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 述:方海国
采 访:陈清华 严伟明 张灵
时 间:2021年8月
方海国:1983年2月出生,福建荔城人,现任福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农业处二级主任科员。脱贫攻坚时期任福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农业处副处长,负责联系福州全市农业农村工作和脱贫攻坚工作。2021年5月,获“福建省脱贫攻坚先进个人”。
立足岗位,全面参与脱贫攻坚
脱贫攻坚这项工作,我来办公厅农业处之前就接触过了。当时在闽清县政府办公室工作时,我就经常跟着分管农业农村工作的副县长走遍了全县镇、村,近距离接触了很多困难群众,对扶贫这项工作就有了初步的认识。到办公厅农业处后,我为主联系农业农村局,因此经常跟着分管副市长到全市的镇村调研农业农村工作,走村入户察看基层困难群众的生活生产情况,看到一些困难群众在党委政府的帮助下,通过自身的努力,生活得到了极大改善。通过到基层一线调研,我由衷感受到开展脱贫攻坚工作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业,也是无比神圣的事业。特别是2015年底,党中央、国务院作出了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大决策部署,这是一项伟大的壮举,也是一项非常英明、非常正确的决策。在组织力量上,更是要求五级书记抓脱贫攻坚工作,这样的组织力量是前所未有的。在福州市层面,也成立了以市委主要领导为组长、市长为第一副组长的领导小组,并由市委、市政府分管领导具体抓脱贫攻坚工作,这种组织力量在我市也是前所未有,充分体现了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各级党委、政府对脱贫攻坚工作的高度重视。这几年,福州市的脱贫攻坚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效,连续5年在省对设区市党委政府实绩考核中位列全省第一名,全市所有贫困人口全部实现脱贫,全市所有贫困村全部实现摘帽,脱贫攻坚工作取得了全面的胜利。
在福州市脱贫攻坚工作中,党员干部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这里举一个例子,是市政府办公厅挂职干部张志龙同志在市级贫困村闽清县池园镇池园村挂职任第一书记时对村里、村民的无私帮助、奉献的事例。2015年,张志龙到闽清县池园村挂职,当时池园村的村容村貌比较一般,村子绿化环境差,村财收入几乎为零,特别是出村道路还坑坑洼洼,给村民出行造成极大的不便。张志龙一到村里就向村干部了解池园村的详情,并在一周的时间里跑遍了村庄的各个角落。情况摸清了,他便开始实施池园村经济发展和村庄建设。一是从出行道路着手,先后多次到省市县有关单位争取道路改造提升立项、建设资金等,从各级各有关单位争取到了村庄出行道路建设资金5000多万元。目前,池园村的出村道路改造已基本完成,极大方便了村民的出行。二是通过争取帮扶资金,先后在池园村的村部、小学等地方建设了光伏工程,通过光伏发电每年可为村集体增加8万元的稳定收入。同时,多次邀请市、县农口的技术人员到池园村调研指导,积极为池园村的农业特色产业发展出谋划策,池园村的设施大棚蔬菜从无到有,全村已种植设施大棚蔬菜200多亩,极大地提高了农民的种植效益。3年挂职期间,通过张志龙同志的努力,池园村的村庄面貌焕然一新,村财收入稳步增加,村民生活更加和谐。
研读经典,汲取榜样力量
近段时间,我再次翻出了《摆脱贫困》一书进行研读,对习近平总书记在宁德工作期间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有了更深的体悟,更增添了对习近平总书记崇高政治品格的由衷敬佩。具体来说,有三点体会:一是跌宕的人生历程锤炼了习近平总书记的为民情怀。习近平总书记人生经历坎坷,在高干大院长大,后来又来到黄土高原当农民,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深刻体会农民的艰辛和不易,形成了深厚的平民情怀。基层困难群众是习近平总书记最关心的群体,他总是不辞辛苦,深入一线,充分与困难群众接触沟通,帮助解决问题。在《摆脱贫困》中,习近平总书记反复表达了解决群众困难的热盼,并擘画实施了一系列扶持措施。二是习近平总书记始终把充分调研作为基础性工作。在《摆脱贫困》及系列采访实录材料中我们可以了解到,习近平总书记非常注重下基层调研,上任宁德之初,没有“新官上任三把火”,而是下基层充分调研,指出“不要指望一下子抱个金娃娃”,提出了“弱鸟先飞”“滴水穿石”“久久为功”等理念。他正视宁德“老少边岛穷”的现状,带领闽东百姓摆脱贫困,提出“扶贫先扶志”“摆脱贫困意识”“挖穷根”等重要思想,这些提法贴近基层,很接地气,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和前瞻性。三是习近平总书记为我们提供了工作典范和遵循。我们欣喜地看到,习近平总书记在宁德提出的扶贫开发、抓经济工作主业、“经济大合唱”、“四下基层”,发展“大农业”“大工业”等理念,不仅在福州、福建开花结果,也与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区域协同发展、乡村振兴等治国理政思想一脉相承,展现出了很强的生命力和现实意义,为我们提供了工作典范和遵循。《摆脱贫困》于1992年出版,至今仍闪耀着智慧的光芒,对指导我们做好各项工作有着积极意义。作为市政府办公厅工作人员,我将深入发掘《摆脱贫困》蕴含的丰富内容,结合日常工作实际,积极做好服务工作,配合市领导、办公厅领导扎实推动农业农村各项工作。
