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当前位置:首页 > 党史纵横 > 回忆实录
口述福州 脱贫攻坚|到一线去,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奉献自己的青春
2025-02-1815:53:53来源:福州市委党史方志室

口 述:陈夫文

采 访:吕南勋 郭进绍 林雪锋

时 间:2021年8月

陈夫文:1973年12月出生,福建福州人。现任闽侯县大湖乡党委书记。任职期间,通过开展“六个一批”等政策措施,积极打造具有本地特色和竞争力的“绿色、红色、古色”三色经济产业品牌,创造性地开展以实现乡村振兴为主要目标的大型文旅建设项目——雪峰山城旅游项目,实现文旅搭台、产业发展,推动脱贫攻坚战取得了显著成效。

大湖乡位于闽侯县北部山区,是全县唯一的老区基点乡,辖27个行政村(其中1个为六锦畲族民族村)、38个党支部、129个自然村。因大湖乡地处山区,绝大多数年轻人都进城务工或外出打工,留守山区的多是老弱病残群体,导致贫困户较多。2016年,大湖乡建档立卡贫困户已全部实现脱贫,2017年、2018年进入稳定巩固脱贫阶段。原建档立卡贫困户中80户303人脱贫明显不再享受政策,截至2021年度,大湖乡精准扶贫享受政策对象共143户480人,涉及全乡24个行政村。近年来,在我的领导下,大湖乡党委、政府严格按照省、市、县关于扶贫开发的一系列部署,坚定不移地把脱贫攻坚作为最大的政治任务、最艰巨的使命、最紧迫的工作,举全乡之力,通过开展“六个一批”等政策措施,促使脱贫攻坚工作取得了良好成效,贫困户生产生活水平大幅提升,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 打造特色扶贫产业

乡党委紧紧围绕“两不愁三保障”,在对贫困村基础设施建设、贫困户产业帮扶、贫困户大病医疗救助、住房修缮、贫困户饮用水提升计划等内容进行拉网式排查的基础上,制定实施“教育帮扶一批、产业帮扶一批、住房保障一批、公益性岗位一批、医疗保障一批、五保低保兜底一批”的政策举措,形成逐步完善稳定脱贫的长效机制。为激发贫困户内生动力,增强扶贫对象自我发展能力,实现“造血式扶贫”,我把产业扶贫作为精准脱贫的重要抓手,围绕培育壮大特色现代农业,重点发展大湖乡果蔬种植、家畜养殖等特色优势产业,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发展种植业、养殖业等项目。并针对有种植果树、水稻的贫困户开展果蔬种养培训工作,由大湖乡农业技术人员对当前水稻、蔬菜种养技术及要点开展培训,提升贫困户的种养水平。

按照“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发展理念,我领导大湖乡深挖各村特色资源,积极打造以雪峰崇圣禅寺为平台的文化旅游品牌、以抗日纪念塔为平台的红色旅游品牌、以优势生态资源为平台的休闲旅游品牌、以箬洋酿酒产业为平台的诗酒文化旅游品牌等一系列特色旅游品牌项目,加强宣传,将多品牌融合,着力提升大湖乡影响力。通过打造大湖品牌,立足乡村资源禀赋、区位条件、产业基础,深度融合特色产业、自然景观、村庄风貌、民俗风情、特色文化等元素,培育“一村一品”特色产业,逐步实现由集中资源支持脱贫攻坚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平稳过渡。

