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研究 > 地情研究
冶山春秋园石马槽寻踪
2024-12-2316:44:56来源:福州晚报

  作者:陈元春 陈庆平 文/图

1734943605222412.png

嵩口民俗博物馆后院石马槽。

1734943642818483.png

冶山春秋园北门西侧石马槽。

  冶山春秋园北门西侧有一个大石臼,是由一块巨大的花岗岩雕凿而成的石马槽,长516厘米,宽105厘米,高100厘米,石槽内径宽80厘米,高70厘米,石壁厚13厘米,内槽底中部有一个排水孔。石马槽外前壁中部,纵刻两行楷书“宋绍兴丙子造”。这个石马槽造于南宋绍兴二十六年(1156)。2018年,福州冶山春秋园建设时,为丰富园区的文物展示,增加历史文化内涵,从永泰县嵩口镇龙湘乡半山村运抵至冶山春秋园,置放在冶山春秋园北门,与一百多吨的巨型“冶山春秋园”石刻相呼应。

  据考,永泰县嵩口镇龙湖村有个半蓝寺,共有6个石槽,其中石马槽3个,一个移至冶山春秋园北门西侧,一个移至嵩口民俗博物馆后院,另外一个移至嵩口古街供销新社门前右侧,嵩口两个石马槽与冶山石马槽大小相当。3个石马槽分别选取当地整石花岗岩雕凿而成,重约八吨。笔者考察福州市区内的开元寺、象峰崇福寺、新店北部升山寺以及乌山石塔寺前的圆形莲花石槽等,皆比半蓝寺留存的3个石马槽小。据《永泰县志》记载,嵩口半蓝寺留存的3个石马槽,是永泰县目前发现最大的石马槽,在国内也是罕见的大型石马槽,经过第三次文物普查,石马槽已被列入《中国文物地图集》。石马槽最有名者,相传为关羽赤兔马的专用马槽,现收藏于湖北荆州博物馆西院,长约5米,宽约1米。与永泰嵩口出现的这几个石马槽大小相当。

  古代民间流传的俗语“响石进了门,穷走福气存”。在古人的智慧中,响石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古代使用响石的智慧,并发现马槽是用来喂养牲畜的好容器,制作马槽,优选声音会清脆的石头,是希望能够在牲畜进食的时候听到响亮的声音,其中隐藏着福气。这种响声不仅能够让人感到欣慰,也被认为是农事顺利和家庭兴旺的象征。

  石马槽除了作为马儿喂养的良器,同时也是很好的蓄水池,所蓄积的水不仅可以在防火上发挥作用,同时还有聚财的寓意,因为在古人眼里,水能给人们带来财富。

  嵩口古镇位于福州的最西端,四周被山脉环绕,地理位置独特。它东临福州闽清,北接三明尤溪,西边与泉州德化相连,东边则靠近莆田仙游。这种四面环山的地理位置使其成为一个水陆交通要道。人流和物流都通过水路在这里集散,这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古镇的繁荣,嵩口镇自古就是闽中重要商埠,为建立宏大的半蓝寺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优势。

  半蓝寺,位于永泰县嵩口镇龙湘村半山自然村,旧时寺庙僧众有好几百名,规模比较大。2024年10月23日,笔者从福州驱车前往,下嵩口高速后,陆续请教了溪湖村两位村民,到半山村,遇到了村里吕姓长者,她说:“经老一辈人相传,原来寺庙规模宏大,院子有九落。我家后山基本都是寺庙的地盘,寺庙被毁后,陆续有吕氏、林氏相继在寺院遗址建厝置业,嵩口林氏从此处发源。”随着岁月流逝,古厝也都消声匿迹,当地村民有的移居山下,有的迁居镇上。现在寺院遗迹被种上李树和山茶树,只剩下几处石板条砌的地基,有的周身杂草丛生,亦无看到其他石槽踪迹。比较醒目的是两座相隔1公里多的小土房,一座已经只剩错落不一的四堵夯土墙,另一座单间单层的硬山顶土房,被一位当地农民作为果园的储物间,保存比较完整。

  根据资料记载,嵩口古镇张忠梅《古镇景观话传奇》章节描述,石马槽的背后流传着精彩的故事:传说南宋末年,宋端宗赵昰由文天祥部将林显、林应等将士保护,退守福建。元兵大举入闽,由于元兵势大,林显等人护送赵昰退入闽中,绕过故乡汤埕,退至古镇嵩阳的半山院里禅寺。该寺方丈释珈瑜,率全寺百余增众迎接安顿。元兵追至古嵩阳,方丈释珈瑜让林显将军护送幼主先行退守水口溪头,上德化保存实力。自己亲率全寺僧众,在龙湘的半山与元兵对峙,血染樟溪畔,百余僧众全部捐躯。元兵死伤过半,元兵首领大怒,把禅寺付之一炬。

  此外,还有其他传说,需要进一步探究。如今,禅寺已成灰烬,三个马槽历经千年风雨,置身到嵩口古镇古街、冶山春秋园,默默诉说曾经的辉煌,并续写着新的篇章。

  《福州晚报》(2024年12月23日 A07版 闽海神州)


  • 使用帮助网站声明联系我们网站地图 | 网站纠错
  • Copyright 2019 中共福州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All Rights Reserved 
  • 主办:中共福州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fzsdfz@126.com
  •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20005811号)
    政务服务热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