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当前位置:首页 > 党史纵横 > 史海钩沉
史林折枝|品悟元宵节里的革命文化 元宵节,革命先辈这样度过
2025-02-1209:09:48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光新伟

  元宵节是中国重要的传统节日。革命岁月,元宵节往往伴随着战火硝烟和艰难困苦,但节日里的热烈氛围、浓浓情谊和积极导向,让广大军民倍感温暖、精神振奋。我们党抓住元宵节契机,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群众工作,巩固发展了党群、军民关系,增强了干部群众的革命斗志和信心。

  1943年初,在生产热情高涨的氛围中,延安人民迎来了春节。农历正月十四,毛泽东在枣园散步时,遇到了村里的几位老人,在拉家常中,得知两位老人的生日恰好是正月十五。说者无意,听者有心。元宵节这天,毛泽东邀请了枣园村24位年过60岁的老人来做客,为他们集体祝寿。

  毛泽东亲自给他们敬酒,祝贺各位老人延年益寿、老当益壮!希望他们发挥种庄稼的丰富经验,教育和带领年轻后生,大大地发展生产,过上更好的日子。老人们感动地说:好不过,好不过(意为担待不起)。毛泽东说:好得过嘛。咱军民是一家人。饭后,毛泽东还请他们观看电影《列宁在十月》,并送给每人一条毛巾和一块肥皂作为贺寿礼物。老人们心里热乎乎的,这次元宵祝寿给广大群众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1946年2月16日,延安军民迎来了抗战胜利后的第一个元宵节。延安到处锣鼓喧天,人声鼎沸,军民一起闹元宵。

  这天中午,毛泽东吃完午饭,正准备休息。忽然,从延河岸边传来了阵阵锣鼓声,由远而近,奔着王家坪毛泽东的住处而来。毛泽东身边的警卫员想着毛主席上午已连续接见了几个秧歌队,昨晚又整整工作了一个通宵,需要休息,便往院外跑去,试图劝说秧歌队回去。听见欢闹的锣鼓声,毛主席不顾疲劳,转过身子,大步向门外走去,叫住了正跑着的警卫员,愉快地说:“秧歌队来了,咱们迎接去!”

  这次来王家坪闹元宵的是当时延安县川口区六乡的秧歌队。只见踩高跷、舞龙灯、划旱船的队伍,蜿蜒而来。乡亲们扭着秧歌,将镌着“人民救星”的大红金字匾献给了毛主席。

  毛泽东迈步向前,和秧歌队亲热地握手致谢,说道:“延安县川口区六乡人民经常和中央机关来来往往,像亲戚一样,今天又送来金字匾,对中央这样关切,谢谢六乡的全体人民,祝贺六乡人民今年夺取更大丰收……”听完致谢,秧歌队立刻沸腾起来,锣鼓敲得更响了,唢呐吹得更有劲了,秧歌扭得更欢了。乡亲们从心底感谢毛主席,感谢共产党,用朴素、欢快的秧歌舞传达他们的心声。毛泽东把几位农民拉到身边,边看秧歌队演出,边拉家常。从民间习俗到农业生产、农民生活状况,无话不谈。演出结束后,毛泽东主动和秧歌队合影留念,并挽留他们在中央军委礼堂吃饭。吃完饭,天色已晚,毛泽东与秧歌队员握手道别,又安排车辆送他们。秧歌队员以响亮的锣鼓唢呐声告别。

  重温革命岁月的元宵佳节,中国共产党人与人民群众同甘苦共患难,经过28年浴血奋斗,换来了新中国万家灯火的幸福团圆。

  (作者为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第二研究部毛泽东思想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史研究一处副研究员)

  《人民日报》(2025年02月12日 第 08 版)


  • 使用帮助网站声明联系我们网站地图 | 网站纠错
  • Copyright 2019 中共福州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All Rights Reserved 
  • 主办:中共福州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fzsdfz@126.com
  •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20005811号)
    政务服务热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