开展多样性文化活动 激发群众创造活力

2019年以来,我领导开展了多次农民文化丰收节,分别是2019年9月举办的“2019中国闽侯雪峰文化旅游节暨大湖农民丰收节”、2020年4月举办的“南国牡丹”线上文化旅游节,2020年9月开展的“游古厝赏秋色 享‘柿柿如意’”美丽乡村旅游活动、2021年3月“闽侯县乡村振兴文化节暨雪峰山城踏春文旅月”、2021年5月“祖国山河美 大湖诵亲恩”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暨首届“感恩母亲”主题文化节活动。这些农村文化旅游活动从“大湖乡村旅游”“农民丰收”“禅文化”3个方面展开,以形式多样、群众喜闻乐见的乡村旅游活动,弘扬悠久厚重的农耕文化,进一步激发农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真正让农民成为节日的主角。活动不仅让来自各地的新老朋友欢聚一堂,畅叙友情,共赏大湖,更让海内外大湖籍的乡亲、乡贤坐在一起,洽谈合作,共谋发展,共同打造大湖乡村振兴在旅游品牌方面的影响力。这些活动均是大湖乡在乡村振兴与思想宣传方面的积极探索。

大湖乡马墘村曾是远近闻名的贫困村。马墘牡丹园是福州唯一一个牡丹花园,该产业从无到有,正是以实施乡村振兴为抓手、以“一村一品”为载体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的成功代表。村里的水满山海拔996米,土地干燥,土壤贫瘠,不适宜大部分作物生长,久而久之,山地被大量抛荒。2017年,马墘村与山东菏泽的牡丹种植加工单位对接,请对方前来考察。牡丹耐干耐寒,适宜生长在海拔600米以上的地方,考察发现,水满山适合种植牡丹。2018年,村委会组织人员前往菏泽考察学习。回来后,村里发动村民和乡贤,成立兴玉墘农业专业合作社,当年11月开始筹建南国航天牡丹基地,119户村民加入,首期投入约70万元。我大力支持马墘村牡丹产业,鼓励他们持续开发本村牡丹基地,山水融合,现已形成20多亩约8000株牡丹、2000多株芍药的种植规模。依托马墘牡丹园,村里原先的建档立卡的贫困户得以在家门口就业,村集体经济也得到壮大。为进一步提升游客体验感,马墘村打造了航天牡丹标志,修缮了瞭望台,建造模拟卫星发射台、牡丹亭、扶贫产业区等基础设施建设,航天牡丹园建设不断得到提升。2021年以来,我组织乡党委、政府在马墘村分别举办了“线上牡丹节”“祖国山河美 大湖牡丹开”乡村振兴文化节等系列活动,并将牡丹鲜花赠给抗疫英雄。这些活动吸引众多游客,助力乡村振兴,提高村民收入。福建电视台旅游频道、闽侯电视台、《福州日报》等诸多权威媒体争相宣传报道,相关新闻稿还荣登学习强国平台进行宣传。

用心用情激励贫困户 多手段助力脱贫

大湖乡大湖村杨某户一家四口人,列入建档立卡贫困户前,杨某在家带着两个正读小学的孩子,没有经济收入;丈夫刘某海,文化水平低,没有一技之长,再加上身体不好,只能在外打一些零工,收入微薄。2016年,精准扶贫工作开始,杨某一家人被列为建档立卡贫困户,进行精准帮扶,我们利用大湖山区地理条件的特点,鼓励他们进行本地高山羊养殖。在我的领导下,乡政府积极争取上级资金支持,大力扶持壮大养羊产业。杨某夫妻俩起早贪黑,钻研养羊技术,乡畜牧站、农技站的专业人员也及时为他们提供技术指导。杨某一家经过多年的努力,从最初的35只羊发展到现在的100多只,产业规模不断壮大,生活也变得越来越好,收入水平不断提高。杨某作为大湖乡较为典型的脱贫成果优异代表,多次接受新华社、《福州日报》等媒体的采访报道,其事例更是登上学习强国平台,得到多方肯定。