调查研究,解决群众困难
2015年,党中央、国务院作出打赢脱贫攻坚决策部署以来,根据市里工作部署及市领导工作安排,我先后组织各类调研活动百余场,跟随市领导调研了闽侯、连江、闽清、罗源、永泰等5个县的大部分贫困村,接触了许多基层的困难群众,对困难群众提出的急需解决且能现场解决的问题,市领导当场指示相关单位的负责人予以解决落实。其中,印象最深刻的问题有两个。一是永泰县梧桐镇春光村部分村民就业难问题。春光村位于永泰县北部,是个典型的山区村,村民日常收入仅靠种地或种植一些经济作物,没有其他收入来源,年收入很少。当得知福建春伦茶叶集团在该村有1100多亩的茉莉花种植基地后,市领导当即要求永泰县、梧桐镇有关负责同志,尽快与春伦茶叶集团负责人沟通,在茉莉花养护及采花季节,尽量雇佣当地村民,同时要求永泰县有关单位尽可能为村民提供当地的企业招工信息,确保村民在家门口就能实现务工收入。二是闽清县池园镇池园村村民小孩上学补助问题。池园村位于闽清县西南部,属于典型的山区贫困村。当市领导深入到该村困难群众家里了解生产生活情况时,个别村民提出因家庭收入少、孩子上学费用难以承担的问题,市领导当即要求闽清县、池园镇有关负责同志,根据村民提出的实际困难,尽快与学校沟通协调,在符合条件的情况下,对该类学生能减免学费的予以减免,切实解决村民的后顾之忧。
扶贫定西,促进深化产业合作
2017年年初,根据党中央、国务院部署,福州市与定西市建立了东西部扶贫协作关系。4年来,通过两市的共同努力,扶贫协作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福州市累计对定西市投入财政帮扶资金11.23亿元,谋划实施帮扶项目667个,引进63家企业,引导企业实际投资额9.35亿元;共吸纳13468名定西贫困劳动力到福州就业,助力定西市贫困人口、贫困发生率从2016年底的46.36万人、17.65%下降到2019年底的4.16万人、1.58%。在全国东西部扶贫协作考核中,福州市连续4年获评“好”的等次。
在东西部扶贫协作工作中,我认为福州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要强化组织领导。在每年的年初,市里就应该尽快明确年度目标任务,抓紧召开相关会议谋划部署东西部扶贫协作工作。同时,要加强高层密集互动互访,全方位指导推动扶贫协作工作。二是要深化产业协作。产业协作是两市协作的重要内容,只有产业引过去了,才能不断夯实定西的发展后劲。为此,一方面应尽快到位财政帮扶资金,着力为定西市各项帮扶行业予以财政支持。4年来,福州市共拨付定西市财政资金近12亿元。另一方面,应尽可能帮助定西引导符合当地实际的企业前往该地投资办厂。三是要优化劳务协作机制。劳务输转可有效解决定西市贫困劳动力务工就业问题。2020年以来,福州市在全国还首创包专列、专车模式,运输定西务工人员“点对点、一站式”到福州就业,取得了较好成效。同时,应及时出台援企稳岗措施,予以务工人员相应的稳岗补贴,确保务工人员安心就业。四是要突出智力扶贫。扶贫先扶智,一方面应加强人才交流互动。双方互派专技人员进行交流,提升技术业务水平。同时尽可能通过派遣专家赴定西或云端送培等方式,加大对定西市干部群众的培训,切实提升执政水平和创业致富水平。另一方面,应充分利用省会城市科研院所集中优势,多组织福州的高等院校与定西市开展各领域的人才交流、培训、技术指导、项目对接等,努力提升干部群众的知识技术水平。
抗击疫情,保障消除绝对贫困
2020年,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脱贫攻坚、消除绝对贫困关键环节的农村,带来了重大考验和新的冲击。一是疫情对广大农民工就业带来巨大挑战。疫情发生以来,城市中的建筑、餐饮、服务等行业普遍停业停工,而这些行业又是大多数农民工就业的去向,特别是福州作为省会城市,大量省内的务工人员来福州务工就业。突然的失业下岗,对大部分农民工生产生活影响较大,有些甚至回到贫困线边缘。二是疫情对农业农村产业发展带来巨大挑战。疫情暴发时正值2020年春季,这也是农林牧渔等农业产业发展的黄金季节。由于疫情的缘故,全市广大农民无法及时购买种子、化肥及农资工具等生产要素投入到农业生产,使得农业农村产业生产受到了较大影响。同时,乡村旅游、农家乐消费以及春节期间的文化产业,都受到疫情影响而瞬间停滞,农村旅游景点关闭,农民文娱活动取消,城市居民基本不出行,造成农村产业扶贫发展难度加大。针对碰到的上述困难,市委、市政府果断出手,在统筹考虑全市疫情防控的同时,紧急出台措施,全力抓好经济社会发展。2020年上半年,市委办公厅、市政府办公厅先后出台了《关于应对新冠肺炎疫情支持菜篮子产品稳产保供措施》《关于积极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十条措施》等政策文件,从菜篮子生产发展、融资贷款、销售运输以及贫困户技能培训、稳岗就业、贫困村集体经济、医疗教育、救助兜底等多方面,积极克服疫情对脱贫攻坚的影响,确保高质量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
(来源:《口述福州——脱贫攻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