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赖文婷 林翠霞
张伯行,字孝先,号恕斋,又号敬庵,河南仪封人,生于清顺治八年(1651年),25岁入邑庠,补博士弟子员,清康熙二十年(1681年)举于乡,二十四年(1685年)成进士。历官内阁中书、中书舍人、山东济宁道、江苏按察使、福建巡抚、江苏巡抚、南书房行走、户部右侍郎,清雍正元年(1723年)迁礼部尚书,三年(1725年)病逝,享年75岁。
张伯行“尊信程朱,独得其正”。纵观其仕宦经历,政绩最著者当数巡抚福建及江苏之时。张伯行于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六月抵任福建,四十八年(1709年)十二月调任江苏巡抚,抚闽近三年。其间,其治民思想主张得到了较全面施展,后来调任江苏,许多政策制度均被沿用。
张伯行生于二程故里,父祖三代皆为名诸生。7岁入小学,已恂恂有儒者气;及长,“毅然有志于学道”,有希圣希贤之志。守父丧时,三年啜粥寢苫,不入内室;乡人有借贷未偿还者,称父遗命烧毁券契。赴任山东济宁道时,值当地饥荒,“不及申请,出家财赈救,众赖以济”。“历官数十载,常俸外未尝受一钱,所用粟米丝布皆自取给于家”,“不以妻子自随”。
张伯行因清介自守,不结交附和同僚、不贿赂讨好上官,敢于为民请命,故不为上官所喜,得不到保举推任,却受到了君主的青睐。康熙南巡时,一到江南便知其为清官,谓众官:“然则汝等何以不保举之?今朕自保举之。将来居官好,天下以朕为明君;若贪赃坏法,天下笑朕不识人。”遂擢为福建巡抚。
张伯行初至闽地,“见署中帷幕皆锦绣、器皿悉金银”,令府吏尽数撤还。依惯例,闽巡抚有空粮名额五十名以给养家丁,张伯行不愿冒领国饷,将名额悉数用于招募兵丁。其《禁止馈送檄》谓:“一铢一黍,尽民脂膏。宽一分,民受一分之赐;受一文,身受一文之污。”故清白之名满天下,“天下言廉吏者,虽隶卒贩负,皆知称公”。他任江苏巡抚时,违逆总督噶礼被参,康熙即下谕旨:“张伯行居官清正,天下妇孺无不尽知,允称廉吏。”又谓:“朕以张伯行为天下清官第一,断不可参。”雍正知其逝世后,谓其“效力年久,持躬孤介,简任秩宗,恪勤供职”,加太子太保,赐谥清恪。
自身操行亮节的张伯行对吏治十分重视,抚闽之初即下《咨访利弊檄》,令官吏汇报所属之地何利当兴、何弊当除,“务须切中机宜,据实畅言”。其后,采取了一系列整顿吏治、革除积弊的措施:针对地方官政务拖沓的陋习,出《饬案件例限定期檄》,制定风、火、雷三号催牌以监督之。如钦部件及报参疏防等案件,原限定四个月者,两月后发风字号催牌,限十日详报;期至未报,发火字号催牌,再限十日;又复不到,发雷字号催牌,亦限十日。逾期未办或搪塞了事,则追究官吏之责。其他案件亦参照此法。此举不仅提升了地方的办案效率,也给上级府衙留出了查核覆勘的时间。
针对地方官滥用刑罚、牵连无辜的弊病,先后下《饬禁命盗波累檄》《严饬慎狱檄》,要求地方谨慎办案,细心推究,不得草草结案;同时,严禁随意牵连、滥用私刑,令地方官府拿获案犯后,“即遵例解交印官审理,不得违例私行勒扳,仍验明有无私拷伤痕,取供详报”。所出《福建观风告示》,要求地方官长澄清吏治、举荐贤良,操练兵马、安定地方,查核钱粮、务清弊累,慎行刑狱、明察速结,恪尽职守、稽查逃犯。通过种种措施,张伯行抚闽三年,纲纪大张,褒廉纠墨,绝去贪黩,“举劾悉当,吏肃民安”。
衣食丰足、治安稳定,乃民生之首务。张伯行抚闽期间,采取了如下办法解决粮食、治安之问题——
一、赈灾蠲租,救舒民困。张伯行始到福建,便遇到旱灾。他一面提请支用库帑买米赈济,一面上疏请求蠲免灾地租赋,众多灾民得以存活。闽地常有水旱台风等自然灾害,张伯行曾多次上疏,请求减免租赋或分年征收。
二、买米平籴、设置社仓。福建地少人多,即便丰年,土地产量也不够一年之用,需要向外地购买。许多商人借机哄抬米价,商利农病。针对这一情况,张伯行一方面上疏从府库借出银五万两,派遣官吏前往湖广、江西、广东等地买米平籴,禁止奸徒将本省之米运输出海。另一方面,令各地在市镇、乡村各置社仓一所,地方官在收获季节买米存储,也鼓励缙绅士民捐输谷米。通过平籴和社仓的设立,福建米价“直减三之二”。他还下《通饬垦荒檄》,劝勉百姓开垦荒地。通过这些嘉惠农商的做法,张伯行做到了“终闽任,民无阻饥之患”。
三、平定盗贼、推行保甲。闽地多深山,常有盗贼窜匿其中,劫掠百姓。张伯行以计诱捕永安、漳平山贼首领陈首魁、吴海,以及逃窜的盗贼朱章等,并解散余党,闽地盗薮为之一清。又推行保甲法,立乡约,杜绝闲散人口为非作歹,闽地奸宄屏息。针对兵士要挟官长哗变等事,张伯行令镇守先以其他罪行除去为首之人,遂瓦解了变乱。
张伯行主张“为政莫急于贤才,致治必先乎教化”,故“历官所至,尤以广教育、移风俗为亟”。抚闽期间,其宣化主要表现在建书院教士子、移风气化民俗两方面。
张伯行以闽地为理学名邦,“渊源上接洙泗”,可振兴绝学,遂捐俸建鳌峰书院,“为明体达用之学”;又设共学书院,侧重“课文”,方便有意科举的士子。张伯行在公务之余,每月三四次至书院中为学子讲学讨论。又出家中藏书千卷,并广为搜集前贤遗书、先儒文集,命书院学士校定刊布为《正谊堂全书》。康熙帝曾令张伯行进呈所刻之书,并御赐“三山养秀”匾额及御纂书籍。清初丛书尚处于起始阶段,大多为零星汇辑,《正谊堂全书》共六十余种,篇幅巨大,推动了丛书编纂的一大变化。张伯行也重视科举,上疏请求增加乡试名额,永为定律。经过他的倡导,闽地士子皆鼓舞振兴,“闽人之出鳌峰砥行立名者甚众”,讲明理学、刊布先儒遗书之流风,数百十年后始稍歇。
张伯行治民以养民为先,以教化为本,对于闽地的陋俗弊习,则严令禁止。如闽人好淫祀,福州百姓奉祀瘟神五帝,张伯行悉毁其祠,改为义塾,祀朱子;闽地还有婚丧嫁娶崇尚奢华、贫家卖女为尼等陋习,张伯行皆明令禁止,官方为出资赎回。通过种种措施,在一黜一兴之间,引导百姓向德慕义,移风化俗。
张伯行治闽三年,福建士民畏之如严师,爱之如父母,在鳌峰书院之旁为建生祠。他的学识、操行、政绩得到了君民的一致认可,被誉为“是真以天地民物为己任者”。清光绪初从祀文庙,成为清代从祀孔庙的三位名臣之一。
(作者单位: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
《福建日报》(2025年1月21日 第12版:理论周刊·文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