超骧等20 余人。当时,清廷有“割闽换辽”之意,引起闽人极大不满。福州各界代表集中在仓角头观我小学开大会,抗议清廷的这一卖国阴谋。陈与燊登台慷慨陈词,声泪俱下,全场听众无不动情。陈与燊之名遂大噪。
不久,藤山文明社被清政府解散。共和山堂中的中坚分子意识到只有走武装起义的道路,才有出路。他们于1905年春秘密组织了汉族独立会,陈与燊成为该会的骨干人物。就在这一年,他在侯官高等小学堂毕业,学校曾保送他入全闽高等学堂,因陈与燊的试卷中含有革命的内容,而未被录取。后来他步入报界,撰文立说,宣扬革命思想,吸引了不少读者。不久报馆被查封,陈与燊由林觉民介绍参加“闽南救火会”。这个救火会实际上是当时革命党人临时住所。他在这里主编了《调查录》,继续宣传革命道理。1906年,汉族独立会改为同盟会,陈与燊加入了同盟会。同盟会福建支会成立后,加强了对革命工作的统一领导,并在桥北组织商团公会,培养革命武装力量,发动各界青年进行军事训练,陈与燊在其中担任教员。
1908年,陈与燊年21岁,东渡日本早稻田习法律。时其父已病故,经济困难,由其舅父萨镇冰每月给其资助不足之数。他则以译书补贴,生活十分俭朴,绝不入娱乐场所。陈与燊在东京加入了当地的同盟会,继续参加革命活动。时福州人陈不浮学成归国,因痛国事日非,至播摩滩投水自杀。革命党人在东京开追悼会,参加者达数千人。陈与燊在会上演讲,会场气氛十分激昂。1910年的一天,中国留学生在神田锦町的锦辉馆开会。梁启超在台上高谈阔论,贩卖君主立宪保皇谬论。台下的革命党人起来批驳。梁启超词穷由台后逃走。陈与燊、林觉民等相继上台驳斥其谬论,说明中国非革命不可的道理。同年,清政府派盛宣怀与四国银行团签订币制实业供款合同,以商办的川汉、粤汉铁路作抵押。陈与燊对此极为痛恨,准备北上伺机刺杀盛宣怀。他写信给同盟会暗杀部员方君瑛说:“有机可乘即见示。”后因无适当机会,暗杀计划未能实现。1910年夏,他曾在东京创办宣传革命道理的《天声》月刊杂志,但后来因故而中止。
1911 年春,孙中山决定在广州起义,陈与燊毅然束装就道。他抛售杂物充当旅费。临行时林文派他带王孝忠往台湾林熊祥处募捐3000 银元以充军饷。后由东京抵香港。闽籍同盟会诸友见陈与燊体弱,劝其留港不必往广州,而他坚持要去,说:“事若不成,诸君死、我何忍独生?”遂于农历三月廿九日早偕黄兴、林文及闽籍同志入广州。是日下午五时半,随黄兴等人攻督署,拟生擒两广总督张鸣岐。未果,复杀出,遇李准水师援兵至。陈与燊与革命党人一起协力奋战,终因寡不敌众,左目中弹,身上也受伤,血流如注。他忍痛作战,最后力尽而被捕,于农历四月初三与陈更新一起就义于广州大码头。他宁死不屈,在刑场挺立不跪,神色自若。时年仅 23岁。
(张泉根据《陈与燊传》整理)
(来源:《福州革命烈士传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