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当前位置:首页 > 党史纵横 > 回忆实录
口述福州 脱贫攻坚|家中有穷亲 真情扶真贫
2025-02-2016:15:55来源:福州市委党史方志室

口 述:马忠

采 访:叶红 吴燕 林巧 陈彦平

时 间:2021年7月

马忠:1975年3月出生,福建闽清人。现任闽清县坂东镇人大主席。2017年,被抽调到闽清县扶贫办和闽清县委乡村振兴办工作。2021年5月,被授予“福建省脱贫攻坚先进个人”称号。

闽清县总面积1466平方千米,总人口32万人,农业人口26万人,辖11个镇5个乡291个村居。2016年,全县重新识别认定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为803户2635人(其中国定贫困人口347户1079人),分布在14个乡镇179个村,当年贫困发生率为1.01%,主要致贫原因为因病、因残和缺乏资金等。至2017年底,在现行脱贫标准下已全部脱贫。2019年,市定贫困县实现摘帽。2020年,建档立卡贫困户家庭年人均纯收入18445元,比2016年8100元实现翻一番。

敢于担当,积极适应新角色

2016年之前,我对扶贫其实不是很了解,当时我刚刚当选金沙镇副镇长,隔天组织就安排我到扶贫办去做扶贫工作。当时大家都认为扶贫工作是一个烫手山芋,压力比较大,我心中也是有点担忧的。不过我还是比较有信心,因为我原来当过老师、乡镇党政办主任、农办办公室主任等,我想有这些工作经历,扶贫应该不是很难,所以接到组织的通知后,我马上就去了。

接手扶贫工作后,我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让自己迅速地进入角色。一是对全县贫困户台账进行全面梳理分析,包括贫困户分布、致贫原因、劳动力情况、文化程度等,这是我作为刚刚入手的新人最基本的办法。二是对贫困户进行走访。2017年1月开始,我不断地走村访户,去详细了解这些贫困户的现状及他们的所盼所想。通过大量的走访,我掌握并形成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三是对扶贫政策进行深入全面的把握和理解,因为扶贫工作是一项政策性较强的工作,所以我除了白天走访、晚上分析外,最重要的就是仔细研究政策,把政策“吃透”,做到了然于胸,这样才有利于今后工作迅速地开展。

精准定位,“家”字工作见成效

第一是做到人员精准。2016年我刚接手扶贫工作时,闽清县对贫困人员是按户籍人口统计的,而实际共同生活人员与户籍人员有较大出入,因此,按照户籍人口统计不够精准,会影响我们对贫困户的判断。

第二是做到帮扶措施精准。比如因学致贫的,我们就通过社会帮扶或者贷款,让他渡过就学期间的难关。比如缺劳动力的,尤其是全家都没有劳动力的,我们主要采取政策兜底的方式,诸如纳入低保户,发放残疾人补助金等。比如有劳动力的,我们就鼓励他通过发展产业、去工厂打工等增加收入。还有一种有劳动力的懒汉,我们主要通过做思想工作转变他的观念。这样,通过“地毯式”入户走访,摸清底数,建档立卡,找准“贫根”,对症下药,精准“滴灌”,对闽清全县贫困户建立了动态管理台账,持续不断地开展“档内甄别”“档外识别”,确保应扶尽扶、不落一人,确保扶贫对象信息精准。2017年,闽清县在总结上莲乡“家”字工作法的基础上制订《闽清县精准扶贫“家”字工作法实施方案》,通过实施常话家常结“穷亲”,把帮扶大事当作扶贫干部的“家事”,把温情亲情当作扶贫工作的“润滑剂”,真扶贫、扶真贫。

在扶贫干部工作制度方面,要求包户责任人做到“三个一”,即每周一家访,每月住一天,每月召开一次家庭会议,想其所想、忧其所忧、谋其所谋,共克时艰。在我们看来,如果你没有发现贫困户的难,那是因为你与贫困户靠得不够近。通过常拉家常、力办家事、成为家人三项工作机制,每一名扶贫干部心中都有一户“穷亲”,日常挂念贫困户的“家事”,形成了亲密无间的党群干群关系。比如,云龙乡贫困户谢某启家中莴苣找不到销路,急坏了。我们扶贫干部得知此事后,立即办起了“家事”,卖起了“爱心菜”,终于使8000多斤莴苣销售一空。后来,他扩大了莴苣种植规模,镇村组织更多的干部和志愿者承担起了收割、销售等工作,形成了每年固定的模式。还有上莲乡扶贫干部吴诗锐与帮扶对象方某模互认了异姓兄弟,他不仅为方某模解决家庭增收、子女就业就学、房屋修缮等问题,还为他四处寻医问药,觅得药方。吴诗锐帮他在房前屋后种植广风草草药,利用广风草进行治疗,大大改善了他多年风湿性关节炎的老毛病,同时还为其女儿张罗婚姻大事。

