庐隐祖居。记者石美祥摄
庐隐。资料图
在风云变幻的近现代中国文坛,有一位才情出众却又命运坎坷的女作家,她名叫庐隐(1898年5月4日—1934年5月13日)。
尽管只有短短36年的人生,庐隐却享有很高的评价,她与林徽因、冰心并称“福州三才女”。1934年,茅盾在《论庐隐》一文中写道:“‘五四’时期的女作家,能够注目在革命性的社会题材的,不能不推庐隐是第一人。”
旗山脚下 祖居犹存
庐隐,原名黄淑仪,故乡位于旗山脚下,现为福州高新区南屿镇新联村岭东自然村。这个村落距市中心约20公里。
近日,记者探访了岭东自然村庐隐祖居。这座老宅不大,隐隐透出旧时官家的气派。对于庐隐的出生地,一说为诞生于祖居,一说为出生于三坊七巷。
庐隐祖居建于清初,毗邻明代尚书黄镐故居,建筑面积约500平方米。这处建筑坐东朝西,依次建有门楼、前回廊、天井、左右回廊、主座等,颇有官家气派。门楼单檐歇山顶,前回廊设有插屏门,左右回廊辟建二开间厢房。主座面阔四扇三间,进深五楹,穿斗式木构架,双坡顶,周围砖土封火墙,大门呈八字墙样式。
庐隐的父亲黄宝瑛,光绪年间举人,曾任湖南省长沙知县,对庐隐的早期成长影响深远。
“十几年前,庐隐的女儿曾带着母亲的塑像回到这里……”日前,庐隐的侄子黄先生(70岁)向记者讲述道。如今,经政府部门修复保护,庐隐祖居保存状况良好。
觉醒女性 高产作家
黄淑仪命运多舛,据传她出生时恰逢外祖母去世,母亲因此认为她生来不祥,将她交由奶妈抚养。后又因母亲厌恶,她没能入学,直至拜姨母为师,才得以启蒙。13岁时,她考入女子师范学校预科。中学毕业后,她执教于北京、安徽、河南等地。
1919年11月16日,日本侵略者在福州枪杀爱国学生,引起公愤。旅京闽籍学生组织“福建学生联合会”发起声援,黄淑仪被选为学联副主席兼《闽潮》编辑。
在郑振铎和茅盾的支持下,1920年,黄淑仪以“庐隐”(寓意“隐去庐山真面目”)为笔名,在《小说月刊》上发表了第一篇短篇小说《一个著作家》。从此,她以觉醒女性的身份登上“五四”文坛,以白话文撰写短篇小说、散文、论文和戏剧等作品,内容反封建,思想追求进步。
庐隐写作勤奋,虽生命短暂,执笔岁月有限,却留下了众多著作,包括《海滨故人》《曼丽》《象牙戒指》《云鸥情书集》《灵海潮汐》《东京小品》等,堪称五四时期最为高产的女作家之一。
2003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出版《女作家在现代中国》,将庐隐、萧红、苏雪林等18人并列为重要的现代中国女作家。
文学作品代代相传
庐隐与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李大钊关系密切。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庐隐结束执教生涯,考入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在校期间,她接受新思想洗礼,结识恩师李大钊。两人不仅是师生,更是革命良友。一次,与程俊英聊起庐隐,李大钊感叹说:“她那顽强的反抗精神,是可贵的,如果用于革命,该多好啊!”
1922年庐隐大学毕业后,仍与李大钊保持密切联系。1927年,李大钊英勇就义。庐隐冒着生命危险,与李大钊的夫人赵纫兰一同收殓李大钊的遗体。之后,她发表了《壮志长埋》《吊英雄》等文章纪念李大钊。
因这段革命历史,福州高新区重视挖掘庐隐的“五四”革命精神,政府部门和民间团体不定期举办庐隐作品品读活动,让庐隐的革命精神和文学作品代代相传。
(记者 徐文宇 通讯员 谢晖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