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人纱,万人布”曾是传统纺织产业的真实写照。如今,依托数字化、智能化,纺织产业加速向技术密集型蝶变,纺出向新向绿的新画卷。
走进福建长源纺织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长源纺织”)智能化示范车间,上万平方米的厂房干净清洁,上百台纺织机器整齐排列,生产线上仅有十几名工人在巡检。
只见,“粗细联”上的粗纱排队“搭乘”空中自动化轨道,精准定点送往对应的细纱机。随着细纱机锭子高速运转,粗纱被牵伸成细如蚕丝般洁白的纱线。络筒机械手将两端线头握在“掌中”轻轻一捻,眨眼间就完成了从管纱到优质筒子纱产品的卷绕接头工作。整个生产流程的数据信息都在主控室屏幕上滚动,实现质量实时监控。
近年来,长源纺织以“5G+工业互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赋能生产全链条,实现提档升级、节能降耗。
除了应用新技术改造生产环节,长源纺织还持续推进科技创新步伐,致力于功能性纺织品用纱的研发与创新。
长源纺织总经理助理王兆生介绍,公司正在加快推进阻燃莱赛尔纤维纺纱关键技术攻关。“阻燃莱赛尔纤维是一种高新技术纺织新材料,不仅具备柔软、透气、吸湿、亲肤等优良特性,还具有持久的消防阻燃、热防护性能和全生命周期绿色环保以及低碳排放等工艺技术创新性,在阻燃纤维产品中独树一帜,产品在消防安全、医疗保健、抗灾救灾领域应用前景广阔。”王兆生说,企业技术中心研发的抑菌防臭纱线、聚乳酸纱线、石墨烯系列纱线等混纺类创新产品,都备受市场好评。刚开年,第一批印有“长源”“皓光”品牌的产品就已经运往海外市场。
扎实的研发源自不懈的投入。为了充分发挥企业技术中心的创新驱动作用,长源纺织计划每年把不低于主营业务收入3%的资金,作为创新研发专项资金,持续投入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的开发。以企业技术中心为主体,联合中国纺织科学研究院、东华大学、西安工程大学等高校和科研院所,长源纺织还开展了多个科技项目“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截至去年底,共获得国家授权专利176项,主持或参与制定国家标准5项、行业标准9项。
如今,以智能装备和工业互联网创新应用为支撑,纺织产业链各环节正全面向着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方向转变。面向未来,长源纺织将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研发生产出更多更好的功能性短纤纱特色产品,满足国内外纺织品市场新需求。(记者 刘诗瑶)
《人民日报》(2025年02月17日 第 19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