在实现产业扶贫方面,我们主要实施“三步走”策略带动贫困户发展。我们首先在田中村源凤农场做了试点,第一步,先吸收贫困户到农场工作,带动就业,增加收入,让其无忧;第二步,在工作中引导农户学习生产技能,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他们在工作中演练创收,让农户感受看得到的收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第三步,与贫困户合作,采用“公司+农户”模式,把农场的订单优先分配给贫困户生产,农户可以在农场承包生产,也可以自主创业,开办适度规模的家庭农场。还有一个例子,梅溪镇有一户贫困户黄某云,他本人70多岁,老婆长期瘫痪,儿子是精神病人,女儿下落不明。梅溪镇党委对这一户很重视,除了在医疗上给予支持外,还在产业上进行扶持。因为梅溪橄榄比较出名,他家里也种了橄榄,镇里就组织了党员志愿队,开始年年免费帮他嫁接橄榄,直至2020年,他的年收入就达到五六万元,今年可能还会更好。

在就业扶贫方面,闽清县立足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充分发挥当地的陶瓷、箱包等产业优势,通过简单培训,让贫困户不出家门就能在家完成电瓷、螺丝等的装配,这样既可以照顾家庭,又能有一定的收入。我印象比较深的,像池园镇的一户贫困户邹某英,因患骨癌左腿截肢,行动不便。于是,我们就跟当地企业对接,把零部件送到她家里去,等她装配完再拿回来,这样一来,一个月她可以有几百元的收入。2017年,她申请了5万元扶贫贷款,带动周边的贫困户一起来做。有了自己的产业,她的积极性变高了,收入也不断地增加。

在教育保障方面,我想最大的问题就是解决贫困的代际传递问题。很多贫困户自己没文化,孩子也没文化,我觉得农时只能误一季,教育却可能误一生,所以要想办法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确保贫困家庭学龄孩子不因贫困而失学。在此基础上,全县率先开展了“贫困学生课外关怀计划”,对在本县就读的贫困学生都安排一名老师与其进行一对一帮教。闽清县教育局也提出了帮扶举措,如做到每周一谈心、每月一家访、每考一分析。这对那些因贫困而自卑的孩子,以及父母文化水平比较低的孩子们都取得了很好的成效。比如三溪镇有一户贫困户许某妹,父亲去世得比较早,母亲也体弱多病,家庭比较困难,家庭变故给她造成了很大的心理压力。通过“课外关怀计划”,她的学习慢慢跟上了,还评上县三好学生、市三好学生,后来考上闽清一中。还有坂东镇车墘村的一户贫困户黄某太,其三个女儿在一对一教师的帮扶下,分别考入南京大学、北京外国语学院、北京外交学院。

在医疗保障方面,我们建立了涵盖所有贫困户的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医疗救助、医疗政策叠加补助、商业保险和家庭医生签约6个方面的医疗保障体系,构筑起了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健康“防护网”,即除了农村正常的医疗保险以外,还做了一项医疗政策叠加补助。2017年,我们县又增加一项商业保险,每年给每户贫困户每人投保360元左右,这样贫困户就医报销比例能达到95%以上。同时还通过免费健康体检,引导群众“无病先防、小病早治”,真正让老百姓特别是贫困户得到实惠。

在住房保障方面,闽清县委托第三方对全县所有建档立卡贫困户的住房现状进行全面排查,建立档案,对112户贫困户进行了危房改造。在保证住房安全的前提下,实施了以让贫困户有一个舒适、明净、温馨的家为目标的住房提标扩面“五明五亮”改造工程,即明窗亮光、明厨亮灶、明墙亮壁、明顶亮堂、明线亮灯,全面提升贫困户生活品质。

平稳过渡,乡村振兴下功夫

虽然现在脱贫攻坚结束了,但是我们政策还是要延续,如果所有的政策都退出来,有的老百姓可能会出现返贫风险,所以接下来我们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上重点抓好五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保持主要帮扶政策总体稳定,防止政策上的大起大落。按照“四不摘”要求,重点落实好教育、医疗、住房、饮水等民生保障,金融服务、土地支持政策、人才智力政策等主要帮扶政策,保持总体稳定,做到政策不退、力度不减、人员不散。

二是加强日常返贫监测。对重点人群定期跟踪监测预警,定期检查、动态管理,持续跟踪收支变动、“两不愁三保障”及饮水安全状况,做到及时发现、快速响应、动态清零,切实发挥“一键报贫”信息平台的作用,建立农户主动申请、部门信息比对、干部定期跟踪回访相结合的易返贫人群发现和检查机制。

三是巩固“两不愁三保障”成果。培育壮大农村特色产业,拓展务工就业渠道,持续保持收入稳定增长,健全控辍保学机制,有效防范因病返贫致贫风险,落实分类资助参保,建立住房安全动态监测,有效提升农村安全饮水供给。吃穿不愁,教育、医疗、住房、饮水有保障。

四是做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重点在发展特色产业、稳定就业、改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上下功夫,推进“一镇一特色、一镇一产业、一镇一品牌”。持续改善贫困村基础设施条件和公共服务水平,重点解决交通出行、供水保障、物流体系、人居环境等。

五是实现对农村低收入人群的常态化帮扶。加强日常边缘贫困人口监测,重点对低保对象、农村特困人员、农村易返贫人口以及因病因灾因意外事故造成刚性支出大或收入大幅减少的困难人口,实施分层分类帮扶救助,做到应保尽保、应兜尽兜。

(来源:《口述福州——脱贫攻坚》)

  • 使用帮助网站声明联系我们网站地图 | 网站纠错
  • Copyright 2019 中共福州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All Rights Reserved 
  • 主办:中共福州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fzsdfz@126.com
  •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20005811号)
    政务服务热线: