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当前位置:首页 > 闽都文化 > 话说闽都
卢美松:我的时代咏叹曲
2025-02-1811:03:09来源:福州晚报

  作者:卢美松

  咏叹顾名思义指由内心感动而发出的歌咏吟诵和感慨叹息,而我要表达的则是少年时代对身历新中国进步发展的切身体会与心灵感悟,虽然初浅,却很真实,虽说幼稚,却也不乏深刻。因为以今观之,那是少年时代初学歌吟时,对新中国踏上新征程的历史记忆,也是新时代前进的标记。

  一

  1949年8月17日,福州城解放,当时只有5岁的我,当然并不知道什么是战争,什么叫解放。家在市郊农村,只听乡邻传语:“兵哥来了,赶紧进屋关门。”我们偷从木板门缝往外窥视,只见穿黄军装的士兵在廊檐下轻声叫门,可谁也不敢开门。

  不久,在我们连排房宅院的东头,布置起村办公所,我们好奇往观,只见屋内布置整洁,摆设简单。厢屋正中的板壁上贴着毛主席像,像两边贴上一副小对联:“听毛主席话;跟共产党走。”字是房东王大爷的手笔。不久又听到年轻工作队员教唱《东方红》和《解放区的天》歌曲。这是人民解放、百姓欢乐的开国时代。

  我是1952年春季上的福州市立琼水小学。学校设在高桥南面琼水河西岸的蛤埕庙里,那原先是供奉俗神五灵公的大庙,容得下教师办公及六个年级学生上课。此时广泛传唱的是《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保和平,卫祖国,就是保家乡……”意气风发,颇具神彩。还有听唱的《全世界人民团结紧》歌:“嘿啦啦啦啦,嘿啦啦啦。天空出彩霞呀,地上开红花呀。中朝人民力量大,打败了美国兵呀。全世界人民拍手笑,帝国主义害了怕呀。

  嘿啦啦啦啦嘿啦啦啦。全世界人民团结紧,把反动势力连根拔那个连根拔。”歌声充满欢乐和自豪,也对帝国主义者和反动势力表达嘲笑和鄙视。我们还听历史老师给我们讲抗美援朝的战斗时事。老师还在黑板上展示他手绘的朝鲜半岛战争态势图。他讲得绘声绘色,我们听得如痴如醉,多希望他继续宣讲,可惜仅此一次。这是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立国之战时代的歌吟。

  接着是约在1953年前后的“三反五反运动”。一天我们上学后看到惊奇的一幕:学校办公室楼上,也就是庙内大戏台上,正进行着批斗不法商人资本家的大会。有人站在台前缘由高桌搭起的小台子上,弯腰低头接受干部和职工的揭发批判。我们记不清工人们控诉、批判的话语,只是担心被批斗者站在小高台上不小心会摔下来。不久我还在一处板壁上贴的报纸中看到一幅漫画,画的是一个小朋友在荡秋千,结果秋千架柱子折断被摔了下来,原来是无良商人用朽木造的架子。还听说上海黑心资本家用烂棉花和假药充作志愿军伤病员的救护用品。这更激发了我们对奸商的愤恨。当时有歌曰:“不法商人、贪污分子,相互勾结害人民。盗窃国家财产千千万,罪过真不轻,罪过真不轻。亲爱的同志们哪,你们是国家的主人翁。快快起来,快快起来,检举不法商人,检举贪污分子,揭发罪行不留情。”这是“三反五反”肃清经济犯罪、开辟发展道路的时代新声。

  二

  1953年后,国民经济进入和平发展时期,开始了第一个五年计划建设。这时一方面宣传工业大建设的英模人物,如王崇伦、孟泰、周明山等先进工人的发明创造,一方面宣传农村互助合作运动。同时不忘宣传解放台湾,反对美帝武装日本、侵占台湾,揭露他们的战争贩子罪行。一首《我爱台湾》歌震撼人心:“我爱我的台湾呀,台湾是我的家乡。过去日子不自由,如今更苦愁。谁知狗去猪又来,台湾成苦海。兄弟们呀,姐妹们呀,不能再等待!不能再等待!”当时还有许多“我们一定要解放台湾”的宣传画,然而由于美帝横加阻扰,收台未获成功。

