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当前位置:首页 > 党史纵横 > 回忆实录
口述福州 脱贫攻坚|扎根基层 奉献青春
2025-02-2016:07:30来源:福州市委党史方志室

口 述:吴文城

采 访:叶红 吴燕 林巧 陈彦平

时 间:2021年7月

吴文城:1990年1月出生,福建闽清人。现任闽清县白樟镇副镇长。2018年,由县农业农村局派驻田中村挂职担任驻村第一书记。2019年6月,被中共闽清县委评为“全县优秀共产党员”;2021年5月,被中共闽清县委、闽清县人民政府授予“2020年度闽清县重点项目贡献先进个人”称号;同月,被授予“福建省脱贫攻坚先进个人”称号。

结缘田中 精准施策

我与扶贫工作的缘分始于2016年。2016年起,我担任福州市闽清县白中镇扶贫专干,当时白中镇的贫困户有100户。我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跟着分管领导深入每一户贫困户家中,了解他们的致贫原因和需求想法,将他们的所思所想一一登记在册,逐一跟踪解决。根据不同的致贫原因,建立起每户至少安排一个帮扶责任人的机制,与他们进行挂钩帮扶。我认为,只有把群众的困难都当作自己的事情,才能实现精准施策。因此,我针对每一位贫困户的情况制定相应的方案,然后一步一个脚印地来帮助他们实现脱贫。

我真正到田中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是在2018年初。田中村虽然位于白中镇镇区中心,却是全镇贫困户最多的一个村,建档立卡贫困户有20户。带着疑惑,我踏上了田中村的扶贫之路。有了在白中镇扶贫的经历,我很快进入了角色。那时田中村的“两委”偏老龄化,积极性不够,思想创造性也比较薄弱,以致田中村有很多很好的资源优势没有发挥出来,尤其是在资源整合、利用开发方面创新性不足,或者说没有充分利用起来。村中很多资源闲置,导致村财收入比较薄弱,一些基础设施也较为落后。

按照最初的想法,我本计划是给他们安排一些帮扶资金,让他们快速脱贫。但很快我就转变了思路,“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靠输血式脱贫一定不是长久之计。因此,我开始思考如何让贫困户有一个稳定的收入。我首先想到让企业挂钩帮扶,为贫困户们谋取一个工作岗位。村里一位叫钱某宁的贫困户,有一点智力障碍,家里还有一位老父亲,正常情况下很难找到工作。我亲自联系了一家当地陶瓷企业,与企业家老板进行沟通,让企业自愿把他接收进来。当然,接收以后不能不做事就给他发工资,这种帮扶也是不可取的,我就想到一个简单的看片工作,即看到瓷砖掉到地板上,就喊一声,刚好企业也设有这个岗位。这样,钱某宁一天看片8个小时,每个月有两三千元的收入,全家实现了较为稳定的脱贫。

还有一些贫困户,因为家庭原因没办法上班。比如吴某相(其本人残疾四级)的妻子陈某连,因为要在家照顾丈夫和读大学的女儿,无法到工厂上班,只能靠家里的两亩地,种点菜、养点鸡,收入微薄。后来,我考虑到她本身有种植的经验,就把她介绍到源凤家庭农场,做些采摘瓜果蔬菜的工作,按时长计酬,每小时30元,比其他普通员工略高一些,这样陈某连既可以获得劳动报酬,又可以兼顾家庭。后来,这种利用当地规上工业龙头企业和农业企业带动就业的方法也成为田中村脱贫的一个典型方法,帮助田中村多户贫困户摆脱了贫困。

四联并重 助力脱贫

作为田中村党总支部第一书记,我始终奋战在一线,积极探索稳定脱贫长效机制,在闽清县“家”字工作法的基础上,实行“四联工作法”,有效帮助田中村20户贫困户实现稳定脱贫。

所谓“四联工作法”,一是“联企”,即主动对接企业,谋取工作岗位,做到一人就业,全家稳定脱贫。充分发挥源凤家庭农场党支部基地的带动作用,探索“党建+微农经济”模式,提出“三步走”策略:首先吸收贫困户到农场就业,其次让他们在工作中演练创收,最后采用“公司+农户”模式,把订单优先分配给贫困户生产,贫困户可以在农场反承包生产,也可以自主创业,推动贫困户从“输血”向“造血”转变,有效带动吴某相、钱某海等4户贫困户参与“金瓜邦”产业扶贫项目,每户年增收8000元以上。同时,利用村域内工业企业发达的优势,有效与贫困户开展结对帮扶,带动10户贫困户实现在家门口就业,实现稳定脱贫。

二是“联家”,即推行“家”字工作法,把贫困户当家人、话家常、办家事。我认为贫困户最需要的,并不是频繁地去他们家里打扰他们,而是在跟他们短暂接触的过程中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变化。由此,我做了两方面工作,一方面是教育,联系学校签订家庭辅导协议,加强家校联系,老师每周进行一对一家访,提高贫困家庭儿童的自信心。另一方面是医疗,联系卫生院,跟困难户签订家庭医生协议,加强医疗保障。医生和贫困户进行一对一咨询,减轻他们对疾病的担忧。同时通过特殊门诊,为特困家庭和残疾人员免除医疗药费。尽量做到对症下药,治病治心。

