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当前位置:首页 > 闽都文化 > 话说闽都
高新区碗窑山遗址再现宋代美学 主要烧制的黑釉盏,一度风靡东南亚、日本
2025-02-1811:12:56来源:福州晚报

1739848568726445.png

碗窑山遗址。

1739848603806306.png

碗窑山遗址出土的瓷器。

1739848616775061.png

碗窑山遗址的龙窑。

  大樟溪畔的福州高新区南屿镇窗厦村深山,有一处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碗窑山遗址,龙窑保存着大量窑炉遗迹,是目前国内已知窑底坡度最大的宋代龙窑,烧制的“幅州盏”,沿着“海丝之路”走向世界。

  现场堆积大量瓷器碎片

  碗窑山遗址位于南屿镇窗厦村南3.5公里的山坡上,于1982年发现,面积有一万余平方米,如今现场仍堆积着大量瓷器碎片。这里的瓷片以黑釉盏为主。成摞的瓷碗底部叠在一起,掩盖在泥土中,稍微用手一拨,就露了出来。“碗托”也很多,每走几步就能找到较为完整的。“碗托”是烧窑时用来垫放瓷器的,“碗托”数量之多,由此可以想象当时这个窑出产的瓷品数量很多。

  据了解,龙窑建在山坡上,在山底下的窑头点火,火向上烧,逐段烧成。烧制技巧在当时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但龙窑温度不容易掌控,导致次品率较高,因此现场遗留下很多当年的残次品。

  2010年,福建省重点建设项目福永高速公路拟穿过宋代窑址南屿碗窑山,由于碗窑山遗址完整地保存了当时的制瓷工艺,对研究制瓷业发展有重大意义,福建博物院文物考古研究所组成考古发掘队进行抢救性考古发掘,最后,福永高速公路避开了碗窑山。

  福建博物院文物考古研究所《碗窑山宋代窑址考古发掘情况报告》认为,碗窑山窑址是目前为止福州地区考古发掘面积最大的宋代窑址。据现场测量,其中一条窑底坡度达35度,是目前国内已知宋代龙窑中窑底坡度最大的。

  瓷器产品以黑釉为主

  从考古调查的标本来看,碗窑山的瓷器产品,以黑釉为主,兼烧青釉、青白釉器,数量最多的是黑釉盏,大口小足如漏斗,口径8厘米至15厘米,通高5厘米至10厘米,胎体粗厚,呈灰、灰黑诸色,釉质厚薄兼有。

  据闽侯县博物馆原馆长曾江考证,碗窑山生产年代大致为北宋晚期至南宋晚期。

  碗窑山遗址黑釉盏,釉层较厚的纯黑釉盏为多次上釉,玻璃质感强,光泽较好。器内施满釉,器外釉不及底,有流釉现象。部分器物底周有道褐色的薄釉,其上复盖厚釉。口沿则釉层极薄似露胎状。有的黑釉盏,通过窑变呈现出不同色彩,似飘逸的青丝,在日光折射下,黑釉层中能映出灿烂夺目的蓝色变幻光景。此类碗盏的黑色釉层中,往往呈现兔毛状的花纹,与名窑建窑兔毫盏相匹敌,品质达到几可乱真的地步,是宋代社会经常使用的上乘茶具。

  兔毫盏当年作为茶具使用,因便利看茶色,兔毫盏风行天下。连宋代大文豪苏轼也曾留下“忽惊午盏兔毫斑,打作春瓮鹅儿酒”的诗句,阐明兔毫盏在宋代的“明星茶具”地位。

  “幅州盏”远销海外

  据了解,碗窑山主要烧的黑釉盏,在东南亚、日本也很风靡,用它喝茶成了一种时尚,因此当时民间私窑有大量仿制品出口。这从侧面说明了宋代闽侯地区手工业经济的繁荣。碗窑山龙窑群毗邻大樟溪,烧制好的货物,直接从大樟溪沿水路运到福州港出海。

  日本应永年间(1394—1427)的《禅林小歌》中,就有从中国进口黑釉瓷器“幅州盏”的记录,“幅”与“福”同音,即为“福州盏”。宋元时期福州府治下有闽县、侯官、福清等地出产的黑釉盏,因此“幅州盏”应当包括碗窑山的产品。

  1990年发现并进行过水下考古的连江定海“白礁一号”宋代沉船,就出水了大批与碗窑山遗址相同的黑釉盏,在日本九州、冲绳以及东南亚等地也都发现这类黑釉盏。因此,碗窑山遗址的发现与发掘,是研究宋朝陶瓷业和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实物资料,对福建及东南沿海地区宋代窑业技术的发展,及以福建为起点的海上丝绸之路的研究,均具有重大意义。

  (记者 徐文宇 通讯员 谢晖玉/文 闽侯县博物馆供图)


  • 使用帮助网站声明联系我们网站地图 | 网站纠错
  • Copyright 2019 中共福州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All Rights Reserved 
  • 主办:中共福州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fzsdfz@126.com
  •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20005811号)
    政务服务热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