  所幸此时国内建设掀起高潮,迈开了工业化的豪迈步伐。有歌为证:“火车在飞奔,车轮在歌唱。装载着木材和食粮,运来了地下的矿藏。多装快跑,快跑多装,把原料运到工厂,把机器带给农庄。我们的力量移山倒海,劳动的热情无比高涨。我们要和时间赛跑,走向工业化的光明大道。我们要和时间赛跑,迎接伟大的建设高潮。”这首《要和时间跑》歌,是何等豪迈的气势,听这强劲的歌声,唱出了建设者的心声,充满火热激情,共和国快速行进、全面发展的气象展露无遗。可见伟大祖国新生后,正以不可阻挡的气势,跨越一穷二白的废墟,甩掉贫困落后的帽子,昂然前行。对此人们不能不一咏而三叹,这是高歌猛进的建设时代。

  新中国翻天覆地变化、日新月异发展的事实,完全证实了毛泽东主席的预言:我们必将“迅速地涤荡反动政府留下来的污泥浊水,治好战争的创伤,建设一个崭新的富强的名副其实的人民共和国。”但是,龟缩在台湾岛上的蒋介石反动派,并不甘心自己的失败,依然梦想着反攻大陆,经常袭扰大陆沿海地区。我曾亲见1955年春节前的“1·20”大轰炸。那天下午,美蒋飞机飞临福州市南台江地区上空,疯狂地进行猛烈轰炸,无辜居民死伤数以百计,焚烧房屋不计其数。当时福建前线尚无飞机应对。后来学校改变了上课的时间和方式:夜晚每人打着灯笼列队上学和放学,校园内挖防空壕,教室窗户玻璃贴上棉纸防震碎。学生白天分散入户组成学习小组,集中温课或做作业,如此度过数月光阴。这时我们学唱的一首歌曲是《我们一定要解放台湾》:“为领土完整,为保卫和平,北京城发出了庄严的号召。听全国人民的钢铁誓言,一定要,一定要解放台湾。我们祖国的领土谁也不能侵占,我们强大的队伍谁也不能阻挡。我们千军万马要跨过海洋,一定要把胜利的旗帜插上祖国的台湾。”铿锵的誓言,坚定的态度,表达的是始终如一的决心。初心不泯,时至今日,已离台湾回归的日期不远了。这是时代的强音,使命必达。

  共和国成立的初期,只用数年时间,雷厉风行地推动扫黑除恶,移风易俗,反特除奸,扫盲兴学,取得显著成效。这从我们学会的歌曲中明显地反映出新社会道德风尚的变化。孩子们常唱的歌曲是《劳动最光荣》:“太阳光,金亮亮,雄鸡唱三唱。花儿醒来了,鸟儿忙梳妆。小喜鹊,造新房,小蜜蜂,采蜜忙。幸福的生活从哪里来,要靠劳动来创造。”“青青的叶儿红红的花,小蝴蝶贪玩耍。不爱劳动不学习,我们大家不学它。要学喜鹊造新房,要学蜜蜂采蜜忙。劳动的快乐说不尽,劳动的创造最光荣。”这种健康快乐的曲调,明朗热烈的旋律 ,无疑深受儿童欢迎,教师还教他们编成舞蹈,更显活泼而有生气。这是时代的欢歌,歌颂劳动,赞美学习。此后老师也让我们在校门前河边用小木桶提水浇菜,还在放学路过的空地上用小锄头垦荒种菜,同学们其乐融融,干得很欢。其实此类劳动不在最终收获,而在体验过程,锻炼大家不怕苦累脏臭,不轻视农民劳动,我们是农家子弟,已是习惯成自然了。

