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官城隍庙内景。
侯官城隍庙外景。
巨石上刻“城隍庙”三字,系陈立夫先生所题。
从陈立夫先生的手迹,到精美的建筑风貌,再到频繁的两岸城隍文化交流活动,闽侯侯官城隍庙这座有着千年历史的古迹,不仅是侯官村的文化瑰宝,更是两岸文化交流的重要纽带。今年11月,它成功入选福州第二批台胞寻根示范点。
本报《台胞寻根工程》专栏第15期为你讲述侯官城隍庙见证两岸文化交流的故事。
陈立夫为它题名
侯官城隍庙坐落于华棣山之南,是古侯官县治时期遗留下来的名胜古迹。
庙前不远处,一块巨石上刻有“城隍庙”字样,落款“百岁立夫”。这是陈立夫先生在百岁之时,在台湾亲笔书写赠予侯官城隍庙的。
陈立夫先生早年得志,中年流寓海外,到69岁时方才回到台湾定居,于2001年以101岁高龄逝世。他一生经历可谓传奇,晚年矢志于祖国统一,竭力推动海峡两岸的交流,并提出了“中国文化统一论”,在两岸都得到积极回应。他也因此当选过“海峡两岸和平统一促进会”名誉会长。
站在巨石旁,游客们瞻仰陈立夫先生的手迹,细细品味,感受他作为中国人对国家那份殷切而炙热的情感。
拾级而上,便来到城隍庙前。庙宇始建于唐武德六年,坐北朝南,占地约1300平方米。正面为红砖牌楼式门墙,上方有直、横两块青石鎏金匾额。直匾上书“城隍庙”,由著名闽籍学者王世襄先生题写;横匾右读欧体楷书“唐城隍庙古迹”,为唐天复年间重修庙宇时所刻。
庙门右侧,矗立着道光二十一年重修城隍庙碑,这是闽地研究城隍文化的重要文物。碑文写道:“吾乡之祀城隍也,自唐武德中置县而始,阙后县有治。贞元初,邑改,庙仅存焉。”短短几段话,告知后人:侯官祭祀城隍的风俗始于县治迁移;侯官村自唐武德年间到贞元年间一直是侯官县的治所;侯官县治迁到福州城内后,城隍庙依旧保存在村内。
从大门进入城隍庙,依次可见戏台、厢房、拜庭、大殿、后殿。大殿是最重要的建筑,面阔三间,抬梁穿斗式木结构架,基本保持明清时期风貌。大殿两侧的花岗石圆石柱,从唐代遗留下来,历经千年沧桑,十分珍贵。这里是研究城隍信仰与侯官旧城古县今村历史变迁的重要文物遗迹。
两岸交流城隍文化
在历代政府修缮和村民保护下,侯官城隍庙历经千年依旧屹立。1999年,侯官村委会牵头成立修复理事会,对其进行整体修缮。同年10月,侯官城隍庙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2010年,侯官村再次筹资对城隍庙进行大修,采用木雕、灰塑等传统工艺,对大门、戏台、大殿等主体建筑实施整体修缮,并完成连接村内公路的花岗岩石阶和庙正面景观工程。
在推动两岸城隍文化交流方面,侯官村于2019年11月举办福建省第八届城隍庙联谊会暨首届侯官城隍文化旅游节,于2023年11月举办上街侯官城隍庙建庙1400周年暨第二届侯官城隍文化旅游节。
在2023年11月的活动中,举行了城隍祭祀大典、文艺踩街、美食节、艺术小街等丰富的文旅活动。作为活动的重头戏,文艺踩街由文艺演出方阵、巡游队伍等在上街境内巡游,现场万人空巷,好不热闹,让市民和游客在参与节日活动的同时,有得看、有得玩,更加深入地参与到这场文化盛宴中来。未来,闽侯县将继续扩大侯官古村的知名度,打造侯官城隍文化的知名品牌,持续推动两岸的文化交流。
(记者 陈木易 通讯员 林若野 陈堡 记者 林双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