我还作为兰田村陈某财户第一帮扶责任人。自挂钩帮扶以来,我坚持到贫困户家中走访,为贫困户制定脱贫发展计划,申请产业资金、公益性岗位等,确保贫困户能享受到惠民政策,通过自身的力量,达到自立自强。陈某财一家四口人,其本人得颈椎病多年,劳动力弱,无法从事重体力活动,妻子胡某梅有高血压,长期服用药物进行控制。我深知“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和“扶贫先扶志”的道理,要脱贫还是要靠自身发展,自力更生,脱贫致富。正好陈某财所在村兰田村是大湖乡4个蔬菜生产专业村之一,利用天然的地理条件优势,发展蔬菜种植。我通过了解陈某财家的发展意愿,为其申请产业扶持资金、公益性岗位、雨露计划补助资金,鼓励他们发展蔬菜种植产业。目前,他家种植白菜、莴笋等蔬菜规模已达到10余亩。每次到陈某财家中走访,我都爱和他一起去田间地头走走,鼓励他继续发展种植产业,勤劳致富。如今,陈某财一家在各项帮扶措施落实下,实现稳定脱贫的同时,正向更好的生活迈进。

深入挖掘发展潜力 激活乡村振兴动力

习近平总书记来闽考察期间,深情地指出:“乡村要振兴,因地制宜选择富民产业是关键。”大湖乡最大的优势是生态,最亮的底色是绿色。近些年来,我领导大湖乡坚定不移走农文旅融合发展道路,以此带动乡村振兴发展。我们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自觉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努力走出一条具有大湖特色的全域旅游发展之路。

一是借力丰厚的红色资源,造就雪峰山城文旅名片。加快湖山革命烈士纪念公园建设,做好中共闽浙赣革命工委旧址、抗战炮楼、红军长征前线指挥部和抗日英雄纪念塔保护发掘工作,讲好红色故事,推动红色资源与旅游融合发展。

二是借力雪峰村二十四景,讲好“雪峰山城故事”。雪峰村有义存祖师塔、文殊台、观景石台、唐代石雕佛像、枯木庵、树腹碑等二十四景,我们还原雪峰山城的悠久历史和动人故事,全力创建雪峰山城3A级景区,实施大型文旅建设项目——雪峰山城旅游度假区。该项目以大湖为主阵地,打造以服务集散、康体养生为主导,涵盖美食餐饮、民俗演绎、特色购物、文化体验等多种特色的文化旅游胜地,推动闽侯西北部协同发展区文旅融合发展。

三是借力优越的自然条件,讲好雪峰文旅故事。雪峰的绿色、红色和古色,分别象征着现代农业、革命积淀和文化底蕴。我们结合雪峰山城旅游项目,将大湖旅游资源连线成面,充分挖掘“三色经济”“四季奇趣”发展潜力,讲好雪峰文旅故事。重点是借力优越的自然条件,培育雪峰山城森林康养产业。以“溪、山、牡丹、杜鹃、畲族”等元素为主题,建设5座旅游驿站,串联大湖乡村的各条旅游路线,积极引进森林康养、特色民宿、国学禅修文化、研学培训、运动休闲等业态,打通雪峰山城运动康养之路。通过文旅搭台、产业发展,让雪峰山城成为乡村振兴的强力引擎。

当下正值闽侯县对标对表福州中心城区建设,构建“5+2”新发展格局的发展关键期。未来的乡村振兴发展要聚焦习近平总书记来闽考察提出的“四个更大”新要求和四项重点任务,坚持在优势特色产业发展上下功夫,因地制宜实施重点产业项目,培育和发展优势产业及主导产业,同时坚持采用“企业+合作社+贫困户”等产业扶贫模式,不但做大做强主导产业,而且延伸产业链条,有效提高产业扶贫的质量和效益,注重产业后续长期培育,尊重市场规律和产业发展规律,支持脱贫地区乡村特色产业发展壮大,提高产业市场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

(来源:《口述福州——脱贫攻坚》)


  • 使用帮助网站声明联系我们网站地图 | 网站纠错
  • Copyright 2019 中共福州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All Rights Reserved 
  • 主办:中共福州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fzsdfz@126.com
  •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20005811号)
    政务服务热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