三是“联银”,即全力推动扶贫小额贷款。有效发挥扶贫小额贷款的作用,精准对接田中村10户贫困户创业和产业化扶贫项目需求,帮助他们从银行获得扶贫小额贴息贷款,发展一些小产业,实现稳定增收。比如贫困户钱某灿,他贷款1万元养殖蜜蜂,我还把县农业农村局的专家请来,手把手教他产出最纯正优质的蜂蜜,再请农业农村局的干部帮他宣传、销售。还有一位贫困户钱某彬,看到白中镇企业很发达,啤酒销量也比较高,就想到可以做啤酒批发生意。他用小额贷款贷了5万元作为启动资金进了一批啤酒,我就发动政府人员帮他推销,后来他自己跑销路,现在已经不需要政府帮忙了。自从有了自己的事业,他从原先挺自闭的状态变得开朗健谈了。

四是“联心”,即做到与贫困户心连心,践行真扶贫、扶真贫。我积极组织开展由村团员及妇女组成认领贫困户“微心愿”志愿者活动,力所能及地帮助贫困户解决生产和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和问题。比如说春节前免费给他们打扫卫生,贴春联,入冬时筹措资金给他们发棉被等。这样拉近了彼此的距离,又进一步激发他们脱贫的欲望。同时,进一步落实帮扶责任人定期走访和不定期随访制度,把贫困户的冷暖记在扶贫手册里,鼓励、引导和教育贫困户树立生活信心,通过自身努力和别人帮扶实现脱贫致富。

激发活力 发展特色农业

作为农业农村局派驻田中村党总支部第一书记,我始终以建设优质农产品基地、发展现代品牌农业为目标,全面走访每一家农业龙头企业,积极为他们出谋划策,引导、服务农业企业实行规模经营,增创“福建名牌农产品”。积极帮助源凤家庭农场争取上级补助资金,新建智能温控大棚11亩,经营土地面积106亩,发展现代特色农业,其引进种植的台湾品种板栗南瓜和泰妃南瓜单品与永辉超市签订了订单合作协议,目前永辉超市销售的该单品南瓜均为其打造的“金瓜邦”品牌,深受消费者的喜爱。

源凤家庭农场采用“三步走”策略,先就业,再引导,后合作,引导贫困户创业,实现稳定脱贫。然后逐渐启动“伴你成长”计划,采用“双创+农户+产业”的模式,帮扶贫困户及“7·9”受灾农户,通过抱团,有组织、有计划地引导农户造血式生态脱贫,让帮扶与被帮扶人员一同成长。第一步,先吸收贫困户到农场工作,带动就业,增加收入,让其无忧。村民吴某相一家五口人,其本人残疾四级,致贫原因为缺技术。我就让他先在源凤家庭农场做些简单农活,增加了收入,生活压力小了许多。第二步,在工作中引导农户学习生产技能,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农场负责人王永源教他如何种植南瓜,并且保证种出来的南瓜由农场全部收购,让他们在工作中演练创收,让农户感受看得到的收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第三步,与贫困户合作,采用“公司+农户”的方式,把农场的订单优先分配给贫困户生产,农户可以在农场反承包生产,也可以自主创业,开办自己适度规模的家庭农场。目前,多赢局面已渐渐形成,并解决各种农村农业痛点。

2017年,源凤家庭农场也被评为“福建省级家庭农场示范场”,并被福建省、市委机关食堂指定为蔬菜供应点。2018年,该农场也成功带动农户黄某海在田中村成立榕绿家庭农场,2019年榕绿家庭农场被评为“福州市级家庭农场示范场”,有力推动了田中村现代特色农业的发展。

强村富民 谋划振兴

我刚到田中村的时候,田中村每年村财收入只有20多万元。通过走村访户,与村干部谈、与村民谈,再加上对村里资源的梳理,我深刻认识到,要想打造强村富民、和谐宜居的新农村,首先就要找到增加村财收入的有效途径,这是乡村振兴的基础。于是,我想到利用田中村地处镇区中心的优势,通过对原十字街的回归楼、田富楼、农贸市场等村固定资产进行重新装修升级改造,对外出租,进一步提升其功能价值。仅此一项,每年增加村财收入近10万元。同时,我利用田中村工业园区安置房一二楼的店面,2019年成功引进“189”品牌超市,与“189”超市签订了10年的协议,一年租金近60万元。由此,田中村的村财收入一下就提高了。村里有钱了,也办起了老人会,65岁以上老人有了自己的活动场所,贫困户有什么困难,村里也可以解决。此外,村里还建起了篮球场、舞池、休闲步道等基础设施。乡村美起来了,村民富起来了,现在田中村村财收入一年已经接近100万元。通过这些脚踏实地的努力,为田中村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资金保障。

我虽然是一名“90后”的扶贫干部,从大学生村官至今也已经有近9年的基层工作经历。我认为,我国的脱贫攻坚政策稳定有效,地方上的精准施策也十分到位,在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后,只要继续按照党的政策执行,保持脱贫成效没有问题。现在,我又到新的岗位履职,依然在乡镇的第一线。我认为,要因地制宜,充分分析定位地方的特色优势,用不同的发展模式推动不同乡镇、村落的发展,才能够有效地助力乡村振兴长效性发展。我也希望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加入我们的乡村振兴工作中。

最后,我想说,“扎根基层,奉献青春,方不负韶华”。为了大家的中国梦,我愿坚守在基层这片沃土上,将这里的草木山水编织到自己梦想的蓝图里,闪耀着自己的一点光,将中国梦照亮。

(来源:《口述福州——脱贫攻坚》)


  • 使用帮助网站声明联系我们网站地图 | 网站纠错
  • Copyright 2019 中共福州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All Rights Reserved 
  • 主办:中共福州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fzsdfz@126.com
  •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20005811号)
    政务服务热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