  三

  新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顺利进行,迅速取得建设成就。这些也都反映在孩子们学唱的歌曲里,比如一首《燕子》歌:“燕子在蓝色的天空飞翔,寻找自己从前的家乡。牠朝着四处张望,为什么这里变了样?从前这里是荒凉的山岗,如今变成了高大的厂房。马达声代替了野兽的狂吼,机器的声音好像百鸟在歌唱。”歌词作者通过燕子的目光,形容当地在短时间内发生的巨大变化,热情歌颂祖国工业化建设迅速改变了农村的面貌,既生动活泼,又热情洋溢。这是时代快速发展进步的赞歌。还有就是《绿化祖国》歌曲:“祖国的大地呀要把你变得更美丽。我们要给你披上森林的绿衣裳,叫那猛烈的风沙永远吹不到你的身上。噢祖国!我们要把一切都献给您,我们美丽的祖国噢,我们亲爱的故乡。”充满爱国深情的歌曲,是鼓舞人心,振奋精神的。至今吟咏还觉亲切有味,让人追怀往日。这是赞美劳动与奉献的时代。

  最让我们感情激动而印象深刻的,还是在三四年级时学唱的《我们的田野》和《我们的生活多美满》两首歌。前者歌词曰:“我们的田野,美丽的田野。碧绿的河水,流过无边的稻田。无边的稻田,好像起伏的海面。”“平静的湖中,开满了荷花。金色的鲤鱼,长得多么肥大。湖边的芦苇中,藏着成群的野鸭。”“风吹着森林,雷一样地轰响。伐木的工人,砍倒一棵棵大树,去建造楼房,去建造矿山和工厂。”后一首歌词曰:“弯弯的流水呀,蓝蓝的天,绿油油的草地呀青青的山。美丽的花朵呀遍地开放,太阳的光辉呀照耀着咱。我们辛勤地劳动呀,创造了美丽的家园。有劳动就有幸福呀,我们的生活多美满。大家亲爱如兄弟呀,团结互助克服困难。我们爱护这美满的生活呀,绝不许有人来侵犯。”这两首歌描写的都是我身边的风光、景物,对此特别让我怀想家乡的风貌。我家就在福州东部近郊的水部柳宅村,与五一路隔河相望,村在高桥与满洲桥(象桥)之间,往东远望可见鼓山与鼓岭,近观则见荷宅与莲宅村庄,常见秧苗青青、稻浪滚滚,长池弯弯、荷叶田田;远山、近树、游鱼、池藕历历在目,是我童年的乐园。记得四年级时老师领着我们在柳宅境庙东边的大操场上教练《我们的田野》歌舞,几十年过去了,世事沧桑,那情形只能在梦境中再现,歌唱中回味。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使过往的物事成为乡愁记忆,青春幼稚时代的物事只能在咏叹中畅想与顾恋。

  再见吧,我的故乡热土;离别了,我的童年发小。让我们再唱一遍《清脆的铃声》歌,回顾小学上课时光:“清脆的铃声,召唤我们走进课堂。老师把我们,领进知识的海洋。啦——啦——啦——啦!像树苗吸收水分。啦,啦,啦,啦!像花朵迎着阳光。我们的知识,天天在增长。我们努力,学习锻炼,绝不辜负祖国的期望。”曲调中充满热切的成长渴望,体现了自豪、感激、信心与朝气,表达的是对学习的希冀。今天吟唱起来仍觉得轻松而有情。

  四

  孔子谈教化的作用,曾精辟地概括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旨哉斯言。我们不忘师尊教诲,不负祖国期望,虽已步入耄年,依然童心不泯,初志不挠。西晋大将军桓温垂暮之年,发出人生感慨:“昔年种柳,依依汉南,今看摇落,悽怆江潭。树犹如此,人何以堪?”感伤之情,溢于言表。自觉不虚此生,幸入上黉,磨砻砥砺,奉职桑梓,不负韶华,无忝厥职。

  个人切身体会到,少年时所受音乐教化入人殊深,因此很希望音乐工作者,也能像我们当年所感受的那样,创作热烈优美的歌曲,反映时代的心声,激发青少年热情激昂的上进心。

  《福州晚报》(2025年2月18日 A06版 兰花圃)


  • 使用帮助网站声明联系我们网站地图 | 网站纠错
  • Copyright 2019 中共福州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All Rights Reserved 
  • 主办:中共福州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fzsdfz@126.com
  •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20005811号)
    